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精选34句)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20日,在智利诗人罗贝托?6?波拉尼奥的诗集《未知大学》中文版首发分享会上,一位年仅14岁的小男孩表示,自己是特意从杭州赶来追随其“偶像”的,虽然原作者已经早年离世,但国内每出一部他的新作品,自己都会去看。
2、与之相似的是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展位前看到的景象。几名中学生认真地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前讨论着自己看过哪本,有着怎样的阅读体会。令人想到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中学时代:“我们在原先坐着埋头学习的课堂上已听不到什么新的内容或我们觉得有知识价值的东西,而课堂外面却是一座令人产生无穷兴趣的城市,有剧院、博物馆、书店、大学??我们那种被压抑的求知欲、那种在学校里无法满足的对知识世界、艺术世界、人生享乐的好奇心,统统如饥似渴地转向学校以外发生的一切。”
3、你知道你为什么连泡面都泡不开吗,因为你那壶不开提那壶。(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4、以古鉴今,当下的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吸收些什么。和平,像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需要我们精心喂养。
5、稻读文学群在城展馆的城市书吧举行了“我们读茨威格”的线下活动。
6、和我自己的意愿相反,我成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和野蛮在时代的编年史上取得最大胜利的见证人;从未有过像我们这样一代人,道德会从如此高的精神文明堕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我指出这一点,绝非出于自豪,而是含着羞耻。
7、 只是这一次开始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因为终于明白世界并不会像自己天真以为的那样。
8、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9、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0、 在一战之前,在那样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是没有一个人相信战争会真正打起来的。他们几乎是怀着天真看待世界局势。
11、同样给茨威格年少时带来巨大能量的,除了霍夫曼斯塔尔(虽然我还没能懂他的好),就是里尔克。茨威格认为霍夫曼斯塔尔是十七八岁起就登峰造极的诗人,而里尔克则是完成的大诗人,他一直在摸索,尝试,成型和提升。维也纳少年们视这些诗人为偶像,也希望在自己并不完全了解的躯体里或尚且矇昧的灵魂中看到这种诗性的苗头。真是个美好的时代。且我觉得人能够意识到对自己的躯体不够了解,承认自己的灵魂尚且矇昧是一个极好的状态,无论到多少岁都保持这种态度,可以促使自己无限拓展。
12、 结果战争就这样来了,大家突然之间轰轰烈烈争当英雄。母亲们亲自给儿子戴上大红花送他们去前线——他们那时候仍旧天真地以为,孩子们过几天就会回来了。然而终于他们再也等不到亲人的归来了。
13、年轻时候的茨威格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饮酒作诗,一同为文学举杯庆贺。然而茨威格潇洒自由的生活被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粉碎了。
14、 他是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没有任何逃避,无法置身事外。 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以自我了断的方式摆脱时代命运永不知足的戏弄:花甲之年服毒自杀,不免让我们后人为之唏嘘,更多的是惋惜一代文豪就这样草草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5、事实上,根据主办方的数据,上海书展在2007年前后的参展人数约为20万左右,到2012年上升到32万,去年人数则超过了40万人次,而书展上的各类活动则从最初的170余项增加到今年的超过900项。与此同时,有着27年历史的香港书展在今年则吸引了近100万读者,将之与两城的人口数据进行对比(上海有2400万人口,而香港有737万),上海书展依然显示出很大的提升空间。
1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N2PymQKgl1BA0DTEr5Iw提取码:xdsa书名: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
17、在他们生活的日子里,大概也在什么地方发生过战争,不过用今天的规模来衡量,那只不过是一场小仗,而且是在遥远的边境线上进行,人们听不见隆隆的大炮声,再说半年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被人们所忘却,成了枯萎的一页历史。老一套的生活又重新开始。
18、 前人的经验早就告诉了我们,站争虽然只是时代偶然抖落的一粒灰,然而落在个体身上,就会变成无法逾越的一座山。而不论过去与现在,我们都活在坐士飞扬的时代之中......
