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死前说的一段话(精选78句)

2023-06-03 09:15:27

谭嗣同死前说的一段话

1、我们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盛,目睹了祖国的快速发展,感受着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欣喜地看见她在这一甲子的巨变。我们为祖国的腾飞感到自豪,并深切而又真挚地爱着她。

2、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3、他们的惨死之状没有得到任何的报到和现场记录,只能根据当时在场的执行军官几十年后的回忆:(谭嗣同死前说的一段话)。

4、浏阳会馆的佣人说他在京时,王五每天破晓便来会馆教授其剑法,谭嗣同极刻苦,不肯稍加怠慢——他反对中国传统武术“持静”的态度,说“唯静故惰,惰则愚”,“主静者,惰归之暮气,鬼道也”,认为应该“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这说法放到如今太极拳师惨败MMA的背景下看倒未必全无可取,也很对我的胃口。

5、翁同龢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为了迎合圣意,引荐康有为给光绪帝,,称康有为的才华是自己的10倍。正是这一系列的操作,鼓动起了光绪变法的热情,有了后来的“百日维新”。(谭嗣同死前说的一段话)。

6、‘在刽子手的准备行刑过程中,他又放眼望去,望着天上的浮云,随着浮云,他的思绪快速的闪过。他想到江湖中人,在临死前慷慨激昂大喊——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他感到也该喊一句,但不要喊那种轮回性的。轮回是不可信的,死后妄信有来生,是一种怯懦、一种自私,对来生没有任何指望而死,才算堂堂的生、堂堂的死。想到这里,他笑了,突然间,像从浮云里划破一条长空,他的喊声震动了法场——’

7、‘杨虎城和杨拯中的尸体被特务们埋入花园的一座花台里,刽子手们为了保守秘密,还用镪水淋了他们的面部,而宋绮云夫妇和两个小孩的尸体被埋在附近。’

8、那一年,瘟疫使得谭嗣同的母亲、大哥、二姐在五日内相继离世,他自己也因为染上白喉昏死三日,眼见毫无生机,谁知三日后又奇迹般“生还”,因为这件事,父亲给他取字为“复生”,中国人讲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福不后福另说,就谭嗣同后来所做的事情看,他的死而复生也许是上天觉得他还没有完成他来到世间的“任务”。

9、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10、无力回天:形容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11、林语堂大师就说过“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无论承认与否,信仰都如影随形,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所有物,那么为了心中坚持的信仰,有些人甘愿付出生命。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直接导致“戊戌六君子”的死亡,就在即将行刑的时候,一名义士的妻子高声哭喊,而他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出君子回答,这个义士就是谭嗣同。

12、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13、1898年9月的一天,谭嗣同和其他5位维新人士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行刑,在刑场下面,谭嗣同的妻子边流泪边大喊“我们还没有孩子啊,我想为你生孩子!”,面对悲伤不已的妻子,谭嗣同铁骨铮铮回应道“如果谭家的子孙出生在这样一个没有前途、看不到未来的时代,我宁愿他从来都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话说完,便慷慨赴死,年仅33岁。

14、7月23日,慈禧太后已经急了,要求滞留上海的李鸿章速速进京:

15、在如今,“不孝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还在影响着我们,更不用说那个时候。

16、这样的死法,杨虎城将军可谓深受其惨苦,他不仅尸骨惨遭践蔺,声名也在他效忠的那个政权那里永远被除却了。他明明是对国家、对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却死未得其所,亦家破人亡,孰能云快?

17、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豪情万丈。但有人这是被改动过的,那原版如何?

