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名言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精选34句)
萨特名言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
1、如果她们在男人的眼里是不重要的,那么她们就是没有价值的。
2、第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人生旅途,每出差错,人们很容易去找社会原因、客观原因和他人原因,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正确对待自己常为我们所忽略。在萨特的人学观中,这一点却极为重要。《禁闭》提出这一问题,其深层意蕴正在这里。艾丝黛尔不动脑筋不思考,只追求动物本能般的直感享乐,不能严肃对待自己,也不去改变自己,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落入了自己的地狱;伊内斯有思考能力,却被同性恋的情欲引入歧途,明明知道自己很坏,还要一意孤行,步入作恶的深渊。她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开始,以与别人共同毁灭告终,也落入了自己为自己制造的精神地狱之中;加尔散既不能在事前正确选择,又不敢在事后面对事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以他人的判断为准绳来确定自己的价值,也落入了自设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
3、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萨特名言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
4、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但在35岁生日那天早上,他被德国士兵俘虏了。从被关押期间,他便开始了构思与写作。9个月后,他获得了释放,回到被纳粹占领的巴黎,并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5、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6、最让萨特名声大噪的是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一事。1964年,萨特凭自传体小说《词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当天,萨特在餐馆拟写了一份拒授声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驻法国使馆宣读。
7、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8、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9、萨特说,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到最后要么是受虐,在羞耻中享受快乐,要么是施虐,在内疚中感到愉悦。(萨特名言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
10、她之所以获得汉武帝的专宠,不光因其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智慧。
11、人的地位不能限制人的自由,首先人的地位是自己选择的,如果不是自己选择的,那么这个地位对你的意义却是由你自己选择的,比如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不能由人自己自由选择,但是家庭环境对你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却是由你自己选择和决定的。贫寒的家庭环境,对有的人来说,可以激励他奋斗,促他成功,而有的人却在贫寒中自暴自弃;富裕的家庭环境,有的人可以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发展自己,而有的人却在养尊处优中享乐消沉。贫寒与富裕对一个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不是由这些条件本身决定的,而由你自由选择的,萨特还以无产者为例来说明自由的绝对性。当我们说,一个失业者是自由的,这并不是说他能够为所欲为,能够立即变成一个富裕安乐的资产者。他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始终可以选择,究竟是逆来顺受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呢?还是起来反抗命运呢?他大概难于摆脱贫困,但在包围着他的贫困之中,他可以代表他自己和所有其他人,向形形色色的贫困进行斗争。他可以选择做这样的人:即不承认贫困是人们注定的命运。因此萨特极其称赞马克思的“叛逆”精神,他说:马克思就是社会的叛逆,马克思说过,我们要改变世界,他用这句简单的话表示: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12、《密室》精彩地展现出萨特同时期书写的哲学名著《存在与虚无》的观点。剧中三个人物都有某程度的自欺(lamauvaisefoi)。自欺有别于欺骗他人,自欺是隐藏真实的自己,把自己视为对象那样一动不动。萨特曾借用一个约会中的女人来说明什么叫自欺:一个约会中的女人,男伴对她说「我多么仰慕你」,女人假装领会不到句子中的爱欲含意,把男人对她做的行为当作陌生人所做的。当男伴想拖她的手时,她既不伸手过去,也不缩开。事实上,她并不是对男伴没有欲望,而是她选择了不直面汹涌而至的欲望,暂时把自己视为纯粹的对象,对男伴的性邀请不置可否,从而推迟行动和抉择。萨特认为,自欺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因为在自欺之中,人们逃避了自由,享受着毋须抉择的时刻。但事实上,不作抉择也是一种抉择,仍有相应的后果。在《密室》中,加尔森口里说要追求和平,但实际上没有胆量上战场反抗德军,然后选择了逃跑,但他没有把逃跑的行动看成自己真实的意愿,只是不断推迟自己认清自己的那一刻。埃斯泰乐向往年轻时错过的爱情,但是又不愿意和贫穷的恋人共同经营家庭生活,于是她宁愿欺骗自己的丈夫,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始终没有全力以行动去承担爱情的代价。也许伊奈斯是剧中最少自欺的人,她敢于和情人过着保守社会视为离经叛道的生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像一把火,不断烧毁别人对她的信任和善意,她始终清醒地告诉密室中的另外两人,他们已经死去,在地狱里没有人能挽回生前的一切,只有采取行动才能扭转未来。
13、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14、所以,一旦发现爱情似乎不存在时,她们就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中。
15、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森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16、“我想说,如果同他人的关系搞糟了,被毒化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说到底,他人对我们了解自身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东西。”(9)
17、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18、萨特的存在主义在二战以后风行一时,持续了十多年之久,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二战期间,法国所受战争破坏十分严重,战争结束后,人们心灵的创伤却一时难于医治,战争所留下的阴影一时不易抹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并没有消除,有时还趋于激化。人们普遍感到精神上的压抑,感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人与社会似乎都成了自己的敌对力量,从而陷于苦闷焦虑之中,甚至感到绝望。人们对现实不满,要求反抗现实,希望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但又找不到不出路。而萨特的存在主义既揭示了世界的荒谬性,又呼唤人们积极行动、自由选择,反抗绝望,把握自已的命运。因此引起社会普遍的强烈共鸣,这正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战后普遍流行的社会原因。
19、坤鹏论认为,普通人学习哲学,起初不要拘泥非原著不读,先挑一本最薄的或是最入门级的看起。
20、海德格尔的思想以晦涩难懂著称,这里不可能也不打算去全面描述他的思想,只是想把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点介绍一下,因为它上承克尔凯郭尔,下启萨特。
21、戏剧的场景设在地狱的密室之中。我们注意到剧中反复提到,密室里没有镜子。加尔散一进入这间房子,就注意到“这儿没有镜子”;后来当伊内丝称他为“刽子手”时,他又说,“要是能照一下镜子,我什么都舍得拿出来”;艾丝黛尔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镜子:“您要是让我一个人呆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子呀。”镜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22、循环往复,没完没了,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
23、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24、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25、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
26、通过上面场景的详细描述,萨特证实了“同他的存在”和“为他的存在”,是意识不可分割的部分。
27、1986年,波伏娃去世,法国同样也为其举行了国葬。1999年,法国国内通过了一项法律:男女只需办理契约合同而不用办理结婚手续,亦可成为契约式的生活伴侣。对两位大师生活方式的肯定,无疑是法国,这个浪漫的国度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28、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29、这些都是工具,都是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的是虚无被填充,学会学到才是目的。
30、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31、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32、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33、从这篇短文中,我们知道了这句话的出处是剧本《紧闭》,开始它叫《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