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经典句子【摘抄文案100句】
一、李鸿章说的最经典的一句话
1、1862年,47岁的俾斯麦终于如愿当上了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俾斯麦踌躇满志的在议会宣布:“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从此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结成坚定的政治同盟,复兴德国。
2、将启用李鸿章赴上海担大任的意思言明后,曾国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番道理尽量拂去李鸿章身上的浮躁之气。
3、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4、虽然当时西方列强看不起清政府,但李鸿章以其较高的专业素养受到很多人的尊敬。连日本首相都称赞他是“东方的俾斯麦”。因此,李鸿章到美国后受到了极高的礼遇。
5、李鸿章爱好“科技产品”的故事一箩筐,如:
6、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7、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
8、美联社9月11日温哥华电:李鸿章启程回中国啦。
9、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份谦逊的态度,只有这样,生命之树才能永葆常青。
10、但是,这位已经62岁的老者依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11、曾经千夫所指的人,成为众人效仿的对象。
12、办事久则阅历透,必多沈著痛快之处。
13、我们不仅建起了摩天大楼,还架起了桥梁,修起了高速公路,开通了海运航运等等。中国不只是在自己的国家建,还伸出友谊之手援助非洲等贫困地区做基建,李鸿章如果能看到现在这一幕就不用再羡慕美国的摩天大楼。
14、最终,由于《大纲》中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所以慈禧还是批准了《议和大纲》。李鸿章和奕?磷裰荚凇兑楹痛蟾佟飞锨┳只?骸@詈枵掠敫鞴??硖概械牡紫呔褪潜L?蟆?/p>
15、到了现在,不少人分析李鸿章其实帮晚清政府或者慈禧太后背了黑锅,甲午中日战争为何会导致全军覆没?还不是经费都给慈禧太后办了寿辰,当时清朝还是慈禧太后说了算,说到底李鸿章不过是为人臣子罢了。
16、他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17、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最主要意图
18、然而,臧否历史人物,就一定要从一个极端,跳跃进另一个极端吗?
19、平日遇事不能持平,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将順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20、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身上带久了利器,时间长了就会有杀心,一定要谨慎!
二、李鸿章经典句子
1、因此,当李鸿章到达美国时,纽约港附近已经集中了很多人。当时,纽约港也挂起了彩旗。美军也为他鸣放礼炮。连当时的美国将军都来迎接他。
2、1900年6月,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8月,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
3、纸媒大国英国的报纸几乎每天都在猜测李鸿章。李鸿章在圣彼得堡,英国报纸说他和俄罗斯做了笔辽东某港口的秘密交易;李鸿章离开德国,英国人讥讽日耳曼人:出了银子没拿到大订单;李鸿章到了法国,英国人报道高卢人的埋怨:“他来,为什么要我们纳税人掏银子?”
4、对做事向来讲究精细的李鸿章来说,这问题不难,他早已做到了心中有数。他回答曾国藩,目前上海有五个方面的力量可以借用,一是朝廷在上海的防兵;二是地方团练;三是英法洋兵;四是华尔洋枪队;五是中外防务局。
5、在美国建立起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时,中国的房屋还是低矮的小土屋,仿佛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李鸿章访美时候看到这些会是什么感受呢?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参加完沙皇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马不停蹄出访欧美各国,李鸿章顽强地游遍了欧美8个国家,8月28日,他来到倒数第二站美国纽约,要在这里进行10天的访问。
6、1900年12月,列强各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在次年的7月25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最后议定书》上签了字,从此他便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历史罪人。而签订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心中充满了万般的无奈,悲恸欲绝的他回来之后更是大口大口地吐血,此后更是一病不起。
7、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8、凡论事,只论是非,不能顾毁誉利害。
9、最著名的是开头一句,但我却更欣赏下面这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10、能吃亏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傻子。
11、但曾国藩的厚黑点拨到此并没有结束。这不奇怪,在中国,世事的一半就是人事,所以接下来曾国藩又提到了上海官场的三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即将倒台的何桂清,一个是台倒了一半的薛焕,还有一个是长期掌管上海钱袋子的吴煦。
12、晚清从整体上看,腐败无能只知退让,但还是有一些能人志士除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以外,更多的将心思放在老百姓的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上。有一个人一直以来被误解,正史多数称他是慈禧太后和清政府的“走狗”,因为他替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13、这样一句话虽然千真万确,但也很让人心酸。当时的中国尚未发展起来,属于落后的封建王朝,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与美国这样的现代化城市相比,差距很大。
14、那时纽约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想一睹这位清朝大臣的容颜,甚至有些小孩还穿了黄色衣服来吸引他的注意,因为他们知道,在中国黄色只有皇帝才能穿,也只有一些被赐了黄马褂的重臣才能穿。
15、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16、清朝的官场是什么样的?李鸿章比谁都清楚,为什么清朝造不出坚固的高楼大厦?是因为本事不够吗?想必李鸿章也会摇摇头,表示否认。
17、19世纪一盘散沙的德国
18、当李鸿章告诉他,自己将立即回安徽招募五万淮军的时候,曾国藩当即泼了一盆冷水,他告诉李鸿章,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用乌合之众撑开场局面,不如用朴实肯干之人打下根基。
19、几十年前,李鸿章身上带着“卖国贼”“贪官”等标签,受到千夫所指,人人唾弃。大家都耻于与他发生任何关系,耻于将自己的名字和他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风向变了。似乎在一夜之间,李鸿章洗刷了身上所有标签,换来的是“爱国者”“治国能臣”等标签。在影视剧、报刊文章的渲染下,一个忍辱负重、忠心耿耿、尽心尽责为大清王朝效力的“裱糊匠”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20、肝不好的人,手上会出现这三点,要注意了!