18、亲人的离世带给谭嗣同久久难以抹去的伤痛,他也因此变得有些孤僻,父亲公务忙无暇顾及他,但是很重视他的教育。谭嗣同10岁的时候,父亲就请著名学者欧阳中鹄做他的老师,在此期间,他接触到王夫之的学说,正是这些催发了他心中爱国主义的萌芽。

19、倔强和善感碰撞,在际遇中便自有其因循蜕化。谭嗣同并未因事生怨,反而愈挫弥坚。

20、梁启超也曾做出评价,谭嗣同死的时候,那种慷慨的神情甚至没有一点的变化。这是他对革命的不悔,是心甘情愿的为革命献身。刑场上的他更多的是想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想让他们明白,改革的意义。

21、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慈禧究竟美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

22、那时虽然还年幼,可经历过一次生死的他,不自觉的便已经对人生的种种有了些许看淡。或许,这也为他以后面对死亡时的淡然埋下了种子。

23、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24、时局动荡,政府无能,百姓水深火热,索性,谭嗣同便放弃名利,一头扎进了天下的山水之中。

25、当然,杨虎城一家的惨死之状尚有后来者们的努力还原,但这已经是他们丧命的数十年后了,然而,那些历史的暗道里殒命的诸生呢?他们的惨苦,或许只能在那个时代里永远尘封下去了。

2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就是真正的君子谭嗣同,虽然他没有血脉的传承,但是他留存世间的精神一直会被传承,他是民族的英雄,是大写的人!

27、杜根也是东汉人,他是一名忠臣,当时的汉安帝和光绪帝类似,大权被(邓)太后掌握,杜根当时进谏邓太后还政于安帝,却遭到邓太后的报复,下令打死他,幸亏命不该绝,后面凭一口气活过来了。等到邓太后被杀,皇帝怀念杜根,还以为他死了。谭嗣同借古讽今,希望维新派有人能死里逃生,等到太后被除、皇帝掌权的那天。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2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9、‘再说宋绮云夫妇和两个不足十岁的小孩子下车之后...利刃刺进他们的躯体,这时候,两个本来正玩的开心的小孩,突然被这种可怕的局面吓住...他们..求饶...但是年幼无知的他们,又怎知道眼前是一批军统的刽子手呢?...’

30、若说同光有体,斯朝各名家亦各有所本,但若说同光无体,跳出时代回头却很容易把住其流脉。笔花为目,宋诗为纲,好似必胜客的比萨,洋固不洋,中也不中,有轻中产格调,却依旧为流水线产物耳。今人学诗,同光体不失一捷径,稍有才力者,循之一年当有小成,作品亦能略眩方家心目,乃是踩在了正餐与快餐之间,任谁吃了也并不会很失身份。

31、变法动了守旧派、顽固派的奶酪,李莲英、爱新觉罗.奕劻等人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慈溪天后决定废黜光绪皇帝,扑灭所谓的新政。而谭嗣同则秘密和袁世凯见面,请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然而袁世凯却告了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扑灭了百日维新之火,并且下令全力捉拿维新派人士。

32、什么叫暗暗的死?为什么暗暗的死又是极其痛苦的事呢?

33、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

34、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5、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当妻子来看望他时,泪如雨下的说: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谭家无后啊!谭嗣同回答道:“如果我们的孩子生长在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那么我宁愿他不要来到这个世界”。

36、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7、第二句写杜根故事,细节不说了,总之杜根没有第一时间逃亡,而是被太后抓起来准备处死。坐视自己死亡,眼睁睁地对待自己的死亡,这叫“忍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逃亡,留下来,眼睁睁看着自己片刻间死亡,这样的事,得等待杜根这样的人来完成。

38、谭嗣同代表著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39、‘周养浩奉命去贵阳骗杨虎城来重庆...周离开重庆后,毛人凤和徐远举召集六个刽子手开了一个极秘密的会议,在会议上,刽子手集体宣誓,表示坚决完成这次任务,绝对保守秘密,为蒋总裁效忠。毛人凤还在会上宣布,事情完毕后,蒋总裁将会论功行赏。’

40、谭嗣同,湖南浏阳人,1865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湖北巡抚,家境十分优渥。他从小性格就桀骜不驯,喜欢读书,但最喜欢经世济民的书,对八股文嗤之以鼻。长大后,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全国各地,广交名士。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时年30岁的谭嗣同悲愤交加,他提倡新学、呼吁变法、推行新政,在湖南办了时务学堂、南学会等。

