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精选109句)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1、 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褒国在周朝统治地区的南部)。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最后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姬伯服为太子。
2、后来,西方的犬戎族攻打幽王,危急之中,他下令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救助。但吃尽了苦头的诸侯们都未派出救兵。于是,幽王被犬戎人杀死在骊山之下,褒姒被虏走,周王朝的财宝被洗劫一空。
3、而周幽王总是希望看到褒姒笑容,所以又屡次击鼓,诸侯军队赶到,却没有敌人,以致于到后来犬戎再次真的入侵,诸侯却不来救援了。周幽王最终被斩杀于骊山脚下。
4、 申侯的军队一到,守卫镐京的周朝士兵勉强抵挡了一阵,就败得一塌糊涂。周幽王见大事不妙,带着褒姒要跑,但是刚刚逃到骊山,就被犬戎国的士兵追上了,周幽王、虢石父、伯服被杀了,褒姒也被掳走了。
5、钱穆之说颇有道理,诸侯在各地,有远有近,就算周幽王点烽火,也不可能同时赶到,而且古代军队行军都有哨骑,前方探路的侦察兵如果发现没有敌人自然会报告后方的大军,大军则必然不会慌慌张张狼狈不堪。另外,诸侯赶到救援的样子实在没有什么可笑的。但钱穆之说属于理论,接着我们来看一组出土文物的记载。击阅读精彩内容:中国究竟有多少男女在出轨?
6、后来,犬戎真的来侵犯了,周幽王慌忙令人点燃烽火,但是由于之前的戏耍,诸侯们都没有前来救援,于是犬戎攻破了镐京,并杀死了周幽王,西周政权就此结束。
7、周幽王见援兵赶到,便派人告诉他们并无犬戎来犯,不过是大王和王妃在放烽火取乐而已,诸侯们这才得知被戏弄,只得心怀怨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有趣,便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见之大喜,重赏虢石父之后,此后又数次戏弄诸侯,诸侯们屡次被骗,便再也不愿上当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8、当时西周首都丰、镐二京,靠近犬戎,所以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大的土堡,其上设置非常大的鼓,敲击鼓声,远近可闻,若犬戎入侵,就击鼓为号。一次犬戎入侵,周幽王就击鼓,诸侯军队如约而至,击退犬戎,褒姒很喜欢周幽王这个做法,就很高兴。
9、此故事存在巨大漏洞,且新发现史料与《史记》记载不同
10、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11、葛刚岩《竹简“天王”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
12、于是,西周加上周幽王加上褒姒,全都莫得啦!
13、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14、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15、周幽王是公元前8世纪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当政的时候昏庸无道,不管理国家,整天在后宫和美人嬉戏。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什么都满足她,可是褒姒却总是不高兴,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了很多办法来逗褒姒,想让她笑一笑,可是,他越是想让褒姒笑,褒姒越是沉着脸,故意不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
16、后来,宣王去世,宫登上了王位,即幽王。他打算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可是,申伯的儿子申侯以褒姒出身寒门为由,坚决反对立她为王后,更反对把她的儿子伯服立为太子。当时的申侯在朝中d羽众多,而且当初周宣王为了巩固对南方的统治,将自己的舅舅申伯的封国迁到了“谢”(今河南南阳)这一战略要地来拱卫京畿,这个位置正好堵在西周都城镐京(今西安市西北)和远方的东方诸侯之间,所以一旦爆发冲突,申国可以在关东诸侯赶到之前直取京城。于是,在申侯的胁迫下,幽王只好违心地暂时立申侯之妹为王后,立宜臼为太子。
17、“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典故,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其中有载,周幽王继位时西周国势已经衰落,而他却又重用佞臣虢石父,进一步盘剥百姓,导致西周进一步变得岌岌可危。后大臣褒珦劝谏,反被周幽王关押,褒族人为营救褒珦,便将褒姒送于周幽王。
18、《竹书纪年》对于上述历史真相的记述更加直白:
19、这天,他还是策马奔驰在寻找宝贝的路上,忽然,有个人挡住了他的马。心里窝火的他正准备破口大骂,低头却碰上了一张让他惊呆了的脸。
20、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这天总理虢石父想到了一个高招:“大王,当年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咱们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只要敌人打进来,士兵们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让邻近的诸侯都瞧见,好出兵来救。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让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肯定会笑的。您觉得我这个办法怎么样?”
