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白居易赏析100字【摘抄文案100句】

2023-05-16 09:20:18

一、夜雪白居易赏析

1、白居易这首绝句,短短四句,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层次来写雪,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全凭侧面烘托。我们未见雪花半点,却着实清清楚楚地知道,门外的雪是何其纷纷扬扬!这是他这首诗写雪的特别之处。

2、“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3、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4、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5、《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是从(触觉),(视觉),(听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从诗歌描写的情境中.你可以知道作者的(被贬后的孤寂,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心情.

6、触觉、视觉、听觉孤寂凄冷(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7、写这首《夜雪》时,白居易45岁了,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直言论宰相武元衡遇刺一事,遭到朝廷佞党陷害,被贬到江州,做了个闲差官,自己愤懑不平,只能用诗排解。诗人究竟是怎么写的呢?

8、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最能体现出诗人写作此诗的真实心境。 哦,诗人这才明白,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还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一下“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前句的“重”字,别有一份情致。同时“折竹声”在“夜深”才能“时闻”,更显示了冬夜的寂静。

9、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0、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1、精彩之余呢,诗歌要借景抒发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的创作背景。

12、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13、句从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14、『古诗词欣赏』雪梅·其一▏卢梅坡

15、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6、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17、yèshēnzhìxuězhòng,shíwénzhézhúshēng。

18、这首词从字面看,平淡无奇,没有对雪美好姿态的描摹,没有气氛的渲染,质朴的语言下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他抛开其他人正面写景的套路,从侧面出发,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写起,这种写法更加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9、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20、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二、夜雪白居易赏析100字

1、《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制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于1983年出版,是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2013年的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9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2、『古诗词欣赏』咏怀二首▏李贺

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4、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也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5、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6、唐玄宗后期一改前期励精图治、广开言路的形象,沉迷于音乐、女色,专宠杨贵妃,任人唯亲。后来安禄山乘机作乱,盛唐国势一去不返,这些都是史实。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尽管不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容忍,也不失为现实一种。白居易这首长篇叙事诗,既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大篇幅针泛时弊;也不局限于爱情格局,只写情深意浓写哀情,而是艺术化地再现李、杨的故事,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于回环反复中激起读者心中的涟漪。

7、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8、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全诗不直接状雪之貌,而皆由诗人在室内卧榻上对雪的感受出发,从侧面烘托。首句写感觉,次句写视觉,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绘出了雪之形,雪之声,雪之大。

9、夜雪张实居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禅。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一种手法,试简析之。答:(2)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诗的相同点。1)侧面描写,张诗的诗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来写。(2)都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眠。张诗写自己“夜半”、“惊”、“寒”,难以入睡,只好静听“无声”的流水,远望“皓然”之山;白诗有意选取“折枝”这一细节,“折竹”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写出了诗人的彻底失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0、“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的意象群落,统一于“雪重”的核心意象,又统一于诗人对大雪的惊叹、赞美之情,而构成诗的意境,让诗的意境具有了整体性之特质。

11、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12、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3、公益读写,全程免费,还有证书奖品

14、意思是: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5、(中唐·白居易·五言古诗)

16、主办:《淮风》诗刊社|协办:江西美术专修学院

17、”复见窗户明”,雪依然没有露面,只是转为视觉的角度来写。本来夜已深,夜色应该是黑漆漆一片,但是诗人抬眼看窗户,却发现窗户白亮。这正是积雪很大很厚,反射的光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18、赏析:白居易说,想来此时的夜已经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一定是下得很重了。因为时不时地,就听到外面竹子折断的声音。

19、赏析白居易说,在夜里忽然被冻醒,惊讶地发现,呀,这被子和枕头怎么这么冷啊?又发现,矣,窗户那里怎么有些明亮?

