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摘抄文案100句】

2023-04-21 01:17:53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3、苏轼初遭贬谪时,心情是很低落的,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苏轼虽然有孤寂与落寞之情,却没有任何的幽怨。

4、文学顾问:杨波海薛光炜

5、苏轼随遇而安、豁达、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让他从贬谪的低谷甚至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很好地和当地的同事和百姓融合在一起,找到归属感,找到精神的家园,从而获得精神层面上的畅适自足。

6、即便是一地鸡毛,他总是能乐观地找到属于他的"诗与远方"。他被贬黄州时,他点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被贬惠州时,他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到儋州时,觉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7、不妨先看其人生体验:苏轼才气横溢,青年得志,刚中进士就获得了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和“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美誉,由此看来“平步青云”似非难事。岂料世路多艰,风波迭起,他的大半辈子却是在宦海中跌翻了两大跟斗(一次是被贬黄州,另一次更远贬岭南),差一点穷老送终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岛。

8、1093年九月,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处事轻率的宋哲宗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黜和迫害的新党人物重新被重用,这些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全面启动和升级。1094年四月,章惇拜相,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五道诏命把年届五十七的苏轼从河北的定县赶往遥远的广东惠州。苏轼在连遭贬谪途中,只得把家小安置在阳羡,独自带着侍妾朝云和三子苏过南下。经虔州、南康、南安府,九月翻越大庾岭,这在古代中国为赴广东的必经之路,通过之后,多少旅客有去无回。

9、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10、苏轼最善于开解自己,总是以超然的目光看淡眼前的苦难。

11、苏轼是游荡在海天风雨之间的自由幻鸟,来无影踪,去无痕迹,但是那一抹光亮,虽历经千年,仍能闪耀在世人心中。

12、这首诗是苏轼行走一生的感悟,是一代大才子在繁华落尽之后看见的生命脉络,很简短,却也很安静美好,充满理趣。

13、当他再次上山的时候,师父说:“你不如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办一个茶摊,卖茶过日子,不必拘束于佛门戒律,也不必认真去做一个俗人。”

14、其实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刚刚结束被流放的生活,而他的儿子苏过即将要去做官。苏轼应该是希望儿子未来面对社会当中的喧嚣和各种诱惑的时候,能够保持平常心,随遇而安,不要抱有太多的执念,不要被太多的东西所牵绊所奴役。

15、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友人一块去看东坡这块地,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同行皆狼狈,诗人突然扔掉雨具,如履晴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乌台风雨洗铅华,自然风雨沐清净。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16、当然,我并非要过度神化苏轼、强行把他的所有感慨都解读为豪放洒脱。就像陶渊明山中的居室一样,他的人生也经历过大火,内心不可能没有仇怨与波澜。他伟大的光辉也是脆弱的,诞生于父母的培养、欧阳修的赏识、上千年文化的积淀,却几近毁于小人构陷和激烈的党争之中。

17、感悟八:人生路上重感情

18、他的挫折人生可以用"时乖运蹇,忧谗畏讥,流离颠沛,疲于奔命"来形容。他"历仕五朝,三忝侍读,再入翰林,两除尚书,八典名郡,贬谪三州,一入大狱,两险丧命。"

19、初到黄州时,苏轼用惊恐不安、无处栖息的孤鸿自比:

20、苏轼在金山寺见到自己的画像,他在画像下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浅谈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

1、谪居海南时,看到当地百姓不信医生而信巫医,苏轼就感到痛心。当地百姓有病总是杀牛祭神,苏轼对此很不理解。他很想改变当地的风俗,尝试与当地百姓结交为友。当地人对这个面容和善,神情淡然的人也很有好感。

2、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庐山的烟雨充满神秘,钱塘江的潮汐十分壮观,都很值得去观赏一番。如果不能够去看是会遗憾的。可是如果我们终于亲临庐山和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它们只是庐山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而已。

5、但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途中有美景,也有低谷。无论如何,每个人看到的山水,都是和别人不完全相同的。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一切,放下心中的执念?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7、所以,对于这一以为文学艺术大师,该如何进行准确的评价呢?或者说,评价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8、喜欢本文,可以赞赏作者呦

9、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10、我个人认为这个和苏轼的童年的生长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祝你好运一生一世!点击好评,谢谢你!

