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精选60句)

2023-08-23 14:21:33

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1、符合论,主观符合客观,信念符合事实。如亚氏言,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融贯论,真理是与信念体系(范式)中的信念相融惯(不矛盾)的信念。亚氏物理学→牛顿经典物理学→艾氏相对论、量子论→未来的某个信念体系实用论,真理就是能产生实际效用的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宇宙大爆炸、生物演化论如何检验)。收缩轮,“真”并非重要的概念。我们说某物为真,只是表示强调、修饰,表明态度,“这是值得相信的。”(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2、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3、我一点都不烦二大爷。小时候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首先感兴趣的不是答案,而是都有什么问题,有了这些问题才会引发思考,继而再想寻求答案。

4、所谓务虚就是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虚化,在西方可以归为形而上学,在中国叫唯心主义,有批判的意味。把事物虚化到极致就变成了无,在这一点上,实和虚是相同的,实和虚的终极都是无。实体物质细化到原子、中子、夸克,最后湮灭了,没了;虚的终极也归于无:佛家的空、道家的道、基督的上帝。但是,无并不是不存在了,无是有的对应,是另一种存在形式,是不能被人见到和完整认识的形式。

5、若把音乐视为精神疗伤的灵药,我从贝多芬和马勒作品的慢板乐章中得到最多的慰籍。(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6、 我们知道,史铁生在很年轻时患上了“瘫痪”,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看似玩笑的话语,也透出忧伤。他也曾向命运讨要过说法,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恳求他去看花海,他却是“‘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什么偏偏是他?大概与我们每个人相似,莫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糟糕事,我们首先便想到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想来我们这样想的理由,也是潜意识里觉得生活应当是美好的吧,因此面对突如其来,毫无理由的冲击,我们只能无奈哭嚎,不认事实,让命运还我们公道来。可是公道,其实就是意外与幸福交替并行罢。

7、理性极其伟大,创造了不朽的奇迹;理性也极其自负,忽视了理性的限度,忘记了谦卑。这世界仍有向善的希望不仅仅因为人有理性,更因为我们心中仍有信、望、爱。

8、“他不会告诉你,所有的学者或者人类学家需要处在田野和大学的割裂之中。”曾毓坤认为,格雷伯投身社会运动,同时在人类学理