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风特点(精选26句)
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1、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待”、“掷”、“贮”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2、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陶渊明擅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3、刘桢有一首《赠从弟》非常著名: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歌和左思的风格非常相像,可以两者参看。(陶渊明的诗风特点)。
4、乐府:源流,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思想内容,时代精神,艺术特色,名篇分析
5、明文:兼诗,前后七子,李贽童心说,公安派,唐宋派
6、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用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谢混小字)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7、答: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8、陶渊明的诗,语言质朴自然,集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深受人们喜爱,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饮酒二十首》。这二十首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以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9、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巧妙构思。
10、殷仲文、谢混生活于东晋末叶义熙年间,与陶渊明同时。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诗、谢混的《游西池》诗,均见《文选》卷虽胜于玄言诗,但和陶诗的成就不能相比。丁福保《全晋诗》尚有殷仲文诗一首(残阙)、谢混诗两首,比《文选》所选者更差。平心而论,陶诗语言尽管受到玄言诗影响,但他用朴素而口语化的诗笔,“将自己日常生活体验化入诗里”,诗歌形象鲜明,耐人咀嚼,全然改变了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现象,在东晋末叶,他是冲破玄言诗传统取得突出成就的大诗人。殷仲文的诗,“玄气犹不尽除”;谢混诗歌,成就也不突出。但后来评论家钟嵘、沈约、萧子显、檀道鸾论及当时诗歌,都不提陶诗而推殷、谢(或只推谢混一人)。
11、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12、《杂诗》: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些语句如果放在唐朝,除了李杜等大家才力雄厚之外,在其前面基本上都有一段铺陈。如此宏大的起句是很难续写的。
13、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②。羁鸟恋旧林③,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④,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⑤。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⑥。
14、 正始诗歌的主要作者是阮籍、嵇康.当时正是司马氏父子擅权的年代,政治情势十分险恶.阮、嵇对司马氏都持批评态度,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黑暗现实都有所揭露,他们继承了建安诗歌重现实的传统.不过由于客观政治处境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尤其是阮籍,他的《咏怀诗》“志在刺讥”(李善注引颜延之《庭诰》语),却写得相当隐晦,以至“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卷上).这与他比较软弱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随着玄学的兴起,正始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当时虽不居主流,但成为后世玄言诗的滥觞.在体裁上,正始诗歌以五言为主.阮籍的《咏怀诗》今存五言82首,四言13首.它们在抒述情志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曲折的内心活动上,以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在四言诗方面造诣也颇高.
15、《高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期转载了高兆娣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9年第7期上的论文《文献立骨思辨聚神——陶渊明专题学习中“阅读支架”的使用》一文。这篇文章当时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上是读过的,只不过当时没有留意,也没有写读文随笔,因此印象不是很深刻。今天重读,感觉还是很有启发的。
16、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把山水田园诗推向高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概念有特定的内涵:
17、儒林外史:作者,思想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成就
18、按照《诗品》的说法,自西晋末年以来,以迄东晋,玄言诗流行,它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恰恰和崇尚骈俪辞藻的风气相反。在这段时期中,虽有郭璞、刘琨以至东晋末期安帝义熙年间(即陶渊明的主要活动时代)谢混等人的创作特出流俗,但只是少数人的现象,未能形成风气;直至谢灵运出来,风气才大变,钟嵘认为他的成就可以上接陆机、曹植(刘琨、郭璞的诗,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很华美,但比当时流行的玄言诗已算是很有文采的了)。
19、其次,从情调看,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意趣,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则往往坦露出耿介郁勃的心态。
20、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21、前三个内容,其实是从宏观上介绍该专题学习的特点、思路、资料选择的原则等,还是比较抽象的,没有结合具体的诗文进行分析设计。而第四部分作者则提供了一个教学简案。下面重点介绍一下高老师的学习安排。本专题共需五个步骤八个课时:第一步是阅读陶渊明的诗文,完成初高中衔接,共2个课时;第二步是还原陶渊明,为他写一个小传,共1个课时;第三步是以《归去来兮辞》的深入解读为例,引导分析陶渊明在诗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共2个课时;第四步是探寻陶渊明思想的成因,共2个课时;第五步是展示探究的成果,共1个课时。应该说,通过这五个步骤,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思想等会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个专题学习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22、 ——节选自袁行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23、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5、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