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经典作品(精选72句)

2023-05-12 11:32:51

叶圣陶的经典作品

1、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线下》这本集子反映了叶圣陶1923年和1924年的创作风貌。这本小说集的选题,已经从教育及学校生活为主的内容,趋向于小市民心理状态的挖掘,偏重于揭露和批判某些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掩盖之下的卑劣的个人主义,并把投视的焦点放到了对城市剥削阶级残酷性的抨击上。

3、过去我读诗,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可是从前的灞桥早已遗失,柳下送别,只是幻想。没想到今天竟然能在高速上看见杨柳,柔软的柳枝似在风中轻抒皓腕,写下一笺笺春天的心字,慰藉远方而来的朋友。我不禁摇开车窗,想去迎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扬州,我知道这一定是扬州,我想歌一曲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已是烟花三月的末梢了,这一定是千年前的柳,时隔几朝,仍柔了我年轻的心。千年,什么都变了,山变了,水变了,路变了,桥变了,唯情不变,唯中国不变,我的心又澎湃了起来,为一种雄浑、神圣的情感所占据。

4、叶老的文笔质朴自然,《西川集》亦不例外。头一篇《答复朋友们》,为答谢文艺界为他庆祝五十岁寿辰而作。叶先生自谦是个平庸的人,写不出不平庸的文章,还说自己一生中无非当了两大员:不是当教员,就是当编辑员。说得平直坦白,一如其人。

5、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6、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7、满腹疑惑让我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对老陈的一举一动更加关注,但他一切如常,并没有多给我一个眼神。我感到纳闷,难道不是老陈写的?(叶圣陶的经典作品)。

8、《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话:

9、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0、不到几天,在稻田里,蛾下的子变成的肉虫,到处都是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稻草人听见他们咬嚼稻叶的声音,也看见他们越吃越馋的嘴脸。渐渐地,一大片浓绿的稻全不见了,只剩下光秆儿。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

11、《线下》,商务印书馆 1925年10月版。

12、曾经参观一个中学,高中三年级上“中国文学史”课,用的是某大学的讲义《中国文学史要略》,方讲到隋唐。讲义中提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说》等,没有记明卷数,教师就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里立了大约半点钟,没听见教师开一声口,只看见他写的颇为老练的一些数目字。

13、因此,只要我们给予孩子好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学得越来越起劲,越来越兴致勃勃。 这套《给孩子的语文三书》趣味纷呈,故事迭出,绝对是一套难得的适合孩子阅读的语文课外读物。

14、《倪焕之》,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8月版。

15、《倪焕之》艺术地再现了以主人公倪焕之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

16、《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17、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18、稻草人正在想的时候,一个小蛾飞来,是灰褐色的小蛾。他立刻认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敌,也就是主人的仇敌。(故事一波三折,发现敌情)从他的职务想,从他对主人的感情想,都必须把那小蛾赶跑了才是。于是他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可是扇子的风很有限,不能够叫小蛾害怕。那小蛾飞了一会儿,落在一片稻叶上,简直象不觉得稻草人在那里驱逐似的。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着急。可是他的身子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想往前移动半步也做不到:扇子尽管扇动,那小蛾却依旧稳稳地歇着。他想到将来田里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泪和干瘪的脸,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象刀割一样。但是那小蛾是歇定了,不管怎么赶,他就是不动。(稻草人尽职尽责,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用,他只是个卑微的稻草人,既不能动又不能喊)

19、又起雾了,白茫茫一片。云霭都看不见了,公路旁就像是万丈悬岸。远处一线金光,一点纯白,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许是层叠的雪峰,也许是铺陈开来的江线,也许,是那一轮破开了迷雾,毅然升起的太阳。

20、写叙事文,必须确定一种观察点,全篇统不应摇动。

21、      《藕与莼菜》,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22、《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23、直到那一天,让我早已设计好线路的人生帆船彻底偏了航。

24、孩子忍不住,还是喊:“妈呀,把我渴坏了!给我点儿茶喝!”接着又是一阵咳嗽。

25、《稻草人》: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26、每一章后,都有课后作业,方便孩子们学完之后迅速巩固学到的内容:

27、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连忙摇动扇子,想靠着这急迫的声音把主人留住。这声音里仿佛说:“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为田里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祸事已经在田里留下种子了。一旦发作起来,就要不可收拾,那时候,你就要流干了眼泪,揉碎了心;趁着现在赶早扑灭,还来得及。这,就在这一棵上,你看这棵稻子的叶尖呀!”他靠着扇子的声音反复地表示这个警告的意思;可是老妇人哪里懂得,她一步一步地走远了。他急得要命,还在使劲摇动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见了,他才知道这警告是无效了。(真正发现情况的是不能发声的稻草人,但是决策者却被假象蒙蔽)

28、《西川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叶圣陶先生入川,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1945 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书内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书名《西川集》,取写作地点而言。

29、以下就讲讲稻草人在夜间遇见的几件事情。(果然如此,嘿嘿)

30、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

31、例如,在“汉字的趣味”部分,作者问“你知道你认识多少字吗?”书中给出了一张百字图,只要知道那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就是认识了那个字。再将你识得的字数乘以135就是自己的识字数量了。孩子可以通过估算自己的识字量,开启自己对于汉字的兴趣。

32、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33、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后字圣陶。他是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34、写议论文,在于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他人意见,以使人承认自己观点为目的写出的文字。

35、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用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试问为什么要这么办?为的是从前书籍浩如烟海,现代的学生要做的功课多,没有时间一一去读它。为的是现代切用的一些实质,分散在潜藏在各种书籍里,让学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许淘不着,也许只淘着了一点儿。尤其为的是从前的书籍,在现代人看来,有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先秦古籍更有脱简错简,传抄致误,清代学者校勘的贡献虽然极大,但是否完全恢复了各书的原样,谁也不敢说定。现代学生不能也不应个个劳费精力在训诂校勘上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实质的吸收着想,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

36、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7、《未厌居习作》收集了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过《剑鞘》和《脚步集》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

38、《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39、●散文欣赏|毕淑敏《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

40、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隔膜》为32开竖排铅印平装本。全书共164页,内容发表了叶圣陶于1919年2月至1921年4月这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20篇短篇小说。

41、第四糖故事。陶行知在看到学生用泥土块打人时,没有立即批评和惩罚这个学生,而是让他在规定时间来找他。陶行知调查事情真香,了解到这位男生打人是为了保护女同学,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所以在谈话时奖励学生一颗糖果。其他三块糖果奖励学生守时守诺、尊重老师、认识错误并改正。这四颗糖,提现了陶行知尊重理解学生,调查事实,不冤枉每一个学生,善于用奖励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慈相济。

42、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

43、基督教里的人说,人是上帝亲手造的。且不问这句话对不对,咱们可以套一句说,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很生动的肖像描写,骨架子、肌肉皮肤、帽子、脸、手,这么细致的描写,却忽略了五官,因为它是稻草人,这种写法才最真实)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44、相信这套书会让孩子打心底里真正爱上语文,爱上写作。

45、《西川集》: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1945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书内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

46、《倪焕之》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到1927年大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47、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化”,那才做到“开卷有益”的极致。

48、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49、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说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

50、鲫鱼不懂稻草人的意思,只看见他连连摇头,愤怒就象火一般地烧起来了。“这又是什么难事!你竟没有一点人心,只是摇头!原来我错了,自己的困难,为什么求别人呢!我应该自己干,想法子,不成,也不过一死罢了,这又算什么!”鲫鱼大声喊着,又用力向上跳,这回用了十二分力,连尾巴和胸鳍的尖端都挺起来。

51、      《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朗读人是卫东。

52、我在众人的热闹中也只有尴尬而无奈地一笑。只是果不其然,我被老陈邀请去办公室喝茶。

53、练就今天的武艺,打赢明天的擂台。多日的苦练终于迎来了检验的机会。鉴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班级之间比拼的舞台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通过上传视频至钉钉平台,各班同学们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54、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坐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