11、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12、古往今来喜欢苏轼的人很多,林语堂就曾专门写下《苏东坡传》。我们往往喜欢用豪放、旷达来概括苏轼,但很少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内涵以及人们喜欢他的原因。在我看来,人们与其说喜爱苏轼,不如说是对他的人生境界心向往之。

1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4、他又有些不耐烦,最讨厌虚伪造作。遇见厌恶的事物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有人拿作品让他品评,如果不喜欢,就半开玩笑地说“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

15、僧人听从了,还俗娶了媳妇,办起茶摊。

16、如果是流星,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细微的美好。比如我们或许做不到除暴安良,但是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我们做不到行侠仗义,可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当中凭良心做事。我们不用仗剑行走天涯,如果心存高远,脚下就是远方。

17、这样,国王亲手将自己变作牢囚。当城堡里失火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救他,就在他预测到的那一天死去了。

18、感悟一:客观辩证看事物。

19、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出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20、如果我们是个有心人,那么怒放的蔷薇,新发的嫩芽,出生的太阳,一阵清风,一本新书,一个笑脸都能愉悦我们的生命。庐山烟雨浙江潮,不是到达才美好,这世界本就如此美好。当我们开始用心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风景,愿我们都能够过好每一天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三、苏轼的人生境遇

1、苏东坡又说,“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阅历世事,行走人间,把身心寄托在世外云岭。

2、他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有这种格局的人,真是非他不属。他既能谈经论道,也能灭蝗筑堤;既能写文作诗,也能种地烧菜;既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讨论治国策略,也在《猪肉颂》中分享东坡肉的方法;既有"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哲理感悟,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快意抒怀……

3、如果,在遇到困难逆境的时候,自己就消沉了,就妥协了,低头了,这个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有面对逆境的能力,都有抗挫折的能力,这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伟大的人物都是在艰难坎坷之中成就的。

4、Hi~关注王和尚,感悟人生大境界

5、苏轼曾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意思是说在苏轼心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尊卑贵贱之分,“玉皇大帝”也好,“卑田院乞儿”也好,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都可以陪他们聊陪他们玩,这其实是苏轼仁厚宽容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6、喜欢敬请转发,慷慨莫过解囊

7、苏东坡这是生生把流放,改造成了美食发现之旅,朝中的那些权贵想让他郁闷、难堪,甚至盼着他死在那个偏远的海南,可他却愣是把别人眼中的落魄,过成了充满情趣的“度假”,这心态,估计朝中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了,何止会羡慕嫉妒恨,简直会被气得不知所措。

8、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苏东坡刚到海南之时,思想感情上的确曾经产生过短暂的彷徨与苦闷,但他很快便以他独特的人生观打透了这层隔膜。他曾写到:“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这样的认识假如不以科学的观点去看,“有生孰不在岛者”倒是一个很豁达而深邃的哲学命题。谁都会在烦恼的包围之中,谁都摆脱不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环境的束缚,要想求得解脱,只有对这种与生俱来的现象付诸一笑。这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岛上顿然获取的哲理启示。他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9、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的阶段,而“新进”、“生事”两个词正是人们用来讽刺贬低新法的词语。何正臣见了这两句,首先发难,在宋神宗面前指控苏轼诽谤新法。

10、富贵,美色,权力不过都是过往云烟,终将消散.人生在世,不可过度贪恋这些虚幻的东西.唯有心灵的充实才最真实、最重要.譬如宝黛刻骨鸣心的爱情.或许,宝玉一世为人,唯有黛玉让他真正体会到人间生活的充实.这只是我的感受,请参考

11、“我们经常说苏轼是一个很旷达的人,其实旷达这个词往往被我们说得很抽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旷达是一个人在街上走,飘着长长的胡须,拄着一根手杖天天不吃饭不喝水不食人间烟火,就好像旷达是一种特别的人生境界,是在一般的人生上的一个附加值,要经过修炼之后才能到旷达,其实我不是这样认为。”

12、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参照,那就是苏轼的仕宦生涯,从苏轼进入仕途到去世,在他四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中,有三十多年却是在贬谪的岁月中度过的。