三、对李鸿章说的话
1、在此决定之后,清军惨败,一无所有,而慈禧只得落荒而逃,留下李鸿章硬着头皮收拾残局,但就是在这一年,李鸿章的身体终于撑不下去了,他病倒了。
2、在剧变的时代,国人能应对棘手的国际纠纷者不多。李鸿章是个渐渐掌握通变本领的人,他知道,皇宫的那套思路不行,民间的义和团也是胡闹,至于孔老夫子的遗训也是失灵的。他身上的江湖气与痞子气,加上官僚相,在此杂然相交,于是形成了特有的智慧。在良知与世故之间,他选择了另外一种道路,二者虽不能得兼,可是却应对了一个大的变局。荣辱一身,善恶相兼。
3、以上是我整理收集的李鸿章家训,希望对您有帮助。
4、曾国藩问李鸿章,目前上海能借用的力量有哪些?
5、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6、作者多年来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收集到千余幅封存了一百多年的有关晚清的陈年老照片和铜版画,全书即从这些百年前的珍贵影像入手,分为九章,梳理历史细节,为读者呈现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影。
7、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8、见着曾国藩,他首先动之以情,狂打饱含泪水的情感牌,他说江南士绅盼曾国藩如同久旱望甘霖;如此铺垫之后,他继而开始晓之以利,打诱惑牌,他告诉曾国藩,如能保下上海,上海每月可为湘军筹饷六十万量白银。
9、他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却身不由己代表朝廷签了无数不平等条约;身处昏聩闭塞的清王朝却名扬海外,备受世界媒体关注。
10、一个字“真棒”——我觉得这是个相当经典的搞笑语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我觉得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这是我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11、这是李鸿章唯一一张穿裘皮大衣的照片。大约于1900年左右拍摄。这期间,他很怕冷,常常在夏天也穿得严严实实的。没办法,油灯将尽了。
12、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13、芝加哥市长重建芝加哥吸取了这次火灾的教训,改变了芝加哥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方式,改成了用钢筋混凝土建设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第一个摩天大楼“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诞生。
14、曾国藩曾经问李鸿章:“你跟外国人打交道,打算用什么方法?”李鸿章说:“我跟他们打痞子腔,跟他们耍无赖。”曾国藩说:“不好,你要跟他们用一个‘诚’字,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人,人都讲道理。只要你用一个‘诚’字,该怎样就怎样,对方就不会欺负你;即使他欺负你,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正常结果,总比你耍无赖、使巧计,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要好得多,对谁我们都应该秉承一个‘诚’字。”
15、李鸿章的一句话道出了当时清朝的无知和羸弱,更显示出了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许多人都认为是李鸿章在捧高他国,踩低自己的祖国,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落后就要挨打,你再怎么傲气,首先就得承认自己的弱势,在学习了他人的长处后,才能逐步进步。
16、100多年来,李鸿章还是那个李鸿章,没有任何改变。关于李鸿章的史料挖掘,也没有取得什么颠覆性的发现。唯一改变的是人,是对他做出迥然不同评价的人。
17、平日遇事不能持平,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将顺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18、19世纪末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地价昂贵,为了节省土地成本,人们不断地建设高楼。1871年10月8日晚,芝加哥一个叫凯特·奥利尔瑞的女士不小心将油灯打翻在牛棚,芝加哥发起一片大火,城市内不少商业建筑都被火舌紧紧包裹着,芝加哥有2/3的土地都被大火烧过。
19、我认为,医学同化学是姊妹科学,应给以同样的重视,不但应该了解它们的组合,而且必须明了该如何分析,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精确的作用。永远关注于科学原理以行诊断的收获,能够补救在解剖学及化学的理论上的不足,而其最终的结果,是将智识由黑暗变为光明。天津医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他们把先进的西方科学,运用到中国医学的实践里。
20、“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四、李鸿章说的最霸气的话
1、太平天国被评定后,曾国藩率领湘军与捻军作战不利,还是靠着李鸿章的淮军才平定了捻军。在此之后,李鸿章等一干大臣倡导洋务运动,曾一度掀起了清廷中兴的希望,但是很快另一个刚刚变法的国家日本将大清给打落凡尘。
2、我们过去只是从国人的视角看李氏的一生风云,史家的情感多少渗透在价值笔法里,其间也不免民族主义的成分渐多。但洋人怎样看这个历史人物,他们笔下的李氏的形象如何,却知之甚少。在真正通晓历史的人看来,李鸿章给世人呈现的往往是半个脸面。
3、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任何形式上的一较长短都是要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时候确实很残忍,
4、曾国藩含笑赞许,接着就向李鸿章传授了一套“巧用强者”的厚黑之道。曾国藩说,洋人到中国,不要江山,只要利,所以这种人能用,但把这种趋利强人用好却又颇为讲究,怎么个讲究法呢?