41、在作诗机时代,这类诗或最易被计算代替,但乐此道者依旧熙熙攘攘。人工智能之所以号称人工,正是因为其与人之计算学习的速度虽有上下,而方法却到底是相类的。

42、我们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她有着奔腾的黄河、长江与绵延万里的长城,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哺育了我们华夏儿女,我们因此热爱着祖国。历史上,屈原抱石投江、文天祥慷慨悲歌、谭嗣同临死不惧,他们无不是因为热爱这片土地。

43、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4、在谭嗣同五岁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重病,那场病好像一场瘟疫,将他身边很多的亲人都带离了人世,他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

45、我自横刀向天笑,原作“手掷欧刀仰天笑”,欧刀者,刑人之刀。若以横刀向天笑,非但与前后文毫无关联,姿态也李元霸得很,恐是改诗者也觉欧刀与后伪作之两昆仑意象太难衔接故而为此——谭嗣同是狂非癫,固然写诗好有姿态感,却也不至三十余岁还中二如此,且以其狂傲,是断不会把敌人抬举得那么高的。手掷欧刀仰天笑,实是其自负并非不能以武力逃走,而只是既然事败则认输,不欲多伤无辜,故而夺刀掷地复仰天而笑,以示并非无力,实是不屑耳。

46、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47、现在,评价谭嗣同的话有很多。有人说他死的可惜,有人说他死的悲壮,还有人说他是天妒英才。可命运使然,一切仿佛又是上天注定。

48、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49、谭嗣同有一首《儿缆船》,与其最终选择可参差互看。

50、他与慈禧“秽乱清宫”的细节叙述触目惊心,当时慈禧已是七十老妪,却性欲旺盛,他要靠春药才能满足其需要,多次细致入微的性生活细节描述,明代小说《金瓶梅》的场景也不过如此。

51、第我清楚人的生命的过程和意义。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那一刻开始,也就开始向死亡走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无论你难过也好,不情愿也罢。这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难逃天地循环,有生有灭。自然界的植物如此,动物更是如此。即便是千年古树,终究还是有枯死的一天,更何况动物,也是如此。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高级动物而已。活过百岁,甚至是更长的一百几十岁,都殊途同归,结局都是一样的,尘归尘,土归土。人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在这世界上快乐地活好每一天。明白了这个道理,心情坦然面对死亡,也就没有压抑感了。

52、这和“中国”这称呼得来出处很相近,中国强盛的时候,丝绸瓷器远销欧洲,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人都被中国制作精美的产品所吸引,唐朝时日本也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中心之国”这个称呼虽是自称,但也有国家强盛的基础作保障。由次在清朝时期也有“中国”之称。

53、戊戌变法开始后,有一次因公光绪让翁同龢找康有为,翁同龢的回答,“此人居心叵测,我和他没有来往”。光绪帝不禁问,“既如此,为什么以前不说?”翁同龢说,“臣也是刚刚知道”。

54、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用这样一句诗做签名:“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万殊流转,死生相值,看去固是十分凛肃,而这首诗的题目《似曾》,却也为这目无下尘的变幻增设了几分凄艳。诗的作者是谭嗣同,我以为是我国19世纪末被盛名掩误颇甚的一位诗人。谭诗镌凿顽艳,时称浏阳体,似脱乎定庵,却较定庵别有一派狂宕恣意在,绝非大多数人仅知却实系康梁修改的所谓“我自横刀向天笑”可约略涵括——而我,也是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见到那一组“似曾”诗后,方才对这人物生了兴致。