13、公元1097年,大文豪苏轼被贬到海南,海南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中的蛮荒,那时候被送到海南去,是仅次于砍头的惩罚,可见那时候的海南条件有多艰苦。况且那时候苏东坡已经62岁,搞不好这辈子都没有平反的机会了。

14、苏轼有大无畏的勇气,也有看淡一切的智慧。他挥洒自如,心无芥蒂,从他的笔尖能聆听到他最真实的声音。

15、只有你才能写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人生哲理和青春情趣。

16、苏轼就是这样不论在任何困境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幽默,以微笑和豁达来面对人生的挫折。每一次打击,都让他的心灵之花灿然绽放,都使得他的境界得到新的提升。

17、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18、如今来看,苏轼真是一个独守性灵的“真”人。性灵与生俱来,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品格与事业,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志趣和胸怀。就像苏轼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侍力而行,不在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19、苏轼的诗词里散发出的那种对待人生的超然的审美态度,即使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也能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这种“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境界,总是引起我们啧啧品评。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吸收融合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更是诗人六十五年风雨命运的历练浓缩。

20、生活的乐趣需要自己寻找,蛮荒的海岛上也可以开出灿烂的花朵。

四、对苏轼人生观的感悟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2、0独守内心浩然之气

3、他从成名时的万众瞩目,到一波多折的山穷水尽,在大起大落间佳作日益经典,人生日益丰盈。凝望长江时,会吟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游览西湖时,我们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置身庐山时,我们眼前会浮现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忆往事时,我们会勾勒出"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感悟人生时,我们会回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谈古论今时,浸润着他人生格局的诗文,经常在心头萦绕,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之共鸣……

4、他曾经任杭州通判,并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父母官。后来因为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一个研究苏东坡的外国人曾经作过统计,苏轼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还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达观,留下的诗文中很少悲观厌世之作。至于苏东坡历次被贬的原因,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莫须有”。

5、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友人一块去看东坡这块地,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同行皆狼狈,诗人突然扔掉雨具,如履晴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乌台风雨洗铅华,自然风雨沐清净。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6、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心安静,才能正确面对世事纷扰,心无物欲乾坤静,安静是为了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7、在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他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正是在贬谪的岁月里,苏轼因为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井喷式的状态,从而攀上了文学的另一个高峰。

8、所谓“真空生妙有”,开凿了池塘,明月总会映照,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9、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1943年)提出,人生境界大致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在自然境界中,人的行为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幼儿和原始人那样,他对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对于“自己”和“利”有清楚的觉解,其行为的明确目的在于增加财产、发展事业或增进荣誉。处于道德境界中的人了解到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其行为以“贡献”为目的。天地境界则更高一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人不仅了解社会的存在,而且了解更大的整体即宇宙的存在,他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并自同于宇宙,这种觉解也叫“同天”或“天人合一”。

10、根据王国维的评价有这样以下几点:清旷雄奇之境;广阔渺茫之境;静夜深院之境;梦幻别离之境;独处清凄之境;宴饮聚散之境;歌舞音乐之境。

11、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12、被贬黄州,这一人生经历的大转折给苏轼以沉重的打击,对于平时一直想“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海上,扶病入西州”的苏轼而言,梦想无疑已被现实击得粉碎。

13、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14、安静,不是作茧自缚,不要走向内心的枯寂封闭。

15、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16、命运对他的这番捉弄,生活遭遇的荣悴剧变,自然会引发他“人生如梦”的心理反响。对这种因身世际遇产生强烈反差而引起“人生如梦”感触的情况,熟悉古典文学的读者一点也不会感到诧异。早在唐人小说《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中。

17、到了一定年龄,应该学会安静,把一切都看得云淡风轻。

18、人生就是一场游,心中浩气不灭,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19、 首先在于抒写慷慨豪迈的情怀,如〈江城子〉既写“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宕之情,亦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颇为壮观也。又〈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写对山河的热爱,对周郎豪情的仰慕,历史与今天、江山与英雄,洋溢着高亢的抒情格调。其〈浣溪沙.有赠〉抒写了“上殿云宵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报国立功的豪迈之情。其描述音乐的词也有豪放之作,如〈水调歌头〉抒写了“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的壮伟情怀。

