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作文网.net【摘抄文案100句】
一、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1、人格魅力:做人怎么样嘛,我们还得看看别人对他的看法,刘备对他,那自然不用说,待之如师,言听计从,司马懿之孙对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刘禅为诸葛亮单独开庙,孙权对他思而不得,就连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我们更快要将诸葛亮封神了呢?
2、一个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能够做到这样廉洁奉公、生活简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3、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4、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5、诸葛亮对马谡寄予厚望,时常提携他,平日里更是频繁与他论道。初次北伐,险要之地作为粮道上重要的一环,街亭可谓是险要至极,该交于谁镇守呢?一番思索后,诸葛亮还是将此重任交给了马谡。
6、再次,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也一直受到后世的称道。他忠于职守,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尤其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个人生活作风,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生前给后主上表时曾谈到他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表上说:
7、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8、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9、第四个错误的人——诸葛瞻
10、诸葛亮足智多谋,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但世人不深、用人不当,不听刘备生前劝告,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马谡虽能自动请缨,挺身而出,但只会纸上谈兵,而且麻痹大意,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公然违令,不听王平之劝,草率从事,致使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
11、首先啊,我们要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啊,我们要客观的分析他的各方面能力,再进行各方面的总结哈,那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丞相的优缺点哈:
12、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13、从三顾茅庐看诸葛亮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14、而把怎么分兵派将的重任甩给了刘备,刘备无奈,也只能说:
15、诸葛亮这一生信错一人,那就是马谡。马谡本来是刘备手下的人,后来便跟在诸葛亮身边做事。虽然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却唯独看错了马谡。当时诸葛亮意欲北伐,可是在选拔将领的时候与他人产生了矛盾,没有听从他人建议选用老将,而是派马谡去驻守街亭。可马谡没有听诸葛亮的指挥,没有选择在山下驻守而是在山上驻守,结果马谡被围困断了后方的粮草供给。最终马谡失守街亭,这是诸葛亮北伐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16、小作者:明德班(六年级)陈星雨
17、可最终注定是徒劳无功,蜀国最后被灭,后主刘禅被俘,更是留下了“乐不思蜀”这样广为流传的笑柄。
18、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占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自己活活的气死了。
19、回复“方法”即可分享各年级学习方法;
20、经过精密策划,目标远大的北伐,因为街亭失守,蜀军粮道遭到截断而被迫草草收场。犯下这等大错的马谡虽然没死在战场上,但也要受到军法的制裁。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仍旧为这个“人才”惋惜。
二、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作文网.net
1、赤壁大战点将截营、巧占荆州、七擒孟获,可谓呼风唤雨,用兵如神。可是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垒,棋逢对手。司马懿拒不出战,令诸葛亮大伤脑筋。尽管空城计、妆神割麦、火烧上方谷、五丈原撤兵,他都比司马懿棋高一着,然连年动众伐魏,出师未捷身先死,原因主要是,每当取得重大胜利时,总有各种原因破坏他的战略计划,功败垂成,在这中间也暴露出诸葛亮性格弱点——近人情与不近人情的矛盾。
2、诗中对诸葛亮匡俗济世的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他宿志未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3、孔明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4、“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
5、诸葛亮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闻名的创造家,他创造的木牛、流马为蜀军北伐供给了坚实的补给,连弩变成蜀汉旗开得胜的法宝
6、释义:康熙帝评价: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真正做到的臣子,只有诸葛亮。
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8、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很多人人认为蜀汉的建立,他功不可没,也有人认为蜀汉的灭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诸葛亮不是圣人也不是预言家,他所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解决蜀汉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他也不知道蜀汉最后会走向什么样的结局。即便诸葛亮的人生看似毫无瑕疵,光鲜亮丽,但也有很多的遗憾,还犯下了些许过错:信错一人,跟错一人,娶错一人,杀错一人。
9、“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10、三国志记载,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诸葛亮,劝他不要给予马谡重任,不然必会招致灾祸,从结果来看,刘备的确是有一双识人慧眼,但可惜的是,诸葛亮这次没有听从他的主公。
11、肩负如此至关重要的任务,却没有与之相配的实力,他弃街亭的自身环境于不顾,选择了照搬书中成规,以高处作为根据地,在山间排兵布阵。
12、刘备死后两年,为平定南方,夺回失地。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为使南蛮首领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抓了孟获,一次又一次放了他,到了第七次,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那以后,诸葛亮全心准备北伐。
