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名句(精选65句)
佛经名句
1、 四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3、 八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佛经名句)。
4、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5、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
6、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佛经名句)。
7、 七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8、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9、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佛经最经典的句子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
10、今天大般若宗书院分享401句佛教经典名句。
11、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2、1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即入诸佛位。--《梵网经》
13、 四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4、 七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5、折却祖宗遗下福,削尔前生修下禄。损尔悠悠好寿数,斩尔绵绵广嗣续。
16、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寻几句佛经或哲理的句子,作纹身用,要藏文或者梵文想纹身,寻几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在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以上三句摘自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楞严经》。佛经中最经典的名句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18、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9、1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八大人觉经》
20、1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太上感应篇》
21、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22、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23、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西归直指》
24、 三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5、1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得人天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六波罗蜜品第十八)--《优婆塞戒经》
26、1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需,一切给予。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八悭惜加毁戒)--《梵网经》
27、1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28、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四十二章经》
29、1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忘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郁伽长者会)--《大宝积经》
30、缘起即灭,缘生已空。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31、1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
32、 三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33、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34、1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法句经》
35、1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百丈怀海禅师
36、 前生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37、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38、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39、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0、1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苦量,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人觉经》
41、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经经典名句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2、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3、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4、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45、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46、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47、十大经典佛语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48、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49、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楞严经》
50、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51、 自幼曾读经书,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52、 三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5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54、 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5、 10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56、——《楞严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57、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佛语有云:九九归终成正果。
58、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59、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60、 四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61、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千分不及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大方广佛华严经》
62、1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大方广佛华严经》
6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64、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