悯农古诗一首(精选16句)

2023-06-25 10:54:50

悯农古诗一首

1、写完之后李逢吉很得意,觉得借登台而寓仕途,这个寓象不错,就很得意的问李绅,说你也来写一首啊,你看我已经先写了一首了。李绅一笑,站在这个高台之上,凭栏远望,看到四处田野里耕作的农人,沉吟半晌,突然吟出一句,让李逢吉想也没有想到的诗作来,就是这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一听,默不作声,他只关注着自己的命运,而且只关注自己的仕途,而李绅却是关注天下人的命运,并不把视角停留在小我的身上,而把所有的情怀放在天下人的身上。李逢吉不说话,李绅这时候诗感而来、诗兴勃发,眉头紧蹙,完全沉浸在忧国忧民的情怀之中,又紧接着吟出了第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逢吉自惭形秽。当然,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当地人之所以借这个故事来写李绅和李逢吉,是因为后来,两个人因为“牛李d争”,成为政治对头、政治敌人,李逢吉是李绅的政治敌人,而李逢吉本人也是一个大奸臣。

2、而组诗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悯农古诗一首)。

3、啊,原来老李家的地,只有不到8的单位面积!这个老李!

4、(2)荞麦:荞麦,植物名,种子磨粉可制饼或面,亦食粮的一种。

5、当时李逢吉已经是高官了,所以李逢吉登上观稼台之后,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叫“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宁迁任如登台”,“何得千里朝野路”,说这个仕途啊,如行千里路一样,不容易呀,非常艰难啊。下一句——“累宁迁任如登台”,什么时候,这个你我的仕途能像我们现在登上这个观稼台一样,只要几步就登到高处了,那多好啊。

6、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7、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8、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孙。

9、(3)空花:佛家语,亦作「空华」。病眼看每见虚空中有华,而实无华,故谓之空华。这裏不一定是用佛家语,但意可通,是指无实之花。

10、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李老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分享的古诗是《悯农二首·其一》。

11、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2、事实上,这首《悯农》还只是《悯农》诗的一首。李绅写这首《悯农》诗的时候,一开始是两首《悯农》诗。第二首同样非常有名,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沉重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而言,甚至还要超过第一首。虽然两首都是现实主义名作,第二首尤其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锄禾日当午”是第“春种一粒粟”是第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呢?你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继承的是什么呢?继承的是第一首的时间笔法。第一首是讲的时间上的穿越,第二首的第一句同样,只不过时间场景变化了。“春种一粒粟”,一颗种子种下去的时候,“秋收万颗籽”,春华秋实的这个过程,但是后两句突然变“四海无闲田”,这是什么?从无所不包的四海,突然回到了一个“犹饿死”的农夫,这种空间的穿越感,冲击力无比强大。所以“农夫犹饿死”为什么具有那么强大的撞击心灵的力量,具有那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13、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14、李绅、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干将,也是最核心的三位诗人。甚至李绅本人还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他当时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创作的,所以元稹见到之后非常佩服,和作了十二首新乐府,然后才是白居易紧随其后又写了五十首新乐府,这样才兴起了大胆揭露社会上存在各种弊端的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新乐府运动”。在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里,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像《卖炭翁》这些名作。

15、李绅是唐代的亳州人,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人。在亳州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李绅为什么能写出这两首《悯农》诗呢?是说,有一次啊,李绅碰到了淮南节度使,叫李逢吉(李逢吉,字虚舟,系出陇西。父颜,有锢疾,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又擢进士第。范希朝表为振武掌书记,荐之德宗,拜左拾遗。元和时,迁给事中、皇太子侍读。改中书舍人,知礼部贡举。未已事,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礼部尚书王播署榜。)。李逢吉约李绅一起郊游,登上当地非常有名的一个观稼台(亳州有两座观稼台,东观稼台和西观稼台。东观稼台位于市区东台路中段路北,西观稼台位于市区仙源路中段路北。观稼台是曹操当年在家乡推行屯田制时所建遗迹,他曾在观稼台上亲自督耕观种。观稼台地处平旷之中,面向广阔农田。凭台观看,阡陌交织,河川水流,尽收眼底。宋以前两台上均建有寺庙。现在,东观稼台除了台上的一棵皂角树外,人们已经无法找到它过去的踪迹。)。稼就是稼穑,《尚书•无逸》里头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所以古人要建观稼台,要知道百姓的疾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情人节活动海报(精选5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