55、稻草人见鲫鱼误解了他的意思,又没有方法向鲫鱼说明,心里很悲痛,就一面叹气一面哭。过了一会儿,他抬头看看,渔妇睡着了,一只手还拿着拉罾的绳;这是因为她太累了,虽然想着明天的粥,也终于支持不住了。桶里的鲫鱼呢?跳跃的声音听不见了,尾巴象是还在断断续续地拨动。稻草人想,这一夜是许多痛心的事都凑在一块儿了,真是个悲哀的夜!可是看那些吃稻叶的小强盗,他们高兴得很,吃饱了,正在光秆儿上跳舞呢。稻子的收成算完了,主人的衰老的力量又白费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怜的吗!

56、这是在给理科男们增添些诗情画意。我这样想着,不禁笑出了声。

57、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竟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也有骆驼轿,也有上贴“借光二哥”的一轮车,也有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把廿世纪的东西同十五世纪以前的汇在一处。轮蹄轧轧,汽笛鸣呜,车声马声,人力车夫互相唾骂声,纷纭错综,复杂万状,稍不加意,即遭冲轧,一般走路的人,精神很觉不安。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若能在北京创造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轨路,我想那时乘坐驼轿、骡车、人力车等等的人,必都舍却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来坐迅速捷便的电车,马路上自然绰有馀裕,不像那样拥挤了。即有寥寥的汽车、马车、自转车等依旧通行,因为与电车纵的距离不甚相远,横的距离又不像从前那样逼近,也就都有容头过身的道路了,也就没有互相嫌恶的感情了,也就没有那样容易冲突的机会了。

58、篇中不论是对石像“抬着头,眼睛直盯着远方”,“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的形象的描写,还是对小石头对那高高在上的石像的批评和自言自语的内心的刻画,都使人感到是那样的生动而真切。童话创作中的幻想贵在新奇而又自然,可惊而又可信。

59、本套书中《读和写》的作者沐绍良(1912-1969),浙江宁波人。1933年9月,受夏丏尊之邀,到上海开明书店工作。在此期间,在《中国儿童时报》上连载发表《读和写》,深受小读者欢迎。后由开明书店出版由叶圣陶作序的单行本,曾多次再版。

60、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61、《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及苏教版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有删改)

62、      《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63、这木桶里的水很少,鲫鱼躺在桶底上,只有靠下的一面能够沾一些潮润。鲫鱼很难过,想逃开,就用力向上跳。跳了好几回,都被高高的桶框挡住,依旧掉在桶底上,身体摔得很疼。鲫鱼的向上的一只眼睛看见稻草人,就哀求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里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的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

64、《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

65、稻草人非常心惊,想这又是一件惨痛的事情让他遇见了。她要寻死呢!他着急,想救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摇起扇子来,想叫醒那个睡得很沉的渔妇。但是办不到,那渔妇跟死的一样,一动也不动。(更多沉睡着的劳苦的人,看不见别人的悲惨人生)他恨自己,不该象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见死不救不是罪恶吗?自己就正在犯着这种罪恶。这真是比死还难受的痛苦哇!(连稻草人都有这样的觉醒,那些麻木的人呢?他们怎么想?)“天哪,快亮吧!农人们快起来吧!鸟儿快飞去报信吧!风快吹散她寻死的念头吧!”他这样默默地祈祷;可是四围还是黑洞洞的,声音也没有一点点。他心碎了,怕看又不能不看,就胆怯地死盯着站在河边的黑影。

66、舱里时常传出小孩子咳嗽的声音,又时常传出困乏的、细微的叫“妈”的声音。这使她很焦心,她用力拉罾(zēng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总象是不顺手,并且几乎回回是空的。舱里还是有声音,她就向舱里的病孩子说:“你好好儿睡吧!等我得着鱼,明天给你煮粥吃。你总是叫我,叫得我心都乱了,怎么能得着鱼呢!”

67、《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68、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69、《稻草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70、《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 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71、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绿茶经典语录(精选6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