55、由于母亲严厉,谭嗣同对手足之情更加依赖。他在《城南思旧铭并叙》里回忆过许多少年时和哥哥们一起读书的情境,说“余夜读,闻白杨号风,间杂鬼啸。大恐,往奔两兄,则皆抚慰而嗬煦之。然名胜如龙泉寺、龙爪槐、陶然亭,瑶台枣林,皆参错其间,暇即凂两兄挈以游。伯兄严重不常出,出则健步独往,侪辈皆莫能及。仲兄通騑喜事,履险轻矫,陂池泽薮,靡不探索。”

56、不知为何,慈禧太后的气色非但未有损,反而越发的好了。起床后,便到了梳洗时间。宫门外,专门伺候的太监早已静候多时,譬如,专管梳头的太监。因为慈禧太后特别注重养护,故每日用于梳妆台上面的时间很长。梳洗完毕后,一太监喊道:“打帘子。”专门此事的太监便连忙打开帘子。

57、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58、说罢,她又对身边人说道:“我毕生垂帘听政数次,不了解的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迫于时势不得不做出此决定。”此时的慈禧还如素日一般,头脑清晰,神志清醒,旁人观之为和蔼可亲。没过多久,她便开始逐渐昏沉起来。后倏忽,眼睛又开始炯炯有神,可这一情形未能维持多久,可见这是回光返照。

59、谭嗣同祖籍湖南浏阳,1865年出生在北京宣武城南的一个胡同官邸里,他的父亲当时任职湖北巡抚,他在家中排行第一直跟随父亲在京居住。谭家祖上也是人才辈出,家学深厚,谭嗣同自幼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直到11岁那年,一场瘟疫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60、他生在北京城南懒眠胡同,后来稍大些搬到了浏阳会馆。父亲谭继洵仁和而没有主见,而日夕相见的母亲徐五缘则性情端肃,对他管教很严。

61、在笔者看来,慈禧是个女强人,本来应是一枝花,却被推上了砧板,变成了一棵世人皆视为“救命稻草”的所谓稻草。过去的都将过去,历史最大的价值不是忽悠与愚弄,而是让我们如今这些晚辈,再读时,再晓时,懂得一些道理,让我们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活得更好,更幸福,才是最大的价值。

62、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63、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掀起诗界革命时曾立谭嗣同为一面旗帜,可见他对谭诗也是熟读的。平白生出的去留肝胆两昆仑句,构词倒像是拟合了谭诗给出的算法。

64、正午午时。起初吃午饭时,慈禧还好好地,可吃着吃着,便开始头晕目眩,且这一状况持续了较久。人将逝世时,当事人多了然,便晓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故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敲定太后管重要之事,监国摄政王裁定。

65、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66、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67、维新派唯一的事物支出就是没有拿到军队的控制权,而唯一他们觉得能帮助他们的袁世凯,又背叛了他们,所以说谭嗣同在就医前会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叹息。

68、在东直门内附近,清廷修建了一个单独的亭子,是为各国外交官、尊贵的商业权贵,以及报界记者们所搭建的,为的是可以让他们很方便地观看到。自1898年到北京,一个叫埃蒙德·巴恪思的英国爵士长期生活在中国,他曾是京师大学堂的教授,英国驻华外交官,1944年死在中国,身后留下一本惊世骇俗的英文回忆录手稿,在尘封68年后,中译本首度在香港出版。巴恪思在书前誓言记录的绝对是事实。他自述与慈禧太后自1902年开始交往,直到1908年慈禧驾崩前夕他们还有接触。

69、鲁迅所讽刺的这种恩惠,是相对于‘暗暗的死’给人的惨苦来说的。他说,‘我每当朋友或学生的死,倘不知时日,不知地点,不知死法,总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由此推想那一边,在暗室中毕命于几个屠夫的手里,也一定比当众而死的更寂寞。’这,正是暗暗的死得惨苦实情。

70、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71、据毕永年记载,1898年9月15日晚上9点,也就是毕永年抵达北京的两日后,康有为把他叫到客厅里,想跟他讨论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康有为当时的原话是“汝知今日之危急乎?太后欲于九月天津大阅时杀皇上,将奈之何?或欲效唐朝张柬之废武后之举,然天子手无寸兵,殊难举事。吾已奏请皇上,召袁世凯入京,欲令其为李多祚也”。当时康有为等人已经意识到了慈禧太后意欲对光绪动手,所以他们准备提前慈禧一步,先发制人,辅助皇上软禁慈禧,然后再将其架空。

