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龙门石窟的赞美语句【摘抄文案100句】
一、龙门石窟怎么赞美它
1、集历史、人文、美术、雕刻
2、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3、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4、2018年7月,龙门石窟“诗歌龙门”平台上线服务游客。这是龙门石窟智慧旅游一次新的升华,标志着龙门石窟从科技赋能产业,迈向文化赋能发展的新高度,再次引领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新风向。
5、在卢舍那大佛两侧侍立的迦叶、阿难二弟子,高约10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年长者迦叶,亦名摩诃(hē)迦叶,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肃穆持重,传说是一个苦行僧,饭依释迦牟尼后,成为佛教第一次集结的召集人。
6、然而,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观其整体造型。虽然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但是,每当看到佛龛内那一个个佛像缺胳膊少腿,或者没有头颅,有的只剩半边身子,有的甚至只留下一个佛坑,整个石窟满目疮痍,伤痕累累,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时,我也为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感到羞耻,感到可悲,可叹。
7、历史上蒲城王杰的书法,明显有龙门石窟书法的优点。闲暇之余,还望诸多书友,阅读,临习,借鉴。或有大的帮助。谢谢大家!
8、龙门石窟非常值得一看,这是毋庸质疑的。“丁小的时空”不想给你介绍景点,百度上就有详细介绍,不用我多言,我从龙门石窟的价值方面告诉你非去不可的理由。
9、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
10、(注释)奉先寺:唐代龙门著名的十寺之一。为唐高宗时雕凿,武则天曾资助脂粉钱2万贯,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妙的洞窟,其中主佛卢舍那佛像高4米,头高4米,耳长8米,是迄今保存的龙门佛像中最大的一尊。
11、在正壁南侧下部,还保存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的皇室佛龛,龛内题记有“元善见侍佛”字样。它是北魏清河王元覃的妃子胡智为儿子元善见所造的。元善见是东魏第一位皇帝孝静帝,公元534年即位时才11岁。
12、“精舍”。在万佛沟东端深处,有一个大小如一间小屋的空龛,龛高正好可容一人盘坐,周围环境偏僻且幽静,这便是当年僧徒习禅的“精舍”。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虑。佛教禅宗认为,佛者于身为禅,于口为经,于意为禅,因此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是菩提达摩,他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印度渡海到中国,先在广州修习,后经南京到洛阳,曾在少林寺面壁9年,传说连影子都深深印入石壁,被称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僧人习禅是一种相当艰苦的思维修行法,它必须澄心静虑才能“深入禅定”,进入“佛国世界”,进而忘却尘世的苦难。“精舍”便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13、在南壁第二层大龛中的第三龛龛楣与南壁下层赵阿欢造像龛的龛帽上,分别浮雕着十个不同情节的佛传故事画面,包括“白象投胎”、“游园”、“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回空”、“议立名字”、“阿私陀占相”、“太子观耕”和“树下成道”,讲述了释迦牟尼的前身悉达多太子从投胎、怀孕、诞生、起名、占相直到得道成佛的故事。
14、东山千疮百孔,西山爱莫能助。寒儒问,贫道说,到底谁升仙成佛。
15、位于阿弥陀佛右侧的胁侍菩萨是大势至菩萨,据佛经讲,以其所到之处,世界振动,有大威势,众生遇者,皆能息除各种灾难;他又“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全离三涂”(地狱、饿鬼与畜生“三恶趋”,另一解释为:火、血、刀),得无上力”。
16、提起龙门石窟你会想起什么?
