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精选52句)
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
1、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强大到可以战胜美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可是今天的我们,或者那一天的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一群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不按中华传统做事的人所统治的、构成的国家,可以叫做中国吗?如果我们的祖国都已经不是中国,那么到时候实现了统一的到底是什么国家呢?「强国」?
2、所以说,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诚信固然是美德,还要看是什么事情,还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一概而论。
3、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4、白话释义:从此以后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内外互相应合,遇到事情坦诚自然,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5、·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6、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
7、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也从正面来表达“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8、于是,孔子和他们订下盟约,蒲人就从东门放走了孔子。
9、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看似一些“小问题”上心口不反映的是d章意识薄弱、纪律和规矩意识不强,本质上是对d不忠诚、不老实。如果不给予重视、不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两面人”、背离d章要求,丧失作为一名d员的条件。
10、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一个实例(《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记载,不过更加详细而已):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区别人才的高与下,宜看他的志向趣味。志趣低的安于世俗鄙陋的规矩,则日趋卑下,志趣高的追慕先哲轰轰烈烈的道路,而一天天走向高明,贤良不贤良,智慧还是愚蠢,在这里区分开了。
12、用另外一位圣人孟子,他说的更加直接,《孟子离娄章句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
13、孔子弟子公良孺,身材高大,才德又好,武功很高。
14、要想正确体会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士”、“小人”和其中的“必”字,以及当时的“话题对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15、·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6、如果可以少说话,绝对不要多说,如果可以不说话,尽量不要少说话,话说得越少越好,事做得越多越好,这两个千万不要搞反了。
17、这些对比,应该说,让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的是:所谓“小人”,一方面,他们只是一些对“义利”关系进行判断和取舍时的“重利轻义”之人;另一方面,孔子强调的只是其胸怀的狭隘和品性的低俗。所以,这种“小人”还谈不到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坏人”的程度。
18、谁要能当得起这句赞誉,那简直就是个很了不起人物,也不知能引起多少人崇拜。
19、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朱子对五常的理解,是与孟子在“同一档次”的。也就是说,朱子对究竟应该取“五常”还是“四常”也没有“明确”的看法与主张。换言之,朱子也根本就没有理解孔子思想体系之核心观念的能力,于是,就沿用了孟子的说法,舍掉了“信”而保留了“仁义礼智”。
20、孔子一方面对信推崇备至,同时又不将信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的对话环境是这样的:
21、“诚”作为“天之道”,其核心意涵是“真实无欺”,说的是“天(自然)本身”就是它本身那样——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并不像人一样有可以出现“不真实”和“有欺”的情形。
22、你的身上有以上三种迹象吗?欢迎在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
2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4、“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最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25、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26、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27、事实上,从整个《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言论中,尤其是对君子与小人进行的对比性谈论,如:
28、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2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30、大道“不”行,天下和个人会怎样、怎么办?孔子如此回答实践!
3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34、一代枭雄曹操,一边感叹“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一边又在自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备就更不用说,他自身底子薄,大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如果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因此,史书上评价刘备是“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即愈挫愈勇,屡败屡战,终究出人头地。
35、人过了中年,要多说好话多做善事,这样做就是在为自己的将来积累福报,而那些不该说的话,都是折损福报的话,说得越多对自己越没有好处,反而会因祸从口出而招来恶果。
36、其次,一再跟孩子强调“说到做到”,不如好好倾听一下孩子的理由。不回家可能就是在家没人陪他玩。看电视就是自己玩太无聊了。给予接纳的心态,会让孩子执拗的心对你打开,并且让你也能找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37、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38、这是孔子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呢?我们可以到他的继承者孟子那里看看。
39、若是可以多说利益他人的话,就会种下善因,我们自己与他人都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获得更多益处。
40、明明答应了孩子周末带她去公园,结果周五老板一个加急项目让你不得不把整个周末都交给了加班。这时你的心里也是满怀愧疚,特别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吧?
41、显然,这里的“信”与作为天之道的“诚”,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42、再举个例子,你和朋友关系非常好,承诺他来借钱你一定借钱给他。结果你知道他来借钱是为了去赌博,甚至为了去吸毒,你也能对自己曾经的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然后借钱给他吗?眼睁睁看他走向堕落和毁灭?无可无不可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被遗落在民间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贬抑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被迫〕贬抑自己的意志,辱没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深思熟虑,他们只能这样做而已啊。”又说:“虞仲、夷逸,过隐居生活,说话放纵无忌,能保持自身清白,废弃官位而合乎权宜变通。可是我与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43、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44、我们可以从儒家的思想实质为这种抑信崇义寻找原因。
45、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46、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所以孔子把它定义为小人,当然,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小人的意思,他是意思是只是一般人,普通人,不是大人,不是明明德的人。
47、无论从任何角度还是任何意义上讲,回到孔子自身去探究孔子要表达的“意义”,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48、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4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0、其实,“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的重音是在两个“必”字上。这两个必字是与“硁硁然”进行搭配的。或者说,如果不是重点强调“必”的这种情形,“硁硁然”就没有落脚之处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对“必”的执着,才使得“小人”这种“顽固不化”的形象跃然纸上——硁硁然,所以,才引起孔子的慨叹或叹息(小人“矣”)。所以,我们认为,孟子用“不必”来否定“必”,应该说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
51、他对孔子说,“以前,我跟着老师在匡遇难,如今,又在这里遇难,这是命吧!如果再次遭难,我宁愿战斗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