20、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五、读苏轼诗词的人生感悟

1、二十多岁苏轼承蒙司马光等人的提携,刚刚步入朝廷,就遇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为人偏激、理想主义,但是他的一系列变革思想符合宋神宗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企图,就这样王安石得到重用。在新法执行的过程中,许多老百姓因为制度腐败和官吏贪腐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2、穿过大庾岭,他抵达南雄,闻南雄祗元村有龙泉寺,寺内有龙泉井,慕其名前往参观,得到龙泉寺住持盛情款待。苏东坡与长老一见如故,视为知己,谈经说佛,既以佛教空虚学说解脱痛苦,又以道教长生之术养生,维护自己高雅、纯洁的人格。把被贬以来的阴霾心情化之殆尽,一吐为快。直到日落都不忍离去,于是提笔于龙泉寺钟上题《过大庾岭》诗一首: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3、在远放儋州(今海南)七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苏轼得以北归内陆常州,时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也能体现宦海沉浮多年的苏轼依旧纯净坚毅的心: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南北朝时的隐士陶弘景,有朋友劝他出山做官,他用一首诗回复:“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6、这就是苏轼的魅力:他时时都敢于并且善于调侃自己,时刻保留一个活泼的心,让自己过得快乐。

7、说起苏轼,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无论是他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美食家的称号、幽默风趣的性格、笑对人生苦难的态度,都是人们一直乐于谈论的话题。前段时间很火的“怀民亦未寝”就出自他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作品在我们学习的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本人也以一种生动的形象长期活跃于我们的视野当中,就像我们亲切的朋友。

8、温一壶老酒,看岁月苍茫,和尚诗壁:窗前把卷读君诗

9、诗中就有描写山和水,在去之前,大家都是被山水所吸引的,也就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个时候,山和水就是简单的,我们看到的山和水,这是第一境界。等到走到山水前,人们可能得到了满足之后,就会觉得看到的现象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会开始失望,这些思绪让人们忘记了欣赏美景,这是第二种境界,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到达这第二种。

10、如苏轼到海南儋州之后,生活条件是相当清苦的,他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回到家乡:“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死有余责。”苏轼到海南后,情况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连书籍都看不到,苏轼一开始无法适应海南的气候:“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11、苏轼又是善良而豁达的。他极好饮酒,几乎无日不饮,虽然酒量不大,但是特别喜欢喝酒的感觉。酒入豪肠,胸中一团热气,顺着四肢百骸畅行无阻,足以让他飘飘欲仙,如御风而行。但是他最喜欢的却是看别人饮酒,与朋友对坐酒前,看朋友开怀畅饮,他自己也像孩子一样笑起来。

12、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13、当大彻大悟以后,我们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么见和不见又有何不同?生命之旅又有何意义呢?

14、“庐山烟雨浙江潮”在这里也是比喻所有我们想要追求的事物,我们对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事物,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执着。我们的一生都在追寻,以为有一天如果我们实现了哪些哪些愿望,人生就圆满了,对于没有得到的则满是遗憾。

15、虽然苏东坡酷爱读书、也读了很多书,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一边拿出几本书,一边对他说:“听说你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今天特来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顿时就愣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者微微笑了笑,飘然而逝。苏东坡大受启迪,终于知道人世间的学问是无止境的,于是将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6、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17、就在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亲射虎,看孙郎”的时候,历史的车轮碾到了1079年,车上坐着的是正欲大举改制的宋神宗,推车的早已不是王安石这位变法发起人了,而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投机分子。吸取了变法失利的教训,这次宋神宗为了给改制“清障”,授意李定等人欲以强硬手段来惩治反对改制的保守派,苏轼因为名气大成了枪打的“出头鸟”。

18、安静,不必遁入山林,与世隔绝,而是以“出世”之心,过“入世”生活,在凡尘中始终保持独立与自由。

19、大多数时候,遇到困的人们总是会先抱怨。当然也都知道做人的道理,心灵鸡汤也都喝过不少,可真当自己遇上事情的时候,早就将那些抛之脑后了。

20、苏轼以超越现实而又执著于现实的人生态度,既不避世也不避人的处世原则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放达观的自由人格。苏轼在黄州,虽然没有京城的位高权重,没有那般奢华的日子,但却让他潜心文学与生活,感受另一番人生乐事。黄州,造就了一个可爱可敬的苏东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人生犹如浮萍啥意思【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