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精选91句)

2023-06-09 09:55:51

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1、毕竟西方人信主。为了主,可以抛弃祖宗,这不难理解。

2、然而,一个人物的出现却扭转了他对西学的印象,这便是马建忠。1881年,当时在英国殖民政府中担任职务的辜鸿铭,遇到了马建忠,二人畅谈了三。(辜鸿铭为什么被赶出北大)。

3、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4、“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人呢?”

5、其实宿舍一事,傅斯年原计划是楼上每间住十二人,楼下房间全部用于学生读书,但学生觉得不方便,于是楼上楼下每间都住六人,其余空间可以放书与行李。

6、历史事实证明,废除汉字,作为一种思潮也好,作为一种文化改革也好,无论披着何种外衣,打着何种旗号,确实始终没有停下。

7、这样的友谊不是一般的情谊,而是涵盖了共同的人生志趣、相似的人生轨迹,胜于亲人般的相扶互助,以及生活关怀,即便没有后来的儿女姻缘,两人的关系也都胜似亲人一般。

8、第四  目前人工智能比较火,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达到拟人化,用0与1做传统编程,估计效果不会很好。

9、柏树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南大街与王府井大街,长530余米。明代,称“椿树胡同”,据说,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侧的马尾巴胡同并入,又因与西城区的椿树胡同重名而改称“柏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五条”,后复称“柏树胡同”。

10、此外,他还凭借自己的才能,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做出着巨大的贡献,不仅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人眼中的怪杰。

11、柏树胡同26号,旧时的门牌是椿树胡同30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在胡同西段南侧凹进去的小夹道内,占地面积为130余平方米;街门面西,是一个随墙“小门楼”;院内的三间北房是起脊瓦房,一间南房是灰顶平台,建筑面积共计60平方米。

12、但是,华夏文明是信奉“天人合子孙祭祀不辍”的文明,祖宗是华夏文明的根。

13、辜氏既放浪形骸又十分守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学生男女同校上课的事。有一年,辜主讲北大英文课时,当时男女刚刚实行同学,他忽见座位中有女生,大异,有人告以是新招女生。他怀疑别人听不懂,当女生读给他听后,他仍以音不对把人赶出教室。下课,辜即找到蔡元培,说“教室中忽发现女性,男女授受不亲,请辞去教职”。一时传为笑柄。(事见王森然《辜鸿铭先生评传》)

14、蔡元培留学欧洲的时候,辜鸿铭在欧洲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林语堂赴莱比锡大学求学的时候,辜鸿铭的作品已经是校方指定的必读书目。

15、古埃及的圣书字,消亡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消亡了;另外的玛雅文、婆罗米文等等也都走向了衰亡。

16、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由台湾远亲鹿港辜家的创始人辜显荣招待。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辜鸿铭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熊希龄、蒋梦麟等前往北京前门车站迎接。同年,见溥仪。

17、“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18、这些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个个都是文学大师,语言大师,个个都学贯中西,堪称饱学之士,为何做出,现在我们看来,有点丧心病狂的举止呢?

19、辜鸿铭把手中端着的烟杆慢慢的入进了嘴里,深深的吸了一口。他看了看眼前这个自以为是的外国人,然后轻蔑的哼了一声。

20、不少学生患了肺病,他特意在操场盖了一排小屋,供这些学子居住,为了避免蚊虫叮咬,还装上窗纱,又专门给他们每人每天一颗鸡蛋与一小瓶牛奶,可谓无微不至。

21、意思是在嘲笑他能不能看懂英文,要是看不懂就别装样子。

22、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23、他说,现在社会之所以大乱,主要根源是因为没有君主;

24、越南取消汉字后,现在终于知道没有汉字的恶果了,因为中国、越南、老挝的语言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并不比潮州话和温州话的差别大,全靠一种成熟的文字来补充语音的不足,也就是通过文字来区别同音字。

25、过去的人成家立业都很早,且多是先成家后立业,王国维先生也不例外,他1877年出生,1896年结婚时刚成年不久,还不到20岁。

26、后来民国时候,辜鸿铭在北大教书,他给两名美国女士讲解“妾”这个字:

27、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辜鸿铭早已声名远扬。在德国人的眼中,辜鸿铭与泰戈尔两个人是可以与东方文化画上等号的。毛姆千里迢迢从英国来拜谒,却遭到了一顿冷嘲热讽,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也曾慕名来访。实际上,辜鸿铭不仅脾气臭、毒舌,还有一套迂腐的奇葩言论。

28、张之洞过六十岁大寿时,辜鸿铭作为其师爷,自然会参加,当时参加寿典的还有一个人,他是嘉兴才子沈曾植。

29、“听到许多传闻,都说李鸿章大人是办实事的,张大人是做学问的,是这样的吗?”