5、筹划援手时,曾国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亲兄弟曾国荃,救上海虽说有一定风险,但它更是一块肥肉,如此肥肉怎能借他人之口。
6、永远禁止军民等加入仇视各国的团体。
7、这些年李鸿章以在西方的见识,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到后来他越来越发现这非但没有改变清朝于世界之林的地位,也没有让清朝变得富强,反而与世界列强的差距愈来愈远。
8、“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梁启超
9、所以说,曾国藩在此时全力启用李鸿章,并不仅仅是师生之谊,更多的还是大棋局上的的算计。
10、李鸿章访美时,第一次乘坐电梯,说了一句经典名言,让现代人心酸
11、徇私不成,曾国藩立马老谋深算起来。
12、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13、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14、李鸿章出生于安徽一个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很聪明,很吃苦耐劳。他在20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考过举人了。李鸿章虽是书生,但在带兵打仗方面极具才华。
15、李鸿章的话无不令人唏嘘,他不是奉承,也不是妄自菲薄,事实本是如此,容不得你不承认,容不得你嘴硬,
16、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课本中写的。在这短短几个字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故事?
17、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拨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18、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19、一提到清朝末年,许多人估计会想到当时清廷的一大重臣李鸿章,他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世人称他为李中堂,不过关于李鸿章其实骂名颇多,因为他是签订不平等条约最多的人,在那一段时期,连他的后人都被人看不起。
20、在他的眼里,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摩天大楼,因为其他地方尤其是中国基本上没有,而这些楼的坚固程度也超出了他的想象,如果中国有这样的楼房,很有可能会被风吹到,更何况,中国没有电梯,这些大楼也不太方便。
五、李鸿章最著名的一句话
1、而论后世影响力,我想大家都记得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没有多少人知道左宗棠收复了新疆。
2、袁世凯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3、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4、于是李鸿章接着又问,门生在地方实务上尚缺历练,不知要怎么做才能不负恩师期望?
5、常言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6、“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
7、在那个闭关锁国的政策下的清朝灭亡之后,外国有的派使者来我们国家进行学习。当然,我们国家也是一样。当时其中就派了李鸿章出去美国那里。大家都知道在清政府派出去的一些出去学习的使臣当中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像李鸿章这种等级的大臣被派过去就有点震惊了。
8、70多岁的李鸿章。慈禧数次电召他离开广州北上,他虽然回复“立刻遵旨北上”,但却没有离开广州一步。《宣战诏书》发布后,李鸿章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9、如果半点挫折也受不了,半点苦也忍不了,注定难成大器。
10、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11、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比如和西方列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条约。
12、其中一句话必然是:“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言下之意是说:小时候我们不懂事,误解过李鸿章、骂过李鸿章。现在懂事了,才明白李鸿章是真正的伟人。
13、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
14、这段话出自一个封闭的年代,出自于一个民智不开的社会,真乃不可思议。
15、人要有分门别类的意识,事更要懂得分门别类。那曾李治下的事又能分成哪四类呢?兵事、饷事、吏事、交际之事。
16、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17、普丹战争发生于1864年,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帝国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18、人不仅仅要活着,要懂得享受生活,也要活得通透洒脱。
19、细细参悟,其中自有一份大智慧。
20、而当《辛丑条约》签订完后,李鸿章的病情已急剧恶化,就在他临死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病榻前,逼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油尽灯枯,他说不出一个字,只是眼泪止不住地涌下来,他知道他这辈子该签的条约,都已经签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