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里的优美的句子【摘抄文案100句】
一、关于红烛的美好诗词
1、碧嶂清泉裹衣裙,宛若琼宇瑶台笙。
2、陈叔达(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
3、浸润了河边的野花、小草、树木、农田
4、杨师道(咏舞(一作杨希道诗))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
5、综合广播创意视频:《简爱》电影配音
6、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7、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
8、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9、本文选自《名作欣赏》2016,(18)
10、楚风,退休教师,朗诵爱好者,尤喜爱古诗文诵读,享受声韵之美带给自己的身心愉悦和生活激情。
11、名家荟萃文化传媒平台立足于文化传播领域,线上为文人墨客提供优质文艺创作平台,线下举办多种优质的文化活动,共享一方美好的精神家园。
12、学习的时光正是最美的时光
13、声调和语流音变部分配有丰富的示范练习
14、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15、作者简介:红烛,红烛心曲(笔名),湖南长沙人。《红烛诗刊》《红烛文苑》《红烛作家文学》《杭南作家》总编。中学语文教师,本科学历,《国际诗词会》会员,《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研究会》会员,公开发表作品500多篇(首)。作品多次获奖,曾荣获《中国最美游记》“庐山杯”奖。
16、虽姿不妖胜窈窕,惹来君子独恋它。
17、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指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如果拿一棵树来类比诗歌,白居易认为情感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华”同“花”),思想是它的果实。情感之于诗歌犹如根本之于树木,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可见,诗歌的情感何其重要。诗歌的语言、分行、排列等外在结构不过是诗歌情感结构的载体,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诗的本职专在抒情”(郭沫若语),这在抒情诗中尤为明显,叙事诗也离不开情感,纯粹的叙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是叙事诗的情感结构比抒情诗掩藏得更深也更为复杂。
18、天海吐焰火镜顶,彩鸾飞鹤赤云升!
19、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红烛里的优美的句子
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2、多么美好的春天(现代诗)
3、韦应物(同褒子秋斋独宿)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4、雪白的梨花和红红的梅花
5、闻一多:《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
6、可叹年岁虽未老,堪悲身去几时消;
7、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8、古香湖韵牵画魂,仿若世外桃源中!
9、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10、但每一番的追问之后,诗人又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当中,诗人好象暂时放下了困惑,好象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展开了某种程度的物我认同。这时候,“离”似乎就过渡成为了“即”。
11、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12、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13、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
14、作者简介:语嫣,笔名周语嫣,高级经济师,某事业单位在职职工,闻一多故乡人,古诗词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诗词(楹联)学会、黄冈市诗词(楹联、作协)会员。多次在中华诗词学会、湖北诗词学会等其他网络平台和纸刊发表作品。曾获《诗词的力量——同心抗疫诉衷情》全国诗词、建党100周年全国诗词以及同级诗词大赛奖项。
15、远望宫阙挂锦缎,近看天池飘玉沙!
16、那燕子剪下一段春风,也想
17、田边早已堆满了腐熟的有机粪肥,
18、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19、顾况(山春洞)引烛踏仙泥,时时乱乳燕。
20、身直为范则天地,德厚乃先淡姓名。
三、歌颂红烛的散文诗
1、嫩芽初展舞霓裳,玉露凝珠聚众光。
2、双鸭山“联友”联手浙江“臻士菓”,助力双鸭山优质农林产品外销
3、作者简介:许朝,微名,许老师,一线语文老师,江苏宿迁泗洪人士,自幼爱好诗文,曾发表诗歌《岁月》、《哦,爸爸,今夜我又流泪了》、散文《送別》、《父亲的最后时光》、《池塘》、《我的老师》、《欣赏是最好的教育》;小说《牛》等
4、“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梦琳诗词:我的矿工老父亲
6、综合广播创意视频:没有一个春天可以重来
7、小小的赞赏,最大的鼓励
8、斜阳渐坠入峰云,天籁玉壶戏芙蓉;
9、圆月之夜无圆月,皓星当空无皓星。
10、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11、入学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
12、日暮恋枫晚,游客迟迟归!
13、作者/红烛心曲(长沙)
14、困惑既然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
15、烟花三月下扬州,青山碧波倒影红,
16、双鸭山风景:山谷里的春天
17、我最欣赏你你是人梯甘愿奉献自己为中国的希望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播雨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呵护着小小的花朵你是心灵的使者给莘莘学子的心灵带来慰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18、由图可以看出,《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从理性的平静到感性的热烈最终回归理性的平静,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线圈结合式的情感结构水乳交融、妙不可言。
19、春蚕直到死,腰躬丝才断。
20、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四、有关红烛的诗
1、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2、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3、译文: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4、表2《红烛》诗小节与行之间数量对应的变化趋势
5、《探访“八道坝”的旧时光之旅》系列之二:记忆中的生存状态
6、红烛燃自身,春光照后人。
7、花下凭肩月下迎。避人私语脸霞生。画堂红烛意盈盈。
8、《探访“八道坝”的旧时光之旅》系列之二:记忆中的生活方式
9、燕子急匆匆地从南方赶来
10、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11、我只能寄希望余下的三分之一
1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3、作者简介:张春飞,男,1971年出生,就职于浠水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业余喜欢阅读与写作,县作协会员。
14、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15、倦客无眠听晓钟,五更蜡烛泪消红。
16、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17、*** (杂曲歌辞·第六彻)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18、满心意欲命难为,诸事天定徒伤悲!
19、双鸭山风景:云峰山东坡的“花园”
20、双鸭山风景:明节清晨的寒葱沟水库
五、有关红烛的诗词
1、《浣溪沙》(宋)晏几道家近旗亭酒易酤,花时长得醉工夫。伴人歌笑懒妆梳。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相逢还解有情无。
2、峰立水云间,轻舟日边来;
3、《浣溪沙》(宋) 赵彦端花下凭肩月下迎。避人私语脸霞生。画堂红烛意盈盈。病酒一春愁与睡,倚阑终日雨还晴。强移心绪作清明。
4、回首星辰四十载,春秋过半人先衰;
5、烛台十滴泪,沥血百卷文。
6、忽觉雾开拂轻风,琼峦绵绵美如锦;
7、综合广播七一特别奉献:中国的希冀
8、梦琳诗词:我的矿工兄弟
9、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10、点下方标题欣赏楚风诵读作品
11、综合广播特别报道:抗灾自救进行时之宝清行记
12、综合广播清明特稿:《英雄的黎明》
13、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14、作者简介:枫桥红叶,本名李凤忠,集贤县升昌镇中心校教师,诗歌爱好者。家住集贤县福利镇园丁苑小区。
15、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杂曲歌辞·第六彻)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
16、日出东海现异彩,披霞挥金待月归;
17、这首《红烛》是闻一多1923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闻一多正是从《红烛》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之路。
18、《寒食》——唐代韩翃
19、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在蜡烛下共叙衷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把蜡烛拟人化,将烛油比作泪,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感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和杜牧那句类似,其中“丝”谐音“思”,表达的是至死不渝的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剪烛夜话,就是促膝长谈,表达的是设想中相聚时的温馨。红烛(序诗)
20、频放剪刀声,夜寒知未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