30、辜鸿铭本来是时代维新的先驱,是最早剪辫子、装西装的人。

31、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32、两年后,辜鸿铭就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对西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33、就连被时人们称之为“怪杰”,甚至讽刺为“满清余孽”的辜鸿铭,他也是极尽礼遇的,把他请进了北大的红楼里。

34、按照田汉写这首歌当时的背景分析,应该是指当时日本准备全面侵华。

35、虽然他算是半个洋人,其母亲是白人,他也是出生在国外,但他坚信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甚至能拯救整个世界。

36、有狂的资本,虽然爱骂人,但还可以为其他人接受吧。

37、任职期间,他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推行新政,创办近代高等学府——自强学堂,并任教习。又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张之洞是典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代表,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6岁科举入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带有很强的中国儒臣特征。而辜鸿铭由西学转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远不及张之洞儒学底蕴的深厚,但在张之洞的影响下,他对儒学进行修习研讨直至膜拜推崇,思想上的交融使他们成了多年的至交。仅从思想和文化上加以修炼还远远不够,辜鸿铭决定尊崇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担任外文秘书一职。这一做,就是20年。

38、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这么一位知识渊博,风度翩翩的大儒,在功名上却只是个秀才,终生没有考上进士?其实并非王国维无才,而是他无心科举。

39、1925年,胡适亲自出面请王国维到清华任教,但因王曾供职溥仪小朝廷,对去清华任教有顾虑,生恐溥仪不允,后在胡适的周旋下,促成此事。

40、近代欧洲,有一个名言流传颇广:到中国可以不去看故宫,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辜鸿铭已经成为洋人心目中的男神。

41、思来想去,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一个在旧中国传承了数千年,却为外国人所不齿的陋俗。

42、郭国基对此不依不饶,提出“学生睡上下铺,为什么不能每个房间都住十二个人?”傅斯年说,如果这样,学生书桌无处放。针对傅斯年提出修临时教室,郭又提出教室白天上课,晚上不上课,似乎觉得教室晚上可以用于作息,傅斯年心情极为激动,“我们的教员当然不能白天晚上都上课,但我的学生是流民吗?我们又不是流民收容所!”话音刚落,傅斯年脑溢血突发,瞬时昏倒会场,送到医院,不久就惨然病逝。

43、“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

44、众人听得神态各异,鲍威尔尤为动容,问:辜先生,依您高见,何谓君子之国?

45、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46、就这样,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辜鸿铭就像一个异类游走在各种矛盾中。别人极力鼓吹西方文明,他就各种diss,别人开展新文化运动,他偏大力吹捧传统文化。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也有人说他坚持自我……

47、她脱下鞋,把脚放在辜鸿铭的怀里。辜鸿铭把玩着淑姑的小脚,就如同陷入浩瀚无边的书海中。在那一刻,他总能够找到创作的灵感,如同才思泉涌一般。

48、实际上辜鸿铭在西方求学把妹时,就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等后来清朝灭亡,他却又留起小辫子来,结果导致大家的嘲笑,但他这句话一出,众人哑然。

49、有人曾认为辜鸿铭如此遭遇,实属胡适的暗中运作,以及蔡元培的无奈默许。

50、他是一名海归者,他甚至还是个混血儿,出生在马来西亚,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

51、一九二四年十月,辜氏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的干事萨摩雄次邀请到日本讲学。“先生出任大东文化学院教授,讲授东洋文化及语言学,先生特异的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得青年学子的爱戴。”(萨摩雄次《追忆辜鸿铭先生》)

