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精选35句)
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1、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托尔斯泰于1902年至1906年间每年均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和平奖提名,而他从未获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争议之一。(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2、尽管仪式进行得庄严而神圣,但是作家告诉我们:
3、特别是后来他作为一个大地主,深入了解了俄国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后,他痛苦地认为自己的所谓贵族阶级实际上是个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剥削阶级,这个不劳动的剥削阶级却掌管着土地,享受着土地供奉的一切果实。
4、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不仅对腐朽堕落的沙皇俄国的种种制度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还借聂赫留多夫的眼睛和心灵,用一颗和俄国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慈悲之心,对广大俄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进行了细致真切地描写和刻画。
5、后来人们总结托尔维尔的革命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托克维尔定律”,他指出大变革到来之际,并不是发生在一个国家统治最衰落、最腐朽的时期,而是发生在变革之际、发生在往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当实际的政权统治者和后来政权利益享用者之间出现断裂之际,社会阶层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由此促进社会变革。
6、西蒙松也是出生于上层贵族,但他是一个依靠自己的理智能清醒思考的人,并依据思考后的决定采取行动。(托尔斯泰的一生简介)。
7、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马斯洛娃产生极大影响的两个革命青年:玛丽.帕芙诺芙娜和西蒙松。
8、在他的作品中,能把握心灵的辨证发展,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地把握人物性格。折射出主人公内心的善良。(如《穷人》)。在语言方面,力求质朴简练,浅显易懂,贴近于民间生活。
9、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
10、一方面被安娜追求纯洁爱情胜过生命的勇敢精神,深深震撼;另一方面为虚伪教条、肮脏冷酷的所谓上层贵族社会逼死了安娜而愤怒。
11、也就是说,上帝即爱。因为心中有上帝,一个人才会感觉到爱的本质——不能不爱,一个人才会因为爱上帝而爱他人;而那种从爱自己出发,然后扩展为爱一切的行为使得爱仅仅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规则,缺乏真实的内容和力量。因而,“当人失掉了上帝及爱,人便不能爱所有人和所有物。失掉这个基础,将使得人之爱堕落成为利益性和回报式的感情施舍。”(52)
12、礼拜的要义据说是,司祭把面包切成小块,放到葡萄酒里,通过一定手法和祈祷,变成上帝的身体和血。那手法是这样的,司祭身穿碍手碍脚的口袋般锦缎法衣,从容不迫地高举起双臂,这样举着不动,然后跪下来,吻吻圣坛和上面的东西。不过关键性的仪式是司祭两手拿起一块餐巾,慢条斯理地在碟子和金杯上挥动着。据说,面包和葡萄酒就在这时变成上帝的身体和血,因此这一部分仪式特别隆重。(36)
13、当时封禁这本书的,可不止沙皇俄国,远在西边的美国也禁止民众邮购刊载这本小说的报纸,甚至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西奥多 罗斯福看过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本书后,认为托尔斯泰是一位变态人士。
14、他一边在监狱里残酷地虐待犯人,一边极力地讨好他的上级,每当他得到上级赏识的时候,他便心花怒放:
15、她经常由于喜欢待在仆人的住处、厨房或者马厩这些地方而不是客厅而受到责骂。
16、“从这天晚上起,聂赫留多夫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不仅因为他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环境,还因为从这时起,他所遭遇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具有一种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意义。”
17、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8、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的上层贵族阶层,年轻时也曾像其他的贵族公子一样放荡骄奢地生活。
19、沈虹,江苏徐州铜山人,本科,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导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优秀班主任,多次主持并完成省、市级规划课题,几十篇文章在省级及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代表作有教育教学随笔集《成长,在路上》。
20、“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自己没有罪、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的人。“
21、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22、(43) 《天国在你们心中》,李正荣 王佳平译,许贤绪校,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190页
23、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24、所以,在他创作的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中,主人公的妻子正是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在伦理和婚姻的约束中渐渐叛逃现实。不管托尔斯泰创作的主观目的如何,这本小说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从另外一个曾面解构了婚姻、道德和人性。
25、司祭心安理得地做着这一切,因为他从小就受了这样的教育,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信仰,从前的圣徒都信奉过它,现在的神职长官和俗世长官也都信奉它。他相信的并非面包会变成身体,说许多空话会有益于灵魂,或者他真的吃了上帝身上的一块肉。这类事不足信的。他相信的只是非有这样的信仰不可。……(38)
26、世世代代以来,关注死亡并渴望解开生存与死亡之谜的并非只有托尔斯泰一个人,从苏格拉底到圣·奥古斯丁到尼采,人们试图用哲学、神学和艺术来解释死与生的问题。而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面前徘徊了一下,便选择了身边最近的答案——宗教,因为这种选择显然最容易让困惑者从“一切源于上帝”这个命题中得到解脱,困惑的人会发现,把自己完全交给上帝和他在尘世的代表——教会,自己只需要安心听从,那么一切将变得轻松平和。但轮到托尔斯泰来选择的时候,他却拒绝。不过,他拒绝的并不是他心中的最高权威上帝,而是教会的上帝。
27、这也就是说,首先,要让他们相信世界上有一种叫政府公职的工作,从事这种工作可以把其他人当作物品一样看待,不需要和他们保持人与人之间亲如手足的关系;
28、托尔斯泰的这种矛盾思想不仅反映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也呈现在他的实际生活中。
29、(40)《忏悔录》,见《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30、《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31、“所有这些人被捕,监禁起来,或者流放出去,根本不是因为这些人违反了正义,或者有非法行为,仅仅是因为他们妨害那些官僚和富人占有他们从人民手里搜刮来的财富罢了。”
32、她觉得西蒙松爱她现在的样子,是认为她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拥有特别高尚的道德品质。
33、托尔斯泰终生都在用从欧洲启蒙主义者那里得来的怀疑精神质问上帝的存在,他借列文之口“忏悔”道:“我曾经怀疑过一切,如今还在怀疑……我的主要罪过就是怀疑。我怀疑一切,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怀疑的。……我怀疑一切,我有时甚至连上帝的存在也怀疑……”(39)事实上,对于他来说,上帝从来都不是存在于高不可攀的九重天上,也不是存在于教会所说的种种神迹之中,更不是存在于渺茫的来世的审判中,上帝只存在于现世、在人的心里。之所以这样理解上帝,一方面是基于他的新生命观,即人是动物性与神性的结合体;另一方面是基于他对宗教本质的新认识,即“宗教信仰是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认识……宗教信仰是生存的力量。”(40)
34、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