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词语(精选62句)
佛教经典词语
1、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2、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3、“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佛教经典词语)。
4、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5、心平气和(解释):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出自):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译文):先生心平而气和,所以虽然年老而体胖。
6、“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告诉我们,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无论你是穷是富,什么都带不走。要说能带走什么,那只有业力。业力即是我们今生一切善恶行为,所能影响下一世的力量。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说话需三思而行。有句话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
7、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8、我们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
9、素食男神霸屏了!《无问西东》王力宏,《芳华》冯小刚、黄轩……
10、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11、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12、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13、做人要心胸开阔,凡事不要计较,不愉快的事情尽快忘掉,脑子里尽量多留些美好的记忆,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这样做也许不容易,但要努力学着去做。因为量大福大,在人生的路上,只有开阔自己的胸怀,天地才会开阔;只有把自己的心量放大,福才会大。
14、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当有人和你争执时,你就让他赢,因为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能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呢?争来争去只会伤了彼此的和气,还会平添无谓的烦恼。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以平常心应对无常的人生。
15、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默望静修。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过一段时间。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弟子令狐冲曾被掌门人岳不群罚面壁思过一年。
16、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17、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即是无差别境界。
18、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19、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20、《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另据《俱舍颂疏·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
21、往事如烟,浅笑而安。慢慢的懂得人的一生会经历太多的起伏,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永远风起云涌,没有一片天空永远晴空万里,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因此,千帆过后,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学会从容!顺境时,多一份思索,逆境时,多一份勇气;成功时,多一份淡然,彷徨时,多一份信念。
22、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23、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快乐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能力。解决烦恼的最佳办法,就是忘掉烦恼;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24、你现在的样子,是你过去的果;你未来的样子,则是你现在的果。恶念的后果会一直跟着你,就像牛车被牛拖着走一样;清净心的后果也会一直跟着你,就像你自己的影子一样。没有人—包括父母,亲属与朋友在内,能像你自己的清净心一样帮助你。一颗训练良好的心,将会为你带来快乐。
25、青灯古佛: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26、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人世间的纷繁和复杂,恰恰需要我们内心的一种平淡与柔和,更不能把命运活成一场悲情,既然是那些平常的日子,那首先要活成一场平安,淡然,自然。
27、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才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
28、人生是自己的,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神和口水里。不是所有的言论都需要别人理解,不是所有的选择都需要别人支持。
29、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人生的一切烦恼,皆是因为心病。有什么样的心境,便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你心中装的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如果你心中全是烦恼,那么你看到的自然也是烦恼;如果你心中满是快乐,看到的当然也是快乐。坦然地放开心胸,淡然地看待人生的诸多烦恼,快乐必会不请自来。
30、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1、人之所迷,因在局内,人之所悟,因在局外。人生充满变数,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走向。淡定看人生,宁静看自己。
32、常常去观照自我内心的不满、牢骚、委屈,去看看这背后有没有杂糅自己的矫情,去疏通,缓解,清除,生命方可无碍自在。
33、不要随意发脾气,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34、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35、心情不好时,要经常问自己,你有什么想不通?有什么看不惯?如果你觉得不愉快了,就看看窗外,有无限的风光,看看广阔无垠的天空,也学青天不关门。人生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新念何必理旧梦,一朝一夕皆来生。转个念就是希望,回个头就是来生。
36、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落入水中的泥沙。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了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那些痛苦,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所以,即使生活的水杯中落入了痛苦的泥沙,我们也要努力让每一天都过得清澈。
37、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38、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39、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40、“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送给阅读此篇文章的你。
4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佛家禅语出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2、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3、睁眼只看见他人的是非,就容易失去自我反省的空间。
44、人在贪欲中失去幸福,在忙碌中失去健康,在怀疑中失去信任,在计较中失去友情,在痴迷中失去分明,在执着中失去宁静,在傲慢中失去自我,在追逐中失去风景。
45、人的心情实在复杂,犹如天气时好时坏时阴时晴,不能预测,难以把握。心情好的时候,看花花开,看天天蓝;心情不好的时候,看柳柳不绿,看云云不白。正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生。看看四周,身边就那么多人,聚散皆是缘,相伴须珍惜,不必相处时常伤害,走远后长叹息。
46、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
47、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48、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49、无缘不生,无缘不灭;无缘不聚,无缘不散。一切皆是因缘和合。学会惭愧,学会忏悔,学会感恩。惜缘,了缘,一切随缘。
5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1、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52、佛心蛇口: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53、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小事糊涂而大事睿智,为人低调而洞若观火。做人如水,以柔克刚。只有那些以不争为争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赢家。低调者更容易成事,无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万不可锋芒毕露。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人生。
54、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55、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56、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包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包容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在包容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是挺直的脊梁,是博大的胸怀。
57、得到需要的,是福;贪求过多的,是累。人生的需求如同吃饭,只能吃两碗的饭量,如果贪图饭菜的香味多吃两碗,不但不能正常享受多吃的好处,相反,倒会因为胃承受不了而带来痛苦。可见,得到未必就是享受。不要和别人攀比,学会不贪婪,不奢求,平和宁静,知足常乐。
58、如果你觉得生活对你是一种刁难,你就输了。如果你觉得生活对你是一种雕刻,你就赢了。
59、人生逆境时,切记忍耐。人生顺境时,切记收敛。人生得意时,切记看谈。人生失意时,切记随缘。心情不好时,当需涵养。心情愉悦时,当需沉潜。静,是一种休息,更是一种修行。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喧嚣,所有的伤痛,都来自于躁动。肉体奔波太久会劳累,灵魂游离太久会成伤。
60、修行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放下,放下的越多,烦恼就会越少。
61、《五灯会元·无衣怀禅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