21、所以在周幽王时代,申后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第她的背后是势力强大、拱卫周王室的申氏家族,第她还为周幽王生了个儿子,叫做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但在周幽王遇见了褒姒之后,他的渣男体质就藏不住了,他弃糟糠之妻于不顾,很快忘记了申后为他做的这些事情,转而对褒姒百般疼爱。
22、大家都知道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愚弄诸侯讨褒姒的欢心,把西周的灭亡归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讨褒姒欢心的的事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3、尽管出自正史,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最大的疑点就是山高路远诸侯们在快马加鞭也来不那么快,其实理解成近些的诸侯到来就可以了。重点是周幽王是亡国之君,昏庸无道的主再加上点对美女的荒淫无道,那就更有亡国之相了。烽火戏诸侯这出戏或许有点夸大,但是周幽王昏庸无能,朝纲不济,任用奸佞虢石甫,宠爱褒姒(废了皇后申后和太子申后儿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是真的。
24、从热衷于巡游的周穆王起,西周国库日渐空虚,周幽王继位后不断增加异姓诸侯赋税,此举被诸侯普遍反对。晋文侯又与郑桓公攻打鄫国,占据土地取名“郑父之丘”。然后,周幽王为讨褒姒喜欢,搞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之事,太子宜臼跑回申国后,又派人追杀……
25、逻辑问题,天子有难即使点了烽火,诸侯风尘仆仆的赶到也得十天半月了,那时没有敌军也正常啊,周王天威战胜了戎狄也能说过去。
26、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个事件有两处权威记载,第一处出自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其记载说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尽办法依然无法获得褒姒一笑。于是周幽王就点燃烽火,诸侯以为周幽王有难,匆匆率兵赶来,却发现没有敌人。
27、看着褒姒,幽王的眼睛都直了:真是太美了!美女当前,周幽王似乎一下子忘记了褒响的罪过,不但当场释放,还赏了好多金银珠宝给他。由此可见,美女是很厉害的,因为连英雄都难过美人关,更何况周幽王还不是英雄呢。
28、 从传承上看,周宣王时期对天下的统治已经不太稳固了,不然宣王也不会效仿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会见诸侯,(真的统治稳固等着诸侯来国都镐京觐见不就行了?)到周幽王时期,只剩下一块“天下正宗”的牌子好用了,偏偏一意孤行的周幽王又自己砸了这块牌子。天下诸侯都在看周王室的笑话,原本周宣王费尽一生心血竭力恢复的天下诸侯对周王室的尊重,至此荡然无存。
29、那事实究竟如何呢?笔者猜想了一下,只是个人的一个猜想。
30、 是谁制造了烽火戏诸侯这个美丽的传说
31、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32、再说烽火台,当时可还没有修筑长城,即便是最近的诸侯国也隔着上百公里,不大可能瞅见骊山烽火台上燃起的火警,更不用说其他诸侯国了。实际上,骊山上的烽火台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子,是用来让诸侯国前来勤王的。它只不过是王畿以内的战警,如同三国时关羽在长江沿岸设立的烽火台一样,只能对内起到敌情预告的作用。
33、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34、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於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35、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极有可能是一场王室内乱
36、更为有趣的是,《吕氏春秋》在对“幽王逗褒姒”进行表述的时候,用的不是“烽火”,而是“大鼓”,权当一乐:
37、周幽王这个人也是脑子缺钙容易抽筋,还真就听了,于是,烽火台就像周幽王的祖坟一样开始冒了烟。
38、但事实真的如此?周幽王真的有烽火戏诸侯这么一件事吗?
