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农村三部曲(精选39句)
茅盾农村三部曲
1、千百年来,农民一直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三座大山压在人民肩上喘不过气来,过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日子。最底层的农民在茅盾的笔下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老通宝这一角色,除此之外,压迫剥削人们的地主阶级与农民、妇女荷花和四大娘、多多头等人物也体现出来了不同声音。
2、 《残冬》,发表于1933年2月《东方杂志》第30卷第4号刊物。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在《秋收》中,他组织和率领饥饿的村民们到镇上抢米囤,吃大户;在《残冬》中,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勇敢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茅盾农村三部曲)。
3、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茅盾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其字布局缜密严谨,笔法精劲含蓄,秀逸疏朗,淳雅婉丽,似取法于瘦金体,然实则学于《董美人墓志》,茅盾从中取其华美坚挺,故而给人以一种清朗爽劲之感,而中宫紧收,线条舒展雅致,纤细而不羸弱,秀挺而富有弹力。
4、贯穿整个三部曲的逃避现实与埋头苦干、保守落后与积极进取、不问政治与勤于冒险、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与敢于斗争积极进取的诸多思想意识的碰撞与更替,归纳在一起就是封建传统与革命意思的交替。由过去“敬鬼神”的迷信,到看见外来洋货的恐惧,到最后新一代奋起反抗,三部曲深刻反映了这一社会思想状态。
5、(23现当代一轮复习)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征
6、 《秋收》,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写到“直到旧历五月尽头,老通宝那场病才渐渐好了起来”,到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如田里那些秧一样”;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动员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凉爽的秋风吹来时,终于见到稻穗重甸甸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希望的肥皂泡又“整个儿爆破了”!“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的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
7、《残冬》讲述的是农民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却背了一身债,残酷的现实逼得他们无法生存,最终都不断觉悟站起来反抗压迫的故事。
8、《残冬》(1933年)叙述生计无望的农民被迫进行的自发斗争。
9、纵观茅盾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其对于“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分为对于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创造以及女性形象的创造。
10、(多选题)茅盾的小说( )被称为“农村三部曲”,它们真实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觉醒、反抗的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11、《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12、“祥子”、“虎妞”这两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出自于哪部文学作品?
13、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14、《春蚕》(1932年)通过“春蚕”丰收反而使蚕农破产的畸形现象,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和买办资本家吞并民族工业所造成的恶果。
15、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典讽刺小说的是?
16、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获奖名单:
17、 《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
18、《春蚕》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剧作。20年代,除洪深等极个别的例外,中国人拍电影根本没有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流行的拍摄蓝图是简约的幕表。
19、茅盾在《我是怎样写春蚕>》中说到:“先是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已经国内政治的混乱造成了那时的农村破产,而在这中间的浙江蚕丝业的破产和以育蚕为主要生产的农民的贫困,则又有其特殊原因,——就是中国厂在纽约和里昂受到了日本丝的压迫而陷于破产......结果是春蚕愈熟,蚕农愈困顿”。春蚕是这样,那秋收更是如此。在《中共苏区的革命》一书中提到了闽纸的破产,“近代以来洋纸的涌入,对闽纸形成致命打击......近一半农户不得不忍受高利盘剥借债.....终年劳作却难得温饱,大多数农民生活的困窘处处可见。”这和三部曲的经济状态是一致的,帝国主义入侵是根本。
20、《春蚕》发表于1932年,讲述的蚕丝业在农村引发的破产潮,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养蚕到生产蚕丝销售,到最后却入不敷出。
21、《春蚕》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将“五四”之后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转轨的一个象征。“五四”新文化运动承担着救世与启蒙双重的历史性任务,《春蚕》的主题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影片的序幕概括地阐述了由于日本人造丝在英美倾销和对华输入,中国这个传统的丝织品出口大国,曾经创造过东西方交通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如今丝厂倒闭,蚕桑凋零。影片结尾,老通宝一家在蚕茧丰收的年景里,却面临破产的危机,更形象地点明这一主题。影片对以老通宝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艰难处境寄予深切同情,又对他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愚昧和迷信,作了揭示和批判,蕴含着文化启蒙。救世与启蒙,或者说反帝和反封建,就是“五四”新文化的母题。
22、关于作家的创作特征:为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可以按照如下格式进行答案的编写:关于作家的总概述(包括作家的年代、流派以及相关名词解释)——创作题材、人物刻画特征、结构、语言、以及作家个人独特的创作特征——创作意义
23、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24、《农村三部曲》,茅盾小说,包含《春蚕》、《秋收》、《残冬》三部相对独立又情节相关的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25、《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26、BCD项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八条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据此可知,BCD项均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
27、《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28、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29、该三部曲从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生活中撷取素材,编织故事,塑造人物,通过戏剧冲突反映国民d反动统治下广大农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英勇斗争,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全面反映农民状况的剧作。茅盾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简介该三部曲以“二八”事变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的家境由小康走向破产的变迁过程,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经济崩溃、农民贫困的社会根源和青年一代奋起反抗斗争的历史必然性。“农村”这个总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分别体现在这三个短篇中的。
30、小说由此勾画出一幅30年代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图景,揭示了造成这种灾难的社会原因,写出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反映了农民在经济压迫面前的自发反抗斗争。
31、茅盾先生所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人群状态图。“具体地看’农村三部曲’,他表现的社会革命是有一个从萌芽到发生、发展的过程的”,从人们的地位状态、生存状态以及思想状态等诸多反面体现新旧碰撞中的中国,正在孕育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32、在游戏,雄袋鼠在追求雌袋鼠;树叶;用盐水漂洗;第四纪;三叠纪
33、(23现当代一轮复习)李金发象征诗派诗歌的创作特征
34、B项错误,题干中说的是市场价格自动地指挥着资源的流向,并未提到技术进步的问题。
35、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36、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包括:利益刺激功能;资源导向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调节供求平衡功能;优胜劣汰功能;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传递信息功能。
37、农家农人乡事乡俗,从古时惯性的情感寄托,到现代之初的观念符号,再到三十年代的本事和命运叙写,“乡土诗学”与“乡村文学”的审美差异,造就了哪些有待耐心解码的文学史现象?如此辨析对于当今文学创作走向将有何意义?讲座将从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出发说古论今。
38、题材上,茅盾创作了以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小说,“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讲述了在特殊时代“谷贱伤民,丰收成灾”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不乏以都市生活作为中心的小说,如《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反应社会现象,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