72、虽依然有着文人的善感,但因这铸锻,连他的忧愁都有着勃勃的力量——这也是他和定庵诗的最大区别之所在。

73、“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74、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将光绪帝软禁了起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罢黜皇帝的想法,原因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件事便是某些顽固派大臣的控告,荣禄就不讲了,他是坚定站在慈禧太后这边的。其中的内务府大臣立山,他曾被慈禧太后派往天津跟荣禄密谋,商量怎么对付光绪帝。 他回来之后,跪请慈禧太后训政,但慈禧太后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于是他诬告光绪帝:“上派太监往各使馆,请去西后!”第二件事,则是光绪帝召见了伊藤博文,这让那些守旧官员大为不满,毕竟甲午战争才刚刚过去两三年时间。本来变法是自己人在变,就算是过分,好歹都是国人,出发点都是为了大清。但光绪帝召见了伊藤博文,等于变法力量中加入了外国势力。这让慈禧太后警惕万分,一旦维新派中增加了大量外国人,那时候再干涉就会引发列强不满,也会让慈禧太后更加难以施展手脚。第三件事,则是维新派误信谣言,误信慈禧太后将在秋天天津阅兵时,废掉光绪帝。实际上去天津阅兵是荣禄的主意,主要是为了逗太后高兴,当时众臣争论的焦点也是太后和皇上坐火车去天津是否合适。而慈禧太后是非常想去的:“太后则甚以为乐,谓己从未坐过火车,今初次乘坐,视为有趣之事。”光绪帝却不愿意让太后去,认为太后去不妥,这让慈禧太后愤怒了。于是维新派就认为慈禧太后将在天津废掉光绪帝,才有了谭嗣同去见袁世凯之事。维新派都传遍了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慈禧太后必然也会听到风声,再加上维新派的一系列动作,最终惹恼了慈禧太后。由此可知,真正引发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新训政的原因中,有两条是跟国外势力相关的,或者说,是她自己认为相关的。那么慈禧太后到底想不想废掉光绪帝呢?如果单纯地从慈禧太后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她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圈禁光绪帝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试探一下西方列强的态度,于是慈禧太后宣布光绪帝病了,并以皇上的名义召天下名医来给光绪帝看病。但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给光绪帝看病却是慈禧太后在讲光绪帝的病情。医生摸脉也是虚按在光绪帝手上,根本看不了病,开方子也只能开一些调养身体的上去。后面的医生去了,也基本都是同样的结局,这时候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的传闻,就已经路人皆知了。一方面对内宣传光绪帝病了,要看病,另一方面却对外国公使讲光绪帝身体健康,不用看病,于是引起了各国公使的关注。其中法国公使态度坚决,要派人去看看光绪帝到底病没病:“现在各国会商,要验看大皇帝的病症,本人奉本国政府的电令,非看不可!”虽然慈禧太后一肚子不满意,也抱怨大清皇帝病了,跟你法国人有什么关系,但迫于形势,还是答应了。那么西方列强为什么反对废掉光绪帝呢?有好几种原因,首先就是观念问题,就类似于现在他们仍然不理解中国。很多在西方人看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放到大清,就不一样了,价值观不认同:在欧洲各国,哪里有太后这么一个职位,国王还活着,他才是掌权者。而且他们认为,妻子比母亲重要,可以妻以夫贵,不能母以子贵。他们能理解大清的一夫多妻,却不能理解太后权力比皇帝大,竟然能废掉皇帝?而且光绪帝并没有干什么错事,说他不孝?说他执政有问题?说他要政变?说不过去啊,本来大清国就是光绪帝的,他自己反自己?其次,更换光绪帝不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光绪帝不管怎么说,也是变法维新派,有向西方靠拢的想法,慈禧太后确是守旧派。他们也清楚,在西方势力繁杂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把大清变成殖民地。维护一个完整的大清,有利于他们做生意,赚钱,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主要目的就是逼着大清跟他们做生意。光绪帝如果被废,一方面大清可能会陷入内斗,另一方面,换一个皇上,或者还是慈禧太后当政。