52、西方人到中国,把辜鸿铭当成奇异的风景期待,不单是因为他的学问,更多的是他的奇怪的癖好。比如,辜鸿铭有一特殊嗜好,特别喜欢妻子淑姑的小脚,经常让妻子脱掉鞋子,低头去闻,乐此不疲。有时写作,他会特意叫妻子到书房,摸摸小脚,闻闻小脚,文思泉涌。辜氏这一癖好并非别人的谣传,因为大儒康有为曾因为他这一特殊爱好,为他写过一个条幅说:“知足常乐”。辜鸿铭因此感叹:“康有为深知我心。”足见此事属实。

53、王国维16岁时即考取秀才,但他“不喜括帖”“尤不屑就时文绳墨”,所以之后他在封建仕途之路上再无寸进之举。甚至在第一次考举人时交了白卷,又遇到了当时考场贿赂大案,让他更加无心仕途。

54、王国维在《时务报》工作期间,因工资较低,难以养家,罗振玉知道后,曾“拔之俦类,为赡其家”,他想办法让他离开。在东文学社时,不仅不要他的学费,还给他发薪水,每月三十元,比报社的十二元增加了一倍多。

55、他和胡适也是有名的冤家对头!1917年,胡适刚被聘为北大教授时,在一次演讲中,用英文念了一句荷马的诗,结果下面也传来了一阵英文,意思是胡适先生的英语是英国下等人的发音,而嘲讽胡适的也就是辜鸿铭。这便是两人的第一次冲突,之后就是各种冲突不断。

56、但他依旧不改往日的风采,还是对这个世界嬉笑怒骂着。

57、如今看来,却也是如此。他只不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58、八国联军侵华,辜鸿铭还曾经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了一篇爱国文章,使欧洲人对他相当崇拜。

59、自此,辜鸿铭思想大变,转而崇尚中国文化。并先后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文化典籍,可以说,他成为了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文化保守主义的捍卫者一般来说,但凡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都有着一腔大破中国落后文化的热情。而辜鸿铭恰恰相反,他虽然精通中西文化,但却过于推崇中国文化,而且陶醉于中国的保守文化之中不能自拔。

60、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61、辜鸿铭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干过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一次辜鸿铭打算乘车前往柏林,在列车上为了消磨时间便拿起报纸开始翻阅,报纸是倒着放的,因而辜鸿铭拿起阅读时便也是倒着的。站立在辜鸿铭身边的两个德国人看到辜鸿铭在翻阅倒着的报纸后,开始对他进行大肆嘲笑。他们毫不避讳地大声嘲讽,认为辜鸿铭根本就不懂德文是在装蒜,这般宣扬下来,整个车厢的人都对辜鸿铭露出了鄙夷的神色。

62、年轻考学时,他不愿入时流,当时的大清也尚未覆亡,且是慈禧掌权,故他无心仕途。而他供职小朝廷时,慈禧已死,且清廷也早已覆亡,已是民国时期,但他的诸多行为证明了,他是拥护和怀念前朝的,属于遗老。

63、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五人,因为开创了理学一派,顺应了天意,即被称为五星聚奎。同样,清华大学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次五星聚奎。

64、可以说,在五大导师齐聚的清华时期,也是中国的学术研究不断精进,学人辈出的时期,中国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就是当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之一。

65、辜鸿铭有一个妾,是日本人,叫吉田蓉子,辜鸿铭之所以收她为妾,其实也因为可怜她。吉田蓉子的父母来中国,多年未有音讯,吉田蓉子便只身一人来中国寻找。父母没找到,她还被拐卖到汉口一妓院中。吉田蓉子坚持不肯接客,遭到鸨母的打骂。辜鸿铭了解情况后,把她赎回家中。后在其妻的撮合下,吉田蓉子当了妾。虽然后来辜鸿铭帮她找到了父母,她也决定不再返回日本。

66、辜鸿铭是福建厦门人,年轻时留学英国,后遍游欧洲,学习西洋政治和文艺,留学归国后,精读四书五经,曾任清政府外务部主事,又入张之洞幕府,佐张之洞办洋务。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的力邀下,入北京大学任教。因中外皆通,被时人目为异才。