13、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14、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15、诸葛亮,其实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但绝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蜀国当时军事行动的军事参谋是马良和法正(法正的才能绝对不输任何人,他是除了诸葛亮之外唯一一个刘备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听取其计谋的人。著名的夷陵之战,如果法正还活着,那马不会发生,诸葛也说类似的话)诸葛最大的功劳就是促成蜀吴联盟,且做出了蜀国的战略规划(这根军事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根据当时格局做出的一个政治推断)
16、回复”名著“即可分享中高考必考名著简介;
17、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8、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19、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三个要点
20、这方方面面的大小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后方不稳,使诸葛亮筋疲力尽;前方不顺,使诸葛亮身心交瘁。
三、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20字
1、侧面描写除了通过描写旁人来体现,环境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单从环境也能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塑造人物很适用的方法。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去拜访诸葛亮,单看其住处就能感觉到诸葛亮如神仙般的气息。书中用四个字来形容孔明的住处——清景异常,接下来作者用一整段环境描写来解释了为何清景异常。第一句“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高山流水,比喻一种看破红尘、不问世事的隐士气息,这也整体现出诸葛亮的形象。再比如”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竹子纵横交错,形成竹林,给人一种神秘感,也呼应上刘备两顾孔明却不得相见。
2、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所有的事情都想做。
3、错误的两个人——马谡师兄弟
4、答: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守到白帝城。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临终将其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哭着答应:“臣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后来,尽管刘禅很不成器,但诸葛亮还是尽力辅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6、他是三军总长,不但要制定全军的作战计划,他甚至连师团级的作战地图,兵力部署都要审阅。
7、《三国演义》中哪个场面最能让人发出“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天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
8、诸葛亮从建兴元年开始辅佐后主刘禅到建兴十一年病死在北伐中原的前线指挥所。十一年的时间,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建兴元年,由于刘备东伐孙吴,遭夷陵之败,几乎耗尽了国家积蓄。当时对于南方叛乱,连镇压的能力都没有。只好关闭口岸,杜绝往来,以此来被动抵抗。建兴二年,为了平叛南方暴乱积蓄力量,诸葛亮致力生产,建兴三年率兵平乱南方,然后又休整了三年的时间。从建兴六年开始,持续北伐,六出祁山,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出征。战争是一件烧钱的事,蜀汉小国,仅北伐中原就打了六年。由此不难猜想蜀汉人民由于战争带来的痛苦到了什么程度。
9、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10、译文:乾隆帝评价: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来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说是公和忠,公就是心无旁骛,忠就是没有私心,鞠躬尽瘁,高风亮节,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切合事理。
11、书中对表现诸葛亮个性特征的重要情节,像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回目都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联吴抗曹发展生产、暂借荆州做立足之地、然后取西川、和祝融、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与当时历史发展及刘备的处境极为符合。因此,在原著的基础上,袁阔成增加了七擒孟获后诸葛亮帮助南人发展生产,教他们冶炼技术、织锦、盖房子等细节,用以凸显他作为政治家的目光远大,这样改编丰富完善了诸葛亮个性特征,符合听众的审美期待。
12、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13、合作探究,话说诸葛亮
14、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15、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16、以我看,诸葛亮并非一心为了刘备,他是有私心的,而且为了私心,他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17、刘备是人中之龙,所谓仁者无敌,特别是对待荆州问题上,做到仁至义尽,得道者多助,舍得下荆州,舍不下荆州百姓,宁可领着荆州百姓走。体现仁德淋漓尽致。同时桃园三结义,看看关帝爷和张飞的为人,你也就知道刘备的为人了,不是说看人看结交朋友吗?诸葛亮当之无愧历史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能力,有担当,品质高尚,光照千秋万代。文学造诣,战略眼光都是很高的,无愧当代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搁在现在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
1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20、诸葛亮六出祁连山,老马兵屯渭水,两军相拒,蜀军粮食接济不便,诸葛亮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派兵夺得木牛流马,命营中工匠依样造仿,也用于搬运粮草,不料中计,被蜀军劫去,司马懿大怒,率兵追杀,却招蜀军埋伏,险些丧命。
四、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500字
1、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2、释义:晋武帝司马炎评价:哎,如果我有诸葛亮的帮助,怎么会有今天的辛苦!