20、赏析白居易也写了不少与雪有关的诗,《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三、夜雪 白居易诗意

1、因为他白天太忙了。(戏言)按照习俗,客人拜访都是在上午,告辞是在下午,吃晚饭之前,或者是吃过晚饭。分析,应该是客人告辞,反复的留客,但时间渐晚,客人不得不走,这时时间已经夜了。所以是夜送客。另外,夜送客也更能体现作者当时不得志的心情。

2、“竹”本来是岁寒三友,在这里却被雪给压断了,那坚韧的身躯最终没有顶住大雪的压力,这里的白居易也开始改变他的风格,诗词中更多的是明哲远祸之作,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吧。

3、(小题1)触觉、视觉、听觉(小题1)孤寂凄冷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4、815年,时任宰相的武元衡某日凌晨出门准备上朝,走在路上,竟遇刺客而身亡。白居易与武元衡的友情深厚,面对好友遇刺,极其伤悲。

5、此时的白居易的官职是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监察部门的官员,他多次向上请示要彻查此案,严惩凶手,皇上本就一直不喜欢白居易过于率直的谏言,这次也不例外,恰逢又被他人诽谤等凑在一起,皇上十分恼火之下,将他贬到了现在的江西九江,做江州司马。

6、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7、“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也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

8、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9、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10、“复见窗户明”是从视觉写雪。虽然是从视觉写,但依然是侧面描写,因为诗人看到的是“窗户明”,而不是“雪花白”。在无光的漆黑夜晚,雪能把窗户映照得明亮一片,非大雪厚雪不可。这一句也是人的正常反应,紧承上一句而来。假如是我们碰到这样的天气,晚上睡觉被冻醒,总要爬起来看一看怎么回事:这鬼天气怎么这么冷?看见窗户明亮,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11、寒冬夜雪的静默,也更反衬了诗人的心神不宁。

12、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13、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14、司马,这个职务是地方上的官,无权无责,专门安置那些不受待见的官员,以及皇亲国戚等闲散官员,白居易后来把这个官职戏称为“送老官”,这种安排让满怀报国之志的白居易情何以堪。《夜雪》这首著名的诗就是写在这个时期。

15、听觉: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

16、“夜深知雪重“此时雪才正面出场,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前两句中提到的”冷“和”明“都是为这个”重“做铺垫。雪下得大,下得久,下得厚都是为了落在”雪重“上。

17、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18、可能对于别的诗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雪景,可是白居易仅仅依靠感官和听觉,便把夜色中的雪景描写得出神入化,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如此有趣的作品,最是能够体现白居易过人的才华。

19、这首诗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造诣,诗人落笔于人,侧面写雪,韵味悠长,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20、夜雪(唐)白居易yǐyàqīnzhěnlěng已讶衾枕冷,fùjiànchuānghumíng复见窗户明。yèshēnzhīxuězhòng夜深知雪重,shíwénzhézhúshēng时闻折竹声。

四、夜雪白居易赏析50字

1、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2、“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3、白居易另辟蹊径,从侧面着手,避免正面直写的尴尬。

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5、这不只是因为“衾枕冷”,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6、《夜雪》立意独特,构思精巧,反复吟诵,更叹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全诗自然流畅,不曾雕饰,似是写实,却又不仅如此,诗人彻夜无眠的聆听雪压竹折的声音,还映射着他的孤寂与落寞。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7、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完美地描绘了一幅洁净、静谧的雪夜图画。

8、“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是出自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其八。这几句大意是:团团花簇像明亮的夜雪,片片绿叶像剪下的春云,风里的树影像水一样清澈洁白,经霜的枝柯像玉一样寒凉晶莹。据李时珍讲:“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白者为银桂,黄者为金桂,红者为丹桂。”白居易此诗所写的桂花四季飘香,花团雪白,当是开白花的“四季桂”。这是一首借桂自喻的寓言诗,通体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中唐以后,朝廷中党争激烈,诗人不愿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要保持自己的芳洁,不肯与小人为伍,诗中的银桂即诗人的身影。

9、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这一年的白居易在江洲任司马,就是《琵琶行》里提到的被贬的那个“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在那样的穷乡僻壤中接受改造,这次穿小鞋给他造成的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诗词中他选“竹”这个意象。

