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精选42句)
孟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
1、桃应问曰,桃应(孟子的弟子),问了这么一个情况,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舜的帝位是天子,皋陶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臣,是舜的助手。瞽瞍杀人,瞽瞍是舜的父亲,瞽瞍杀人了,则如之何?那舜会怎么做呢?瞽瞍又会怎么做呢?
2、文言文选择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不畏磨难,要经得起考验。接着用两则链接材料,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在题目完成的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4、(解析)本次考察了学生的文学常识,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代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名丘,字仲尼。
5、命题素材的选择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例如,现代文阅读选用“脱贫攻坚战”主题的材料,体现了国家在脱贫攻坚战以及精准扶贫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突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奋进的精神。现代文阅读《天上梯田听古歌》中,记叙的哈尼梯田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章突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的可贵品质。现代文阅读以“中华民族的英雄”为话题,强调英雄是“解黎民于倒悬,救国家于危难”的杰出之人。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6、胶鬲(ɡé) 外患(huàn) 劳其筋骨(jīn)
7、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8、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对自身及对人们的自身要求;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9、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10、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11、接下来,荀子还用了一个词——綦谿利跂,綦就是极,极就是非常的意思。谿就是深的意思,利通离开的离,跂就是踮起脚后跟。仲子做的事,常常是踮起脚后跟走路。我们平常人走路的时候不会踮起脚走路,荀子用綦谿利跂,就想说明陈仲子他的行为是与众不同的,而且苟以分异人为高,他将与众不同当做是高明。
12、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3、有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这个成语是()。(单选题)*
14、孟子(Mencius、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5、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16、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
17、“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18、《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19、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20、所以当楚国的大王派人来请庄子做楚国的丞相的时候,面对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庄子却轻易放弃了,而且是再三推辞,因为他认为这样就会让他失去身心自由,凡是不能让他自由自在活着的东西,哪怕是高官厚禄也是不算什么的。
21、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22、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23、
24、公孙衍(yǎn) 贫贱(jiàn) 丈夫之冠(ɡuàn)
25、如果大家看我们先秦的经典,尤其在《孔子家语》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始终是将父子这一轮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看《礼记》,我们就能够看到非常微妙的次序的改变。
26、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27、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
28、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29、这删去的具体条文究竟是什么,后人一时倒不易看到,幸而《容肇祖集》中抄录了一部分,容先生并云:“现在国立北平图书馆有一部《孟子节文》,是洪武二十七年的刻本,蓝皮包装,仍是明代的装订,完善地保留残酷的统治者统治思想的材料,冷讽着愚民主义和过于操心计的无聊。我摩挲着这书,不免多少的感今悼古!拿《孟子节文》和《孟子》足本比对,就可以看出检查古人著作而删去的话是什么的一类了。”容先生此文作于1948年,发表于香港《读书与出版》杂志,标题有“不许说人民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不许说反对征兵征实同时并举”“不许说反对内战”这些话,自是有感而发,即他说的“感今悼古”之意。
30、人生虽然不算很长,也不算很短,我们都要经历很多事,对情感才能最终有一个考量。这世上最牢固的情感仍然是父子之情。在2500多年前,孔孟认识到这一点,不停的强调这一点。在今天我认为这一点仍然没有变化,父子是最牢固的情感。这一伦无论发生什么事,哪怕像瞽瞍杀人了,这么严重的事,在舜看来,他对他父亲的情感都没有动摇。
31、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2、总之,古诗文阅读试题更加关注学生的古诗文学习体验,把知识和方法放到阅读理解之中考查,而不是点对点的记忆背诵。注重学生的体验、欣赏,而不是死记硬背地去记知识、背翻译。这样的考查更贴近学生应有的古诗文阅读,比以往的考查更真实、更扎实,有利于初中古诗文教学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向学生的“应思应想”迈进。
33、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34、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35、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6、今年北京语文中考提供了两道作文试题供学生选择:一个是写实的“北京,这里有我的_____”,另一个是虚拟的“我终于回来了”。两道试题,一个关照现实生活,一个激活想象空间,看似取向不实则异曲同工。总体来看,两道试题的同质之处突出在三点:
3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8、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尽心》)
39、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40、本季《国学小名士》在延续前三季嘉宾剖析题目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读其蕴含的时代价值,让观众感受国学鲜活生命力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优秀儒家传统文化。“我们认为,孟子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节目组通过对孟子及孟子故里文化的解读,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新发展做出展示,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导演田女说。
41、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