17、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
18、之后岐伯就开始研究起这绿叶来,经过多次试验,发现这绿叶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效果甚佳,便把这绿叶记入他的中药名录,取名为连翘,以孙女之名代名。随后又在他居住的大臣沟里栽种了许多连翘,这个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19、当游览宾阳三洞时,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宾阳南洞与宾阳中洞之间的崖壁上,有一座摩崖石碑。碑高65米,宽9米,碑上有仿木屋檐式建筑,屋脊中刻有迦陵频伽鸟,即佛教中的大鹏金翅鸟,是佛的护法。屋脊下是蟠螭chī碑首,碑体已相当残缺,字迹也较难辨认。碑的下部原为龟趺fū座,也早已残损。碑额上用篆文镌刻出“伊阙佛龛之碑”六个大字,这就是颇为知名的“伊阙碑”。
20、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龙门园区管委会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龙门石窟将认真贯彻落实洛阳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守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把保护石窟、传承文明作为园区加速发展的根本,在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让中原更加出彩中奋力谱写浓墨重彩的龙门篇章。
二、对龙门石窟的赞美语句
1、石窟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据说是武则天为唐高宗开凿的功德窟。它高8米多,南北宽约11米,进深近12米,是龙门东山最大的洞窟。可惜窟门因风化而已残损很多。洞内窟顶环绕莲花藻井雕刻着六身飞天,以较为写实的手法注重了人体的表现,少了些北魏时期飞天的轻盈感觉。中央佛坛上为一圆雕佛像,面部丰满圆润,身着裂装,衣纹流畅,为技法纯熟的唐代造像。
2、樱花花形独特优美,有着“生命之美”的花语意义。樱花还寓意着希望,淡粉色的樱花宛如懵懂的少女,安静的在春天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之美。看到了樱花就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一样。
3、龙门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们游览胜地。大诗人白居易曾与僧人佛光同乘一叶扁舟,从洛阳城的建春门溯伊水悠悠而上,赴龙门香山寺游玩,二人一路低吟长啸,对龙门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洛阳四塞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4、(作者)苏过,北宋文学家,字叔党,苏轼幼子,时人称小坡。苏轼连年遭贬,苏过均随行,苏轼死后,他定居于颍昌(今河南许昌)斜川,自号斜川居士。
5、龙门石窟、牡丹花是洛阳的两大名片,也令许多游客向往。2021年上半年,龙门石窟累计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单日游客人数最高近9万人次。此外,洛阳还有一张极具时间积淀的名片——春都火腿肠,是火腿肠行业的鼻祖。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趁着这次即将到来的假期,再去走一走、看一看。
6、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是潜溪寺,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
7、龙门石窟不仅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也是研究从魏晋到宋代社会现象的历史博物馆。龙门石窟是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盛衰命运,从某些侧面折射出当时政治风云变幻和社会发展态势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记载开窟造像事迹碑刻题记是研究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8、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9、论文发表:18137107513
10、从“势在必行”建设智慧景区,到成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
11、佛教故事说,当年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一去三月不归,天竺(今印度)桥赏弥国的优填王十分思念他,便请目连尊者“以神通力接画工上天宫,亲观妙相”,将他的形象用栴zhān擅木雕刻下来带回,从而制作成世界第一尊释迦牟尼雕像。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在很长时期内是没有偶像崇拜与制作的,优填王开了这个先例,他用栴檀木雕刻的这尊释迦牟尼造像也便成了佛教最初的偶像,所以被称为优填王造像。
12、②住宿:当地舒州国际大酒店
13、有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赞美龙门的诗篇
14、在主尊座后,浮雕着一幅与敬善寺石窟同一题材的“一佛五十菩萨图”,又称“阿弥陀五十二尊曼茶罗”,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整枝莲茎连着50多支莲花,每支莲花上各坐一姿态、神情不同的供养菩萨,造型别致,颇具匠心,表现的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净世”。它们与南北两壁所雕饰的15000尊小佛相互辉映,更衬托出佛陀的千般魅力。在阿弥陀佛所坐的莲花座下,还雕刻着四个承托宝座的力士,他们赤膊袒胸、肌肉突起、体态勇猛,十分形象。
15、奉先寺以雍容大度气势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大佛两侧的弟子,也都惟妙惟肖,有的慈祥,有的虔诚,将佛国世界充满祥和的理想境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以流畅的线条,高超的技艺,将神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与自然融合。
16、不见林下僧,鸟啼山寂寂。
17、不外乎“春”与“花”的交相呼应
18、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执政的盛唐时代,龙门造像活动达到巅峰。因天下相对太平,社会财富增长,普罗大众也广泛的参与到龙门造像中来。
19、投稿邮箱:5203960@qq.com
20、两千三百余尊石佛,止步于崖壁上的窟龛。佛的智慧在于,给人空出段自行化解的距离。
三、如何描写龙门石窟
1、穿过伊河大桥,登上香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香山寺传来浑厚绵长的钟声,仿佛白居易的《白氏洛中集》的墨香从藏经堂内随风阵阵飘来,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拜访蒋宋别墅,目睹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曾经生活的地方,简洁,大气。
2、石窟造像内容涉及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有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三阶教、密宗、禅宗等,甚至出现了道教的题材和景教的遗迹,反映了佛道互相渗透的文化现象,是研究宗教文化大融合的重要资料。