10、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我想我们都还记得那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琵琶行》这首诗中,诗人说自己是“天涯沦落人”。那么“天涯沦落人”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样的人生背景,我们回头再看一看《夜雪》这首诗,就能完全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了。

11、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2、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13、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14、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5、非常感谢悟空问答,平民之宴继续为你解说白居易那些经典往事。这首《夜雪》诗是白居易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雪是天赐万物的精灵,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而诗人白居易呢,没有写雪的颜色、形状、姿态,而是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及感官思考,从侧面描绘和烘托出一场夜雪的精彩。

16、『古诗词欣赏』寄令狐郎中▏李商隐

17、31省2000+高中学校的支持认可

18、冬天寂静的夜晚,按说雪落无声,是不会影响休息的。而诗人却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9、刻意写不出好诗,所以白居易并非刻意要去写夜雪的,刻意的话,他还能呆被窝里吗?肯定跑去窗前,庭院去观察了。如此就人为地变换了观察的出发点和角度了。所以夜雪,夜雪,首先是夜,发觉这个夜怎么与以往的感觉不同。然后才发觉是下雪了,这才领悟冷是因雪而起,窗明也是因雪明亮。然后他进一步思想,夜这么深了,想来这雪一定下了很久了吧:

20、第一句:“已讶衾枕冷”,“讶”字,写出了语气和神态,写出了大动作,大反应,写出了强烈的感情,以人的反应侧面烘托着“雪”之“大”。“冷”字,写出了触觉(人之感觉),写出了天气特点。“衾枕”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夜”。“讶”“冷”二字,从效果上写雪;“衾枕冷”,于矛盾中见出诗人的匠心:衾枕,即被褥,这里借指“被窝”。通常情况下,被窝是暖和的,这里却说“被窝冷”,这是不合常理的,是矛盾的。诗人用“衾枕冷”表达大雪的“严寒”,侧写雪天之冷。很妙!这一句写室内,写人,写人的活动,写人的惊叹,写雪天之冷。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白居易夜雪解释

1、30万+高中师生寒假作业的全新选择

2、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3、触觉: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4、不过我们读这首诗,如果读到此处就打住,未免就要伤了诗人的心。所谓“诗言志”,诗歌要表达的是人之内心世界。我们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浮在诗歌表面,光看他写雪如何好,却没说明白,他为何写雪?还有一点很奇怪,诗人如何凭耳朵就能判断出,被雪压断的肯定是竹子,而不是其他东西?诗人难道仅仅是被冻醒后,无法入眠,闲得无聊才写这么一首诗?这恐怕大大地违背了我们中国古人的写诗传统。

5、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衾(qīn)枕,就是指被子和枕头。 哎哟,天气怎么这样寒冷,诗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6、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7、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8、你好,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9、耳朵,听到大雪压折竹枝的声音。 诗人心情: 从侧面描写夜雪之大、雪夜之冷,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但细细揣摩,不难发现,外在环境的凄冷与诗人当时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凄凉相互呼应,诗人其实是借夜雪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是一种孤寂、凄凉的心情。

10、整首诗为我们呈现出了冷寂的氛围意境,这已经很能为我们说明诗人的内心世界了。如此,我们也能明白,诗人为何会把一位弹琵琶的歌伎引为知己,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了。江州之贬成了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他由前期的“兼济天下”,转为后期的“独善其身”,从这首《夜雪》中已见端倪。

11、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2、《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句如下:

13、成书时间:1983年/2013年

14、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15、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16、解读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是不能不用的。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当时诗人的处境如何呢?

17、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老人表示听明白了,他才决定定稿。在白居易心目中,诗要方便理解和记忆,因此他的诗风也是平易通俗,深受大众的喜欢,而这首《夜雪〉又是秉承了这一特点,被广为流传。

18、『古诗词欣赏』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19、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20、从触觉、视觉、听觉来描写夜雪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夜雪初霁翻译【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