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精选69句)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正是这份忠于所托的忠诚厚道,坚定了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信心。
2、然而就在就在众人情绪来回跌宕起伏之后,刘备终于见到了卧龙。卧龙的开场白是一首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我相信刘备见状心中肯定大呼神人,连起床方式都不同于常人。却看孔明开口第一句就是:“有俗客来否?”一句俗客落在刘备耳中令他顿时不敢有傲气,他明白这位先生绝非凡人,不可放肆。我认为诸葛亮其实早知刘备来访,故意久睡不起,以试诚心,或是想耗走刘备,但自己先装不下去了。于是故意将刘备说成“俗客”已灭其帝王之威。不得不说虽然孔明未尝入世但做起事来毫不糊涂,反而很精明,先发制人。虽然是唬住刘备但他还是拿出很着急的样子以礼相待。作者的描写很模棱两可,看上去就像是寻常的话语,但细品来好像就是在警告刘备。这种话若是搁在寻常人家不会有人揣测,但这里一个是饱读兵书的奇人,一个是久经政场的帝王,一些话背后的意思难免让人揣测。作者对人物的掌控,尤其是政坛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交锋真是细致入微。
3、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后,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4、一是,诸葛亮独自走到先主祠中,在北伐未成、劳民伤财的现实当中彷徨犹豫的他于刘备的画像前发问、更是自问,一俯一仰,诸葛亮用再开北伐之举回答了自己的疑问。
5、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6、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7、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8、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9、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0、把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没有争议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深通事理。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自出山以来,不论是在军事才干,政治谋略与治国方略方面,都体现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刘备以军国基业倾心相托,唯计是从,关羽、张飞,俯首听命,这且不说,东吴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试,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而吐血身亡,司马懿何其狡诈,似堪匹敌,但也每与对敌,总是战战兢兢,多次狼狈,致留下孔明空城弹琴退敌的佳话,和“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谈,几番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三国演义》,无论愚者智者,都作了这位第一智者的反衬正衬。
11、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的努力,诸葛亮的才华和能力更是卓然超群。
12、用兵南中。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蜀建兴元年(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13、看,孔明认为自己原本东方下士,即出师表中的卑鄙布衣,被先帝赏识使用,位极人臣。现在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谁是孔明的知己需要孔明这么鞠躬尽瘁的报答?此外还有黄陵庙记: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位总师。不过这个文章虽收录在诸葛亮集里,作者是存疑的。聊作参考。
14、于是就有了三十七回的司马徽再荐诸葛,其言语与徐庶并无太大出入,只是多了句“自去便了,何又惹出他来呕心血也?”乱世之中主公们对手下贤士更是多了几分要求,其中忠心耿耿便是很重要的一条,而司马徽这一句“呕心血”无疑是表明了诸葛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尽职尽责背后的忠心。这简直是美食对吃货的诱惑,果不其然刘备连忙问道:“先生何出此言?”前面徐庶荐诸葛时埋下的疑惑在这里爆出来了,随着刘备的疑问读者们心中的疑惑也被调动了起来,别看只是短促的一个问句,但其简短正是一种渴望,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也说明了他对此事不再是怀疑、疑惑的,而是愿意了解真相的疑问。读者也同刘备一样开始渴望了起来,此时好奇心将读者的思绪紧紧的绑在刘备的身上要与他一起请期待诸葛,追寻诸葛。而后司马徽的描述则轻松将疑问变成了期待,而且诸葛亮同这份期待深深的烙印进了读者的心中。
15、(1)贺文锋.《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近妖”效果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1):14-
16、刘备死后,蜀国国力空虚,无以为继,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再次受阻,被迫休养生息,开疆扩土,向南用兵,七擒孟获,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增加人口数量,其目的也都是为了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17、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18、 苗老师认为,如果想把诸葛亮的性格分析清楚,那么开课应该开成一门课,然后他轻松地开了个玩笑,说“大学老师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所以苗老师说在今天短短100分钟内,只讲诸葛亮的一个性格特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师觉得这是我们现在中国人最缺少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准备把诸葛亮的这条精神品质作为主题来讲解;现在很多人愿意对任何事情都问一句,“有用吗?”;但是人生中的很多快乐都是做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事情。
19、罗素在其自传中写道:生命中有三种激情支配者他的人生,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寻和对人类苦难的无限同情。无论中西还是古今,伟大的情感在人类之间应当是共通流淌的。诸葛亮身上的情义美德,比照罗素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还有中国人特有的温良品质。温柔敦厚也正是94版诸葛亮带给观者的最深刻的美学体验。
20、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21、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22、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
23、我们仰慕他的人格,正是仰慕这种千古难寻的决绝——即便这种决绝背后是清高者自我审判时无从逃避的痛苦。
24、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25、 司马懿:“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26、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但是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
27、或许是谦虚才使得他满腹计囊,或许是谦虚才使得他能辅佐刘备、刘禅两父子打天下,因此我敢断言,是谦虚的态度造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28、 而侧面描写则是罗贯中又一写作特色。就不同人对孔明去世而言:“廖立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闻之,亦大哭病死。”正是为孔明知人善用李严才希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但是孔明死后,便无人用之。而且在描写百姓、将士闻孔明死,皆为“哀声震地”。诸葛亮在蜀国人的心中可谓是好像父亲一般,如今“出师未捷身先死”,怎能不“长使英雄泪满襟”啊!再对比司马懿闻孔明病逝的时候:看天象,认为诸葛亮已死,先喜,又疑诸葛亮用六丁六甲之术,疑虑不已。后来追赶撤退的蜀军的殿后军时,看见孔明的木像,“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毕竟,司马懿这个人的能力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能一手毁掉曹魏政权,而且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但在这一回,他被诸葛亮的遗计完虐,也体现了足智多谋的孔明定计之精准,谋略更是更胜一筹。另外,能使司马懿看见后抱头鼠窜,“奔走五十余里,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喘息半晌,神色方定。”以及魏军看到后“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便可见诸葛亮对敌人的威慑力了。而司马懿听说吓得他与魏军狼狈而逃的“孔明”竟然只是一个木像时,不禁自叹不如。通过侧面描写,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孔明的惊人才略。