39、烽火戏诸侯的事情是作为周代西周与东周之间一个重要的节点而被记入了历史书之中的。但这件事是否真实发生,一直有人质疑,如果纯从逻辑角度来分析的话,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很可能并不存在,也就是说这是假的。
40、这是历史上“辉煌”的一夜,因为沉默已久的烽火重新点燃了,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很是好看。周围的诸侯看到烽火燃起,以为天子有难,连夜起兵赶赴京城。诸侯到了京城一看,什么事也没有,而且天子根本不在京城。问了一下才知道,幽王去了细山。诸侯顾不上休息,又统率大军奔赴细山。烽火戏诸侯的故事3西周时候,周幽王十分喜爱一个叫褒(bāo)姒(sì)的女子。褒姒容貌美丽,倾城倾国,但她不爱笑。
41、王雷生《平王东迁年代新探——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47年说》,《人文杂志》1997年03期
42、故事之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目的是为了博褒姒一笑,我们先不说这动机靠不靠谱,毕竟无脑的君王什么事情都可能干出来,我们只说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可操作性。烽火是古代用来示警的一套系统,烽火台以及烽火系统的传递出现时间是否是西周时期,这就已经有人质疑了。而且烽火系统只能传递简单的信息,比如看到烽火只能知道敌人来了,但敌人到底有多少人,来攻击哪里其实烽火是无法表达的。
43、 终于,平王二十一年(前751),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消灭了弟弟周携王。周平王完成了对周形式上的统但是,从此以后周只能控制洛阳周围一二百里的地区,实力还不如一个中等诸侯;西部的镐京附近的故国区域没有能力恢复,只好正式封护卫自己东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又赐封其歧山以西之地(其实就是给个政策和名分,这些土地都被犬戎占领着呢)但是,就是靠着这个政策,原本不过是在西边给国家养马看门的秦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周文王、武王和周公旦两代人辛苦开创的推行分封制度的周王朝,实质上宣告了灭亡。
44、 在联姻上,周幽王娶了(大概他爸周宣王包办的)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立为王后(史称申后),并为他生了太子姬宜臼,在政治上,周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据说此人不太得人心)。
45、而且烽火戏诸侯,这种国破家亡的事,不符合大部分国家史书的气势和庄重。毕竟归根到底,烽火戏诸侯其实就是周幽王为了取悦自己的一个妃子所做出来的一场闹剧。这在历史上实在是有点贻笑大方了,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如此闹剧上不了大雅之堂。
46、除了我们常说的为博美人一笑外,我觉得烽火戏诸侯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幽王想借用烽火来试探诸侯的反应,看看自己的权威?第一次点燃烽火,来的诸侯恐怕不多,此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这可能是想看看山东诸国的态度。但很遗憾他并不知道狼来了的故事。
47、 这一天,周幽王真的带着褒姒来到了镐京附近的烽火台上,命令士兵点燃烽火。临近的诸侯以为西戎打过来了,迅速调集兵马,星夜赶往都城。但是,当他们来到烽火台下时,根本没有什么“敌情”,只有周幽王和褒姒坐在那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观看着舞蹈。
48、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将宠妃褒姒立为王后,他与褒姒的儿子姬伯服被立为太子。不仅如此,周幽王还迫害姬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对此十分愤怒。
49、四是烽火戏诸侯能否证伪。应该说很难,一是时间久远,在没有实物证据出土前,《竹书纪年》也好,《战国简》也罢,都无法给出确实的证据证明《史记》在这点上造假,对于现代史学家的提出的疑问,我觉得更说明了对《史记》的全盘相信。这部史学洪篇虽然大多数被证实,但在细节上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如果剃除烽火戏诸侯的部分细节,整个事件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毕竟《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史书,魏国源于三家分晋,而在平王东迁一事上,晋国获利颇大。通过对老东家发家史的编纂,强化自己的合法性,《竹书纪年》造伪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50、幽王大概也真的是被美女迷得七荤八素,分不清东南西北,居然同意了这个荒唐的提议,立马带着褒姒和一干亲信登上骊山烽火台,让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各诸侯一看烽火点起,以为有犬戎打过来,立马数兵点将赶往镐京,解救京城危机。谁知道,到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游戏一场,半个敌军的影子都没有,反而是从骊山上传来寻欢作乐的歌舞声。
51、当时周天子的军队主要是三军──西六师、东八师和殷八师,西六师驻守在都城镐京一带,也就是今日的陕西西安附近,守卫周王朝的本土,骊山烽火台主要是调动这些王师协同作战或者进行操练演习的。更重要的是,骊山之役是幽王主动讨伐申国,根本用不上什么预警。即便幽王真的点了烽火,那也只能是在讨申战役前调动王师之用,跟戏弄诸侯并无干系。