3、洞窟南北两壁上,并列有序地雕凿着三列佛龛,龛内的造像也极具北魏后期的时代特征;佛龛的龛楣和佛像的身光,装饰得细致精巧,琳琅满目,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十分华丽,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艺术之大成。以建筑为例,现存的四个屋形就极具特色,它们分为庑殿式和歇山式,龛上部为屋脊,两端鸱gǔ尾翘起,中间是迦陵频迦鸟,屋顶下斜,凿成简瓦、椽的样式,檐下刻有一斗三升人字拱,这些都是北魏当时的房屋建筑式样。
4、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
5、关于“伊阙碑”,早在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就在他的《集古录》中有过专门的描述:“唐起居郎褚遂良书《三龛记》,字画尤其伟,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壁间凿石为像,后魏及唐所造,惟此三象最大,乃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造也。”在这里,三龛即现在的宾阳三洞,《三龛记》也就是《伊阙佛龛之碑》。如今我们重看伊阙碑,仍能感受到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6、洛阳市集中签约开工投产19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408亿元洛阳市2022年度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圆满完成
7、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8、极南洞是龙门石富西山景区最南端的一个景点,走出极南洞放眼望去,伊水对岸,草木葱花,那里便是龙门石窗的东山景区。
9、在唐字洞南侧的魏字洞,开凿时间比唐字洞要早几年,大约在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以前。洞窟主尊为释迦牟尼坐像,在造像艺术上,已属于我国石窟艺术“中原风格”繁荣时期的典型作品。石窟艺术的“中原风格”又被称为“中原模式”,是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皇家石窟推出的造像模式,它一改大同云冈石窟粗扩、雄健的“平城模式”,虽保留若干北方文化因素,但更具有强烈的中原南朝传统汉文化的色彩。在造像上,一是褒衣博带式南朝冠冕,二是清癯qú削瘦的人物造型,具有一种“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lǐn懔(使人畏惧),若对神明”的气质。这些你或可从魏字洞的造像中领略一二。
10、龙门石窟是彩虹一般的美丽存在
11、洞中主尊为5米多高的释迦牟尼立像,可惜头部已失,仅存后部的发髻,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两侧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头部早年都被盗凿,现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尽管如此,你仍能看出迦叶身着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艰辛跋涉的苦行僧形象。而这一手持锡杖的造像在龙门石窟中也是仅有的。“锡杖”,又名“声杖”、“鸣杖”,杖高齐眉,头有环,原是僧人化缘求斋的用具,求食时振环有声,以代叩门,又可防犬,以后逐渐演变成佛教的一种法器。南侧阿难,左手持莲蕾,右手置胸前,似持重憨厚。紧靠二弟子,还雕有二菩萨侍立,其中右胁侍菩萨的头像现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12、因依恋香山寺的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晚年,他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李元爽及禅师如满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路经“白园”时,那冷落的墓塚和西侧龙门山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白居易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却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13、万佛洞中,无论是庄严肃穆的主佛,还是后壁上形态万千的菩萨,都呈现出一派柔和典雅、细腻传神的气质,这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繁荣和社会的开放程度,更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14、佛经中说释迦牟尼涅槃时,来到他出生的兰毗尼花园,在两树之间头北面西,累足而卧。这时,两树间的鬼神以“非时之花”散布于地,地大震动。这也是佛教中修炼最终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在普泰洞北壁大龛西侧的“释迎涅槃”的浮雕中,就描述了这一情景。二比丘结跏跌坐在钟下,后为释迦牟尼安静地躺在床榻上,迦叶双手合于床前半跪默哀,众弟子围绕悲伤啼哭,雕刻形象生动逼真。
15、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16、 代表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最高成是卢舍那佛像,通高14米,头高4米,耳长9米,面部饱满,慈眉修目,微含笑意,是宗教理念与人间审美的完美结合,人神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石窟造型艺术最完美的代表性作品。
17、环屏洛邑连峰抱,遥指黄河入海流。
18、从珍珠泉沿长堤南行百余米,便来到路边的双窟。双窟又名“双洞”,是南北并列、共用一个屋形窟檐覆盖的两座石窟,南面的一座因洞内两壁密列许多二寸小佛坐于小方格内,所以又称“千佛洞”。
19、见过龙门石窟的宏伟雕像者,无不赞叹只有艺高胆大的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杰作。听说洛阳龙门石窟闻名天下,百闻不如一见,不如咱们过去看看吧!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最精湛、规模最宏伟的摩崖佛龛.其中最为杰出的是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群。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窟群之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从南桥看去,龙门石窟的美景一览无遗!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然后龙门石窟又饱受历代战乱的破坏,至元朝后期,龙门石窟已是千孔百疮、伤痕累累。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是潜溪寺,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日前,由
20、唐朝石窟最行时,开凿规模天下知。
四、如何形容龙门石窟
1、人伫碧空风瑟瑟,梦回幽窟思悠悠。
2、综观万佛洞,从各具仪态的群像雕刻,到满壁生辉的万佛造像,从“一佛五十菩萨图”所表现的净土世界,到伎乐人轻歌曼舞的“宫廷乐队”,相互映衬,使整座石窟充满着佛祖那种令人敬畏的气氛,显现出当年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与文化艺术的高超造诣。
3、相传,五千年前岐伯在山里采药、种药,他有个孙女叫连翘。一日,岐伯和孙女连翘在山上采药时,岐伯自品自验一种药物,不幸中毒,口吐白沫,神昏脑胀,双目直视,不省人事。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嘴里不停地喊着:连翘、连翘!连翘看爷爷中毒严重,有生命危险,泪流满面的抱着爷爷哭喊着:救命!救命!