67、金华市名师培养人选,初中道德与法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金华市教坛新秀,金华市最美教师,金华市优秀班主任。

68、这对辜鸿铭来讲,简直就属奇耻大辱啊,于是在两年后,听说沈曾植又来拜访张之洞,辜鸿铭马上叫人把张之洞的藏书都搬到了客厅。

69、辜氏幽默与讽刺还体现在他的文章中,比如:“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能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SirRobertHart)总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美至善。”(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70、在此期间(1881年),他见到了外交家和学者马建忠,两人进行了有关中华文化的讨论,这次长谈打动了他,加上父亲“莫忘中国人”的教导,他毅然辞去南洋政府的工作,自此潜心学习中国文化。

71、天佑华夏,世虽刑人,但华夏仁人志士,仍不绝于世。

72、王国维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广泛,且每个领域都有精深研究,放在今天,就是个通才型的大学问家。

73、其实,华夏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中国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危机四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74、顾颉刚是哲学系的学生,他听了胡适讲课,却从中听出了门道。他认为胡适读的书固然不如原来的老先生多,但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史学家"。他听说有人想要赶走胡适的事,就请好友傅斯年听听胡适的课。傅斯年听后也感到确有新意,很佩服他对内容的把握和他讲课的风格。于是就给哲学系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你们不能闹。"傅斯年平时在学生中很有威信,他的一席话,就将这场酝酿的风波平息下去了。

75、再举个典型例子,很多人在晚清时当官,食晚清政府俸禄,但革命烽火燃起时,却转向革命推翻清政府,比如袁世凯,原是大清新军统领,却在革命时推翻清政府,在辜鸿铭的价值观里,袁世凯便不是中国好人。

76、如此看来,他真的喜欢小脚吗?可能也不尽然,大概只是一种癖好而已。

77、“‘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78、梁敦彦是清末知名的外交官,还曾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交通总长,他也曾在张之洞的幕府中任职,与辜鸿铭相熟。一次,辜鸿铭和他打赌,说自己能背下来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这首长诗共6100多行,辜真的背了下来。

79、正如吴宓所说,辜鸿铭为了阐明国粹,行之终身,无所不倦。

80、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但是,我一想起100年前,那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们,打着救中国的旗号,欲置汉字于死地而后快,至今依然还后怕不已。

81、那一天,他坐上了伦敦街头的有轨电车准备外出。坐在座位上的他,闲来无事便翻阅起了一张《泰晤士报》。

82、学生公开游行反对老师,本以为二者相见,场面定会十分尴尬。谁承想学生见了老师,立马停下了呼声,反而恭恭敬敬的敬礼“陈先生好”!陈独秀也毫不犹豫回应“你们好”,然后说:“你们忙你们的!”而后大步从人流中穿过。而学生呢,继续喊着口号游行。原本针锋相对的场面,被朴实的鞠躬礼打断,反而变得十分诙谐,让人哭笑不得。

83、1927年春,傅斯年被聘为广州中山大学文科主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历史两系系主任。一年后,又负责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此后,他担任这个研究所的所长22年,直至离开这个世界。从1928-1937年,傅斯年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排除阻力,对以安阳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找到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才为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子崖等处的发掘,对古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84、关于辜鸿铭在北大授课的风采,最有发言权的,当数他的亲炙弟子罗家伦。“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蔡先生站在学术的立场上网罗了许多很奇怪的人物。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因此我接连上了三年辜先生主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们全班的同学都认为第一第二都容易办到,第三却有点困难,可是大家都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异议。”(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85、                   辜鸿铭

86、辜鸿铭后来在1924年,在日本还做过一场颇具争议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他说了两句话,一句是:

87、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88、回到中国后,辜鸿铭曾担任过张之洞的外交秘书,在张之洞身边工作了20多年,多次出席国外来宾的接待活动。在中国工作期间,辜鸿铭十分痴迷于儒家文化,虽然精通多国语言,但辜鸿铭却对汉语情有独钟,他感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他是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典籍与中国精神的学者,一生学贯中西,文学素养极高。

89、“小脚女人,神秘美妙,它讲究的是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

90、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茨威格有什么之称(精选27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