都会给西方列强跟大清经商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再有便是维新派的游说了,毕竟这之前维新变法轰轰烈烈,他们跟西方列强沟通较多。他们会想方设法告诉这些列强们,光绪帝的新政将非常有利于你们,毕竟变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咨询你们的。而如果废掉光绪帝,你们想想以后即将当权的那些人,跟他们打交道容易,还是跟我们容易?那么光绪帝为什么最终没能被废掉呢?刚才提到了,西方列强反对是一方面,国内反对是另一方面:此时的清廷已经不是过去的清廷了,当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廷给各地方大员下放了很多权力。后来八国联军来的时候,东南互保就是各地大员抱团对抗朝廷的展现。这些掌握着军政大权的巡抚、总督,不仅有各自的税收来源,还掌握着军队,清廷的任何政策颁布,必然要得到他们的同意。所以,当时慈禧太后要废黜光绪帝的消息传到各地大员耳中后,他们基本都是反对的。比如当时地方三巨头,两江总督刘坤湖广总督张之洞、原直隶总督李鸿章均反对。实际上,对于慈禧太后自身来讲,废掉光绪帝,对她同样不利:光绪帝一天还在,她就能一天控制朝政,圈禁光绪帝其中一条原因,也是在宗族势力的压力之下进行的。她重新训政的时候,也只说光绪帝错了,至于错哪了,她并不说,就是怕被宗族势力抓到把柄,一心要废掉光绪帝。迫于压力,也是为了安抚他们,慈禧太后决定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造成一种即将让光绪帝传位的假象,其实这也是慈禧太后对付端王载漪等人的一个手段。而真正在宣传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消息的人,恰恰就是端王载漪一伙,他们希望朝政变乱,越乱越好。同时他们也向各国公使发文求助,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显然,最终各国激怒了端王。义和团运动越演越烈,清廷从一开始的围剿改成招抚,这其中就是被端王一伙利用了,因为仇恨洋人,才利用义和团给清廷施压,给洋人施压。实际上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之事,也引发了朝廷上下的不满。比如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就明确通电朝廷,明确表态支持光绪帝:“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而且,他们还通告各省:“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当时一起签名的有1231人,可都是政商界大佬,这将会影响到西方列强的利益,这也是西方列强干涉的原因之一。后来八国联军来了,端王势力几乎消亡殆尽,从西安回来后,端王载漪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大阿哥溥儁也因此被废掉了。所以说,慈禧太后宣布对十一国宣战,很有可能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端王集团,而联军制定了制裁名单,如果没有慈禧太后,以及其他自己人,只有端王集团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权衡再让李鸿章给洋人这个一个处理方案:“欲求救急了事之法,惟有仰恳圣明立断,先将统率拳匪之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右翼总兵载澜、左翼总兵英年及庇纵拳匪之端郡王载漪,查办不实之刑部尚书赵舒翘等先行分别革职撤差,听候惩办。明降谕旨归罪于该王大臣等以谢天下,以昭圣德。”

75、到7月份,形势更严重了,慈禧太后多次催促李鸿章北上,在7月8日,甚至都恢复了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此时的他应该到上海了。

76、这份名单可就太有意思了,不仅慈禧太后荣登榜首,还有几位重量级大臣也在上面。比如此时仍然手握重兵的董福祥,还有死死抵住追杀太后联军的山西巡抚毓贤。还有徐桐、刚毅、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等等一系列掌握大权的大臣。

77、谭嗣同的浏阳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大小房舍24间,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设计师座右铭简短(精选7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