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精选50句)

2023-05-28 01:53:10

大自然的语言

1、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文中第⑦句中的这个道理是指_____________。             

3、例:大自然每天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早上的太阳亮亮,午后的雷声作响,告知了天气的语言。鲜艳的花儿,枯萎的落叶,告知了季节的语言。蚂蚁的勤奋工作,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4、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5、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介绍这门学科时,结合实例,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6、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7、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8、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9、(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10、学生很快理出了这几段结构顺序并说明理由,第一个问题不难,余老师趁势提出第二个问题,增加了难度,“为什么把纬度摆在第一位呢?”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和回答,余老师帮同学们整理出答案:“首先”一段,说的是南寒北热的普遍现象,所以放在第一位;第二一段,说的是同纬度内陆和沿海的物候差异,范围小,所以次之;第三一段,说的是同一个地点物候现象的高下差异,范围更小,因此再次之;此外一段,说的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的物候差异,所以在最后。这部分,由主到次,有空间到时间和逻辑的顺序非常严密,条理非常清楚。

11、同学们通过朗读、思考和交流后,余老师让同学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纷纷指出一些词语表现的内容,余老师帮助补充,让同学们认识每个词语都有它的表现作用。最后于老师总结:这段话,紧扣课文标题,用生动的语言有序的描述纷繁的物候现象,紧扣、有序、描述是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

12、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在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13、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14、大树如果被看倒,你会把年轮发现——1年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15、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6、大自然对于精神上的影响,以时间来说是最先,以地方来说是最重要。每一天,太阳;在日落之后,夜,与她的星辰。风永远吹着;草永远生长着。每一天,男人与女人,谈着话,观看着,被观看着。在一切人之间,那种形象最能吸引的就是哲人。

17、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18、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19、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周:转一圈。复始:重新开始。

20、  可见,不论是着眼于全篇,着眼于部分,或着眼于段落甚至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我们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非常有条理,十分讲究说明的顺序。

2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2、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23、文中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为“活的仪器”,还说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4、  语言生动、传神。用“翩然归来”描绘燕子的轻捷、洒脱,用“簌簌地”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用“衰草连天”写出深秋景象的荒凉,用“风雪载途”写出严冬的酷寒,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反映了自然现象同气候变化的关系……

25、《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中作者竺可桢不仅条理清晰说明了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而且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把这门科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丰富了读者的科学知识,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26、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批注]这是全文最难懂的一句话。因为涉及三个变量。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27、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28、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9、大鱼,这是大自然的语言,鱼鳞上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30、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31、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2、抓首句、总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33、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34、   C.叙述  拟人  比喻     D.描写  对偶  拟人

35、翩然(piān)      五彩斑斓(lán)

36、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体会文章的条理性。

37、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38、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39、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40、凡报面试实战班的同学,笔试未过,只要凭已经考过的笔试成绩单可以享受我们育丁教育提供的笔试全程班(不含书本资料),书本资料需要另购。

41、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2、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43、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44、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

45、物候学研究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46、D.褶皱(zhě)    归咎(jiù)   

47、  它有初中语文课文中少有的表达美妙的段落。如课文的第一段:

48、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49、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呕心沥血的意思是啥(精选41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