52、 周幽王原来的王后是申后,她的父亲申侯是申国的国君,他见幽王废了自己的女儿,非常不满,便联合了缯国和西方的夷族犬戎国,共同起兵进攻周朝。幽王听说这个消息,惊慌失措,他叫人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可烽火点燃了,却不见有人来救援。原来是各诸侯国害怕再次上当,都不肯出兵了。
53、如此看来,周幽王死前已众叛亲离。再给你编段故事又算得了什么。最后要说一句:正史说美姬褒姒被掳往胡地,野史则说褒姒被申侯所杀……
54、烽火台防的是敌人,并不是防止自己手下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周天子对诸侯国还有一定控制)。在国家境内,为何要建立起烽火台。
55、文王一听只有800多年,很是后悔,还想继续拉车,然而姜子牙说:“天数如此!兴衰存亡,自有定数,岂是儿戏!”所以“西周”有301年,而“东周”有507年,周朝江山共有808年历史。
56、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57、申侯外戚地位被褒氏族人取代,申侯只好举反对废长立幼大旗,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各诸侯不满周幽王不遵周礼,不来救驾,西周灭亡。申侯同鲁侯、许侯拥立周平王,为酬谢申侯援立之功,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今陕西)。
58、在西周灭亡前后的诗篇中,有一些对褒姒的指责,如《瞻卬》曰:“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贵族大臣们指责褒姒干政导致王朝大乱,《小雅•正月》中,诗人公开批评褒姒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人把西周灭亡的责任直接推到了褒姒身上。褒姒灭国应该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看法。
59、钱穆先生在写《国史大纲》的时候就曾对此提出质疑。钱先生认为:烽火台是汉朝防备匈奴入侵时的预警系统,西周时期的人没有这套制度。而且,诸侯国距离镐京有远有近,怎么可能同时看到烽火,又同时到达呢?另外,诸侯国援军到达后,发现没有战事,也会迅速撤兵,这本身也没什么好笑的。
60、正所谓恨屋及乌,周幽王对大舅哥不爽,于是开始冷淡起了申后,转而宠幸另一位嫔妃——褒姒,并且立褒姒的儿子做储君。
61、而且,只凭常识,我们就会发现“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里存在许多漏洞。例如故事中提到,褒姒在幽王举烽火的当晚就因看到前来勤王的各路人马的慌乱场面而嫣然一笑。可实际上,当时镇守边疆的诸侯国鲁、齐、秦、燕等与拱卫京师的诸侯国虞、虢、唐、郑等距离镐京远近不例如虞国距镐京约206公里,唐国(晋国前身)距离镐京近280公里,郑国距镐京380余公里.卫国距镐京约400多公里,而鲁、齐、秦、燕等国就更远了。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部队从调动、集结、备粮、行军,直至最后赶到镐京,近的少说也要十天半月,远的大概需要三五个月,根本不可能一个晚上就兵至城下,更不可能同时到达。因此,要想看到故事中的场面,除非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边野营露宿等候几个月。
62、“烽火戏诸侯”而亡国,其实比较符合后世文人所说的“红颜败国”。主旨是提醒国君不要沉湎于声色之中,要远离祸水,远小人,亲贤臣,如此才能治理好国家。当然,这是编这样故事的核心思想。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63、关于西周灭亡的过程,几部史书的认识基本是相同的,即西周内部发生了内乱,几个诸侯国向周王室发难,最终幽王、褒姒、伯牙身死,废太子宜臼称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但其中比较大的分歧在于幽王等人死于谁手。《史记》说死于犬戎,其他史书说死于平王,《竹书纪年》中还有二王并立的记载,那么到底哪个更加合理?聊聊我个人的观点。
64、最早记载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戏诸侯的文献是《吕氏春秋》:“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65、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66、至于大臣们为什么不劝阻呢?因为劝阻没有用啊。大夫越叔带因为进谏被关在狱中,褒响因为给越叔带辩护也被关了三年,如果不是其子献出褒姒,估计就老死狱中了。所以诸侯们被戏弄了也只能敢怒不敢言。被费皇后申后父亲申侯联合西夷犬戎杀入京都,杀了周幽王,掳走褒姒,抢了金银珠宝。这次各路诸侯都没有来,只有京城里的郑伯友奋力抗敌,被乱箭射死。
67、周幽王于是便采纳了虢石父的意见,陪同褒姒登上骊山烽火台,令士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以为犬戎来犯,连忙召集兵马赶来救驾。然而,当各地诸侯赶到骊山脚下后,却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反倒是山上传来阵阵礼乐之声,周幽王和褒姒正在山上饮酒作乐。
68、西周有个王叫周幽王,幽王看上了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褒姒不喜欢笑,幽王为了逗褒姒开心,就命人点燃了烽燧,而烽燧原本只能在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才能点燃的。
69、二是褒姒是否因为乱哄哄的场面发笑。我觉得比起混乱的场面,勤王首领觐见王室后,明知被耍又不敢出声的样子更容易让人发笑。