4、打造“诗和远方”美丽画卷
5、龙门石窟期待见证你的青春时光!
6、就连天王、力士脚下的夜叉、小鬼也刻画得十分传神,南壁增长天王脚下的夜叉,上门牙紧咬下唇,双目外凸,鼻孔喷气,大有企图挣脱重压之势。
7、玉兰花香味浓郁,极其的沁人心脾,闻之令人神清气爽。
8、D早餐后,游览神都洛阳,一个十三朝的皇城,让我们走进峭壁上的魏骨唐风(龙门石窟)位于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9、正因为如此,在佛教石窟中,窟顶藻井也多以莲花为饰,但是,象莲花洞这样精美的大型莲花浮雕,即使在龙门石窟也还是较为罕见的。它镶嵌在窟顶正中央,直径3米多,饱含莲子的莲蓬和周围叠压的莲花瓣立体感强,十分逼真,外沿是忍冬草(又称金银花)花纹围成的图案,使得整个窟顶成了佛国世界的风荷莲池。在莲花的周围还镌刻着六身飞天,她们头挽花髻,细腰长裙,衣带飘逸,体态轻盈,姿势优美,或手持乐器,或手捧果盘,朝着洞中的主佛释迦牟尼乘风飞翔,似有音乐般的旋律,又有行云流水般的动感,是北魏时期“中原模式”的优秀石雕艺术作品。
10、老师一定是你漫漫求学路上最为重要的人
11、高考已落下帷幕,三载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如同翅膀长硬了的雀儿似的离开了我,骤然感觉内心空落落的。随即和几位好友相约龙门石窟,最想目睹奉先寺里卢舍那大佛那令人着迷的千年微笑。
12、现在,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而又最为辉煌的奉先寺。当你喘着粗气登上颇为陡峭的百余级台阶后,一定会为眼前这座气势瑰丽磅礴的佛龛而惊叹。它将整座山体劈成南北宽约36米、东西进深约40米的门形崖面,然后依崖造像,雕凿而成。
13、大监:即女官官名,掌宫内诸事,次于内司,与作司、女侍中同,相当于外廷二品官。
14、龙门唐代石窟,尤其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佛像造型,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艺术倾向已十分清晰,它们不再是北魏早期石窟造像那种远离尘赛、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造型,而是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更富于人情味,造型上也显得更接近人的自然形体美。
15、进入景区大门,秀美的伊河波光潋滟,两岸垂柳婆娑,微风过处,碧绿的柳条随风曼舞,摇曳生姿。抬头望,眼前是镶嵌着苍劲有力的“龙门”两个大字的褐色圆顶拱门,与青山绿水相依,显得庄严神秘,我忽然就想起了“鲤跃龙门”。我们谈笑风生,在龙门前留下倩影和欢笑。
16、 龙门碑刻是书法艺术的精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保留了汉隶的遗风,又孕育了唐楷新体的因子;由岑文本撰文、书法名家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是初唐时期楷书艺术的典范;《大卢舍那像龛记》则是盛唐时期楷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17、潜溪寺开凿于盛唐高宗初期(公元650~661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洞窗高、宽各约9米,进深近7米,因寺下泉水涌流而得名“潜溪”。
18、八作司最大的特点是“乐舞仗人”的群体浮雕。在佛坛壁面上,分隔为多个间格,每一间格内饰以帷wéi帐,分别雕有形态各异的10身乐舞仗人,他们手持乐器,如同在舞台上表演奏乐,形象十分生动。正壁四格,中间是两个相对面舞的舞仗,南侧为吹笙者,北侧为持团扇者;北壁三格都是乐伎,分别在弹筝、吹笛和吹排萧;南壁三格也都是乐伎,分别在击鼓、弹瑟和吹排策。
19、从路洞沿着山坡石径而上,至半崖处便可以看到净土堂。它开凿于唐长寿三年(公元694年),因洞口门额上阴刻“北市彩常行净土堂”八字而得名,只是如今字体已较难辨认了。主室为横长方形,高2米多,南北宽约3米,进深7米,平顶素面,凿有佛坛,窟内原主尊造像应为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像”,可借现已不存。
20、监制:李文渊陈正国统筹:白银龙
五、如果你到了龙门石窟你会说一句什么话来赞美他
1、在普泰洞南北壁,还各作一大龛,周围遍刻佛传故事图像,题材丰富,有“维摩变”、“王位相让”、“树下思维”、“释迦涅槃”等。其中,涅槃,是指释迦牟尼之死。据说释迦牟尼经过40多年的苦修与传法,终于找到了解脱人生诸多苦难的一种永恒不死之“死”,或从死中转化为永生的境界,这就是“涅槃”。
2、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白居易的这首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3、⑥保险: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
4、洛阳实行电动三轮和四轮车禁限行引起网友热议:元方,你怎么看?