19、茨威格出生于1881年,这时候中国处于晚清时代,同一年鲁迅出生。茨威格的作品在怀念他曾生活的欧洲,而鲁迅的作品在批判他生活的中国的黑暗。
20、 -《昨日的世界》
21、可是我们这一代人过的生活、一切都不会重复,已过去的生活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再也不会回来。我们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落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一切。
22、在这个时期,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训。这教训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小际遇而已,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生活的转捩点。
23、在从我开始长出胡须到胡须开始灰白这样短短的时间跨度之内,亦即半个世纪之内所发生的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而我们中间的每个人都觉得:变迁未免太多了一点!
24、人能幸福到什么程度还不太清楚,人能失望到什么程度却屡屡刷新。
25、要真正做到“全民阅读”其实很难,但是“就好比上海书展,它借鉴了香港书展的模式,从展位到活动,都实现了对普通市民完全零门槛开放,这是我们在内地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情形”,王玲这样说道。
26、想认清一个人,最快的方法还是扯上金钱关系。
27、退了将近一千年的同一时代里,也看到了同样的人类由于在技术和智力方面取得的未曾预料到的成就而使自己大大进步,一跃超越了以往几百万年所取得的业绩,且看:用飞机征服了太空,地面上的话可以在同一秒钟之内传遍全球,从而克服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原子的裂变战胜了最险恶的潜伏疾病,这些昨天还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几乎每天都在重演。
28、那时的奥地利无疑也是文学和艺术的鎏金时代,几乎没有哪座欧洲城市像维也纳那样激情饱满地热衷于文化生活,大概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导致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和邻国德国完全相反。“活着以及让人活着”是最著名的维也纳基本准则。这也遭到邻国德国的恼怒和鄙视。认为维也纳人既不“能干”也不保持严整的秩序。当今社会谈到lifestyle依然总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要不断奋斗赶超他人,一种是好好享受生活。我个人认为后者是比较健康的模式,因为一旦追求奋斗,就必然会有竞争有比较,因而产生偏见和矛盾。“活着以及让人活着”是一种维护和谐的完美心态。当然在囚徒困境中,一旦享受生活的人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盯上,就如羊遇到狼不得善终。1941年茨威格回忆一战前的社会时说“那时人们不会像今天这样把容忍蔑视为软弱和无能,而是将其盛赞为一种伦理力量。“在2021年看到觉得这句话用在今天也是极好的总结。今天的人们常常把容忍和大度看作愚昧,却因一些愚蠢的胜利而感到聪明。
29、还没有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他一惊。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了我,刚才的失礼显然使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但是……”我十分感激地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或许他也感觉到了我的情绪,所以微微笑着,举起膀子围住了我的肩头,两个人一同走出那房间去。
30、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这句话“Inspired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俨然这部电影与茨威格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1、在和世纪文景副总经理王玲闲聊的过程中,她指出了一个也令我十分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明明觉得自己周围已经很少有人读书了,可是出版方的图书销量其实却并没有太大减少?现在想来,这种观念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书籍和知识的拥趸从来就没有减少,学者和书商固然是忠实的阅读人,但在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中也都不乏爱好者。在美国记者和作家盖伊?6?特立斯的作品《被仰望的和被遗忘的》及《王国与权力》前,一名女士认真地向她的同伴介绍两书:“看了这本(《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就知道之前在朋友圈很火的《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是怎么写出来的了。这本关于《纽约时报》的是这位作家的成名作。不过就他的语言风格而言,我建议你去读原著会更好。”王玲说,《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是他们在今年3月推出的,但不到半年时间内已经加印了两次。此外他们还大推获得今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科尔森?6?怀特黑德小说《地下铁道》,由于奖杯光环,也在其今年的热销榜单中。
32、难民出身的“零号”小孩在酒店当礼宾员,被一位堪称是完美旧绅士的酒店经理古斯塔夫先生看中并进行培训。
33、茨威格在书里描述了一战后欧洲的繁荣和生活的惬意,他列举了奥地利的音乐歌剧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更加大众化,人们不仅生活富足,而且有了闲暇时光。人们充分利用时光,热爱知识,思想更加开阔。人们无忧无虑,不用担心革命突然爆发,不用担心外国的入侵,也不担心帝国时代的压抑。自由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发明创造,经济愈发繁荣,社交也更轻松,似乎人类社会就这样一直美好下去。我想茨威格怀念起来,也是微笑挂在嘴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