70、“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71、 看到诸侯们灰溜溜的样子,褒姒果真大笑起来。
72、可惜的是,宣王做出的努力在周幽王时期被败得精光。或许是每一位君王都有一个远大的报复吧,特别是周朝这个分封制的国家,君主就特别希望自己在诸侯当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最出挑的那一个。
73、古代的烽火都是为军事使用的,到城边要塞,沿途遍设烽火台,若有敌情,值守的哨兵会立刻点燃烽火台的火,附近的烽火台也会相继点火,诸侯们见了烽火,都知道是敌兵来袭,会迅速调迁进队前去支援以此好提前准备安排作战,我们今天就是来了解一下这个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乌龙事件——烽火戏诸侯。
74、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75、王红亮《清华简由论两周之际的历史变迁》,《史学月刊》2015年02期
76、修和《老子是伯阳父》,(360doc个人图书馆,2016-10-27)
77、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当时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袭扰,便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建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各地诸侯见到烽火台燃起后,便必须起兵勤王。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78、在“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中,其实有着巨大的漏洞,如果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整个故事极不合理。此外,《清华简》的记载也与《史记》存在着巨大冲突。
79、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下台后,年幼的周宣王即位。在四十六年的统治生涯里,周宣王向贵族们让渡了很多权力,以至于到了他晚年的时候,整个王朝陷入了十分混乱的局面。但是周朝并没有亡在他的手中,而是亡在了周幽王的手里。
80、 (赞赏付酬)本平台对原创版作品采用赞赏付酬机制,为尊重原创,赞赏所得全部付给作者。
81、后来,周幽王经过多年的准备,并且得到了自己叔父郑桓公的鼎力支持,于是决定和申侯公开决裂,毅然“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周王朝维护统治秩序意义重大,周幽王废后以及改立太子必须是有礼制依据的,否则一旦“违礼”关东诸侯绝不会坐视不管。周幽王宣布“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之后,各地诸侯特别是有“周礼之邦”之称的鲁国根本就没有发难。要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正是周公当年定立下周朝所有的规章礼仪,因此鲁国一向被认为是最有道德权威的诸侯国,连鲁国都没有过问这事,说明周幽王此举没有违背正统。
82、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83、有一天,周幽王带着褒姒到外面游玩,他们到了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告诉她这是传报战争消息的建筑。那时候,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驻守,当敌人侵犯边境的时候,烽火台上的驻兵立刻点燃烽火,向相邻的烽火台报警,这样一路传递下去,边境发生的情况很快就能传到京城。而一旦国都受到威胁,骊山的烽火台也点燃烽火,向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84、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85、周幽王真是太喜欢褒姒了!简直就是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是,这个美女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喜欢笑。幽王很发愁,他挖空心思地想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逗她笑。
86、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87、因为这批出土竹简的证明,总算还一代美人褒姒一个清白。
88、此 后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又干了件犯众怒的事,他把王后申氏和他的儿子宜臼给废了,立褒姒和她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宜臼被迫逃到他外公申侯处,申侯听说之后,怕幽王对自己下手,于是决定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和犬戎,于公元前771年向镐京发起了进攻。
89、周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史称周平王;而虢公翰等则在携地拥立周幽王之弟(另说其子)姬余为王,是为周携王。直接导致周王室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90、于是也没过太久,附近的诸侯见到烽火都来到了骊山脚下,但是,李团长这也没有迫击炮啊(划掉)这也没有敌人啊,还是周幽王诸葛亮穿越附体空城计把人吓跑了?