5、万佛洞中奇妙景,宏微佛像上千尊。
6、北魏造像占三分之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为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而唐代造像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
7、点击上方↑↑↑文字会打开指定位置的地图信息
8、看想看的风景见想见的人
9、该洞始凿于北魏,叫灵岩寺,明清以来才称为宾阳洞,据说是根据道教吕洞宾的字(洞宾)和号(纯阳)得来;而据清顺治年间洛阳县令武攀龙在《重修宾阳洞碑记》中所说:“寻为宾阳,盖取寅宾出日之义”,则为另一含义。
10、他结跏跌坐在八角形束腰莲花须弥座上,身上除了稀疏的弧线衣纹外,不曾有任何琐碎的雕刻,而将表现的重心放在他的面部,丰满清秀,圆润和谐,姿态庄严肃穆而又敦厚睿智。如果注意观看,你也许会感到大佛的头部和上身的比例尺度有所夸大,但这使主像显得更加鲜明突出。他嘴角微含笑意,似向人间芸芸众生传达着慈祥与和悦,而他稍向下俯视的目光,恰恰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畏而不惧,可敬可亲,足以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颤动。对此,你不能不为古代雕塑工艺的高超和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所叹服。他们追求募拟一个具有伟大情感和开阔胸怀的形象,一个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佛的典型。他们成功塑造了这个充满睿智而又典雅的艺术造型,使宗教的理念与艺术的创造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11、在佛教故事中,还流传着一个以古印度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为原型的传说,妙善公主因当年一心事佛而被其父逐出家门,妙庄王盛怒之下又拆除庙宇,逐散僧尼,结果触犯了释迦牟尼,得了一种满身浓疮的怪病。为解除父亲的病痛,妙善毅然献出自己的手眼为父亲合药治病,感动了释迦牟尼,于是被赐予千手千眼,化身观音,以时时拯救苦难众生。
12、感受大自然焕发的无穷生机
13、而智慧旅游成为新时代龙门石窟的一张璀璨耀眼的金色名片
14、海棠花又有别名“解语花”。因“棠”与“堂”同音,在与玉兰花、牡丹花、桂花搭配在一起时,寓意“玉堂富贵”;与菊花、蝴蝶相配,寓意为“捷报寿满堂”;与五个柿子相配时,又寓意“五世同堂”。
15、净土堂是唐代洛阳北市专营丝绸的行会组织,当时称彩常行,该石窟便是由他们捐资修造的。在龙门石窟中,由当时北市商人营造佛龛有明确记载的有三处,一是奉先寺与火烧洞之间的“北市丝行像龛”(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二是古阳洞外北侧的“北市香行社”龛(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另外便是净土堂,它们对研究唐代商业行会和洛阳当年繁荣都有一定的借助作用。
16、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17、宾阳中洞两旁的宾阳南洞与北洞,虽然也开凿于北魏,但因战乱、宫廷事变和社会动荡而半途荒废,直到唐代才重新开凿。而这时供奉的主像和造像风格,也已从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逐渐向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过渡,表现的是另一种艺术风格。
18、一如画笔浅描着蓝天的云朵安静
19、宾阳南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多,原是北魏宣武帝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为亡母文昭皇太后营造的石窟,后中途辍工。直到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了给其母文德皇后追福才继续开凿,并雕造了石窟内的五尊大像。
20、凤驾临香地,龙舆上翠微。星宫含雨气,月殿抱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