3、一是学习选择的标准是“大略”。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何选择?诸葛亮侧重那些包含大略的书,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层次上的内容。
4、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再举出陈寿的《诸葛亮集表》中对诸葛亮总评价的话语,来看看诸葛亮政治才能:
5、我觉得是悲剧人物,杜甫在诗中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空有一身才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偏偏遇到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却含恨而死。如果喜欢点个好评呗
6、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7、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后,不断给魏延加官晋级。建兴八年,因魏延与郭淮在阳溪作战,大破郭淮等军。因功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这表面看来,诸葛亮还是在意魏延,但在实际使用却处处节制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几次随诸葛亮出征,总请求率兵一万人,从另一条路出征,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由此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为了镇住魏延,后来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魏延身边的将领陈式斩首。诸葛亮此举是杀鸡给猴看,魏延心里清楚。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交代。
8、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角色,重要到许多人在读完“病死五丈原”这个章节后心中猛地一沉,许久都回不过味来。此后再读总觉得空落落的,总在蜀国有难的时候想:要是诸葛先生在定会解此危局。但奈何是人终究难逃一死,任何才略在生命的尽头都是无力的。至此也只能叹息一声了。不过他的智谋却让他名垂千古,也是《三国演义》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9、从病逝五丈原中浅谈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塑造方法
10、2017北京中考各学校统招录取分数线
11、关键词:小说;三国演义;阅读
12、其后勤纠结,使粮草供应不上。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两次是因军中无粮而不得不撤军。其后勤纠结一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道路崎岖,跋涉艰难,再加上恶劣的天气,还有运力的不足,这些都是主观上一时难以改变的困难。第二个是主观上的原因造成的,众所周知的是李严的不配合,由此构成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大威胁。对此,诸葛亮为了解决这种艰难,想了两条对策。一是设计制造了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二是戍田。尽管此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终因蜀国国力有限,终因耗不起这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结局的战争。
13、浪花淘尽英雄,时代的更迭是必然的。没人能预知自己每一个决定对未来的影响,诸葛亮也不能。
14、曹操伐吴,兵扎长江。庞统献连环计,诱曹操钉锁战船,以利火攻,曹操中计。然时值隆冬,独缺东风,难将火势引向曹营,周瑜因之忧思成病。诸葛亮料定甲子日东风必降,因借探病之机向周瑜建言,自称能借得东风。周瑜为其在南屏山搭筑坛台,诸葛亮登台“作法”,东风果然如期而至。周瑜嫉其能,遣将追杀,诸葛亮早有防备,在赵云接应下返回夏口。
15、“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16、用正统观念来讲,诸葛亮当时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恢复汉室,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确实对刘备做到了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积极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七擒孟获,北伐中原,直到死在战场,其精神之伟大,智慧之高超,一直被后人推崇。现已成为智慧的化身。
17、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18、2017年台湾高考国文试题及答案|视点
19、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20、(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五、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四字词语
1、陈寿是蜀巴西安汉(南充)人,曾做过蜀国观阁令史,因为不肯屈事宦官黄皓,屡次遭到贬黜。他的性格也有些怪,不能尽顺潮流。在晋时被征为长广太守,授御史治书,因为遵守母亲的遗嘱,葬之于洛阳,因此遭受到当时人们的贬低,说他不给母亲归葬大不孝之类的。
2、(荐读)美好的词汇那么多,你为什么非要用脏字?!
3、夷陵之战后,陆逊追击蜀军来到鱼腹浦,遇见一座石阵。陆逊认为是雕虫小技,出于好奇,就带几名将领进去。刚看完准备出去,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陆逊众将找不到出路,以为必死。突然出现一个老翁,为他们带路出阵。才知道老翁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石阵是诸葛亮入川前布下的八卦阵,连黄承彦都无法学得其中奥秘。陆逊慨叹自己比孔明差多了,遂下令收兵回吴
4、其战事胶着,使蜀汉人民看不到希望。
5、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6、甚至还是总装备部长,负责设计、制造运输机械。如木牛、流马,解决后勤运输困难。他还设计了连弩,只是时间仓促,还未来得及制造。他还为部队解决粮食供给困难实行戍田。他还负责农场的生产,管理工作。这些都是职务外之事,由于不放心,也是“咸决于亮”。
7、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位政治家或军事家能像诸葛亮那样,受到了当世以及后世那么多人褒扬和赞誉。
8、黄月英是诸葛亮的妻子,但是很多人都认为他娶错了一人。史书记载黄月英的相貌丑陋,头发发黄而且皮肤很黑,可是诸葛亮还是娶了黄月英为妻。因为黄月英虽然相貌非常普通,但是才华横溢,诸葛亮还是将她娶回了家。黄月英的父亲当时是位名仕,叫做黄承彦,还与司马徽以及徐庶等人有颇深的交情。诸葛亮后来能够得到刘备赏识为他办事,司马徽的功劳不可小觑,黄家的关系也为诸葛亮的仕途铺了条路。
9、最后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参与撰写的《新唐书》中评“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10、(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11、这些都是他职务之内的事,他都亲力亲为,宫中府中,“咸决于亮”。
12、35岁,姜维战败而回,诸葛瞻指责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敝,上表给刘禅,要求罢免姜维的兵权,没有成功
13、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14、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15、司马懿的评价不能被说成胡说,毕竟北伐被司马懿挡住了,司马有资格有能力评价诸葛亮。 司马懿后来巡视蜀军时也称赞诸葛亮治军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经常会被拿出来做比较,诸葛亮年少成名,而司马懿大器晚成,两人也都是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人物。
16、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为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17、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18、首先先看一下他的对手司马懿是怎样评价他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好兵而无权,多谋而少决,虽提卒10万,已堕吾画。”
19、首先,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远见,他的政治才能和所取得的成效,都是人们所公认的,就是敌对势力中的成员,也对他赞不绝口。
20、魏延脑袋有反骨,幸得刘备相劝,诸葛亮才留下他。临死前,诸葛亮秘计马岱,马岱依诸葛亮之计附和魏延造反。杨仪打开诸葛亮锦蘘,对魏延说:“你连喊三声‘谁敢杀我’,我就将城池交给你。”魏延刚喊一声,身后马岱大叫“我敢杀你。”手起刀落,魏延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