91、这个小孩长大以后,那真是美得一塌糊涂,美得极具杀伤力,褒国的君主见了以后也很喜欢,就把她纳到宫里。后来,周幽王讨伐褒国,褒国打不过,就把这个美女进献给了周幽王。不久后,周幽王迎娶了这个美女,她就是褒姒。
92、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93、而在2008年7月,清华校友赵伟国将在境外拍卖所得的一批战国竹简捐给了清华大学,后经碳十四测定,这批竹简乃是中晚期的楚国文物,因《清华简》在秦之前便已经被埋入地下,是目前唯一未受“焚书坑儒”影响的战国古书,因此可信度极高。2012年初,清华大学整理《清华简》时,同样发现竹简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此外,为西晋时期出土的、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而作的《竹书纪年》中同样没有“烽火戏诸侯”的记载。
94、早期记录周幽王亡国原因的文学作品:《诗经·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95、可是为什么后来当上王后的却是申后而不是褒姒呢?原来,当时的申伯是周幽王父亲周宣王的娘舅,他在朝中势力很大,经常干预朝政。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提出要把女儿嫁与太子宫。宣王对申侯唯唯诺诺,自然一口答应了,于是太子宫只好在父亲的压力下违心娶妻,他同申后这个蛮横的侯门女关系一直不佳,结婚后许多年才生下了儿子宜臼。
96、其后,(幽王)“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不合礼法,而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其实这事是周王室败亡的直接导火索,周王室在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与影响力的下降才是其败亡的根本原因。
97、话说西周的周幽王是个昏君,每天除了花天酒地就到处拈花惹草。这时有个叫褒响的人想去劝谏,没想到劝谏不成反被关入大牢三年,褒响的家人就想办法,知道大王喜欢漂亮女人,就寻觅了一个叫褒似的女人给周幽王,这才把褒响解救出来,皇上得此女人真的是龙颜大悦,可惜这个女人是个冷美人,从来没有笑过,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可她就是不买帐,于是让下人悬赏出个能让美人笑出来的主意,必有重赏,这时有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出了一个戏点烽火台的馊主意,周幽王也是没办法就死马当活马医,就让士兵把烽火台点燃,没过多久就见众诸侯气喘吁吁地带着救兵赶到,没想到冷美人看到众诸侯狼狈的样子还真笑了,这就有了后来人们广为流传的“烽火戏诸侯”。
98、周幽王朝政昏暗,喜爱声色犬马,加之被诸侯所痛恨,因此申侯、鄫国引来犬戎时,无人相救,西周被灭可谓正得人心。周平王继位,感激还来不及,哪有工夫去追究申侯弑君之罪。而且还编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证明周幽王死得其所。
99、晁福林《论平王东迁》,《历史研究》1991年
100、幽王听了大喜:“虢总理,你不愧是本王的左膀右臂啊!这么有创意的方法都能想出来,不枉本王这么多年来优待你。好,就交给你办了。”
101、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的岐山一带。岐山更是周代的发源地,这么重要的地区发生的大灾祸,就像现在中国的北京天崩地塌了!当时人可是很迷信的!整个王朝更是因这次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一蹶不振,当时人称这是上天所弃,必定会在十年内亡国,结果十年之后申侯勾结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
102、当时西周首都丰、镐二京,靠近犬戎,所以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大的土堡,其上设置非常大的鼓,敲击鼓声,远近可闻,若犬戎入侵,就击鼓为号。一次犬戎入侵,周幽王就击鼓,诸侯军队如约而至,击退犬戎,褒姒很喜欢周幽王这个做法,就很高兴。
103、千百年来,这段故事都被认定为真实的历史,以至于写进历史教科书。然而近几年“清华简”的整理和研究成果显示,这一故事是虚构出来的,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104、此举惹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申侯联合缯国和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再次点燃烽燧,但诸侯都不再相信幽王,不派兵增援,最后,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也因此灭亡。
105、大家请放心,烽火这东西可能打新石器时期就有,站在一个土台子上舞动火把就是烽火的前身。所以周幽王举烽火这件事至少在物质层面是可以的,周幽王作为一国之君知道烽火也不足为奇。
106、随后,为了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再后来,申后带着儿子宜臼回到了娘家,为了替外孙夺回太子之位,势力强大的申侯联合了缯国和西戎,讨伐周幽王。情急之下,幽王再次点起烽火,却再也招不来各地诸侯了。就这样,原本就已经破败不堪、风雨飘摇的周王朝在一瞬间崩塌。
107、以上是史书中的表述,但这些是否真的发生过,还是要画一个问号。因为整个故事有两个疑点。
108、以及,这个几乎漏洞百出的故事,为何又被司马迁当作“信史”记录在书中,这和他严谨的著书思路完全不相符。司马迁是故意为之?还是另有隐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