29、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30、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31、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32、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33、因此,周瑜对他怀恨在心,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逐一化解,安如泰山,使周瑜无可奈何。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设空城计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对手的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34、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35、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36、创作背景: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37、 如果能够客观分析蜀魏两国实力,明显魏强蜀弱,诸葛亮“知彼知己”都没做到,违背军事规律劳师远征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主要有两种说法: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统一全国的理想;以攻代守。但从军事角度看,这些都没有说服力,除非一点诸葛亮借北伐牢握兵权这比较说得通。
38、知人善任——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39、 诸葛亮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三国志》等史志类作品中,对他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才能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在各类影视剧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通天入地的智慧,矢志不渝的精神,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
40、没过多久,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着关羽和张飞,亲自去隆中村拜访他。
41、通过学习《三国演义》,能够解读出诸葛亮不仅能文,而且善武。与电视荧屏中诸葛亮的文弱形象不同,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既是文人志士,也是刚毅勇猛的代表。虽然在作者笔下诸葛亮没有张飞和关羽等武将那般勇猛,但诸葛亮刚毅勇猛之气十足,是由内而发的,伴随着才智表现出来的。从诸葛亮在战场上谋划与布置等方面,能够体现出来。诸葛亮的刚毅勇猛,充分展现了儒家士人的进取精神,积极抗争。以第40回-第46回为例,诸葛亮烧了三把火,击退敌军,并且独自跟随鲁肃去往东吴,劝说孙权联合起来抗曹。以及诸葛亮身处虎穴再展现的泰然,均展现出其刚毅的心态。再比如第57回柴桑口卧龙吊丧,正是体现出诸葛亮的真诚以及勇敢,巩固了孙刘联盟的关系。除此之外,在七擒、五次北伐等事件中,诸葛亮的坚毅与刚强形象也尽显
42、然而诸葛亮至始至终秉承着厚道做人的原则,明知对方才能一般,但他依然忠心耿耿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3、第一顾到此算是失败了,毕竟是三顾茅庐的开头,所以节奏比较慢,越是这样读者的好奇心越是强烈,到最后失败了,先前的兴高采烈的期待在此如潮水般退了个干净,一个大起落,先前绷紧的神经断了弦,空听余音许久,不能回神。而这一缓过劲来对孔明不禁望眼欲穿,只得兴致盎然的读下去。
44、他遭到了周围人们的讥讽,但他却不以为然只是厚道地报以微笑。他很清楚自己心中的目标,从来不会为外力所干扰。
45、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
46、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47、刘备屏退随从,和诸葛亮进行密谈,他请教匡扶汉室的计谋。
48、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荡寇将军关羽、讨虏将军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49、耳边还回荡着战场的厮杀呐喊声,可他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了。
50、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51、孔明虽然住在卧龙岗,不参与世事,但对外面的时局却也十分了解,故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段佳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其战略构想,对三国鼎立之势分析的很透彻,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为援而不可图。唯荆州、益州、汉中可图。然而对于占据荆州,益州之后的战略却一笔带过,只说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刘备出秦川就可克敌制胜,希望百姓箪食壶浆来欢迎了。虽然他对天下有变的期待有些虚幻,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却一直存于心中,那时刘备的威望很高,虽然没有固定的地盘,但有团结的军队,那时关羽、张飞和赵云的存在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52、 同世的豪雄对诸葛亮都有赞誉,后世君主、文人亦多溢美之词,而诸葛亮走上神坛《三国演义》则是主要推手。
53、性格特点: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54、诸葛亮看到后,了解到刘备是心胸宽广、格局辽阔的人物,而且是真心实意想请他出山后,他被深深地感动了。
55、《出师表》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目的是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56、后人评价:陈寿赞刘葛关系是君臣至公,古今圣轨,晋武帝叹如有孔明辅助,无须烦劳,诸葛亮的人格和才干,历代都被称赞,他和刘备的君臣关系,也是赞颂居多,甚至康熙觉得刘备托孤虚伪,但也认为孔明是三代下第一人。
57、 苗老师用生动的比喻,提出一个问题,在诸葛亮出茅庐之前,其实刘备手中的武将都已经齐全了,那为什么还是没有“创业成功“呢?老师用现在的观点,分析了诸葛亮没有“文凭”,没有“资历”,没有“科研成果”,没有“得过奖”,从隆中的一个“四无青年”,出山之后便运筹帷幄,将中国的局势转化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说明其能力出众。
58、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9、后面文章中众人对此事的反应描写固然也是很妙,但并不少见,就不做赏析了。
60、制定法律。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61、最重要的是,他想考验一下刘备的诚心和决心,便借故躲着不见。
62、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63、从晋代开始,历代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晋封武兴王(见于《方舆胜览》);唐封武灵王(《舆地碑目》有《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记》),并赐庙;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
64、“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神机妙算。“借”回了整整几船的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65、手中的羽扇轻轻滑落,一行热泪顺着眼角潸然而下……
66、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67、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代名相从此陨落,使人不禁唏嘘不已。但是,一向写人细致入微的罗贯中在这其中都加入了许多对诸葛亮的深入刻画,使其形象更为具体。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在五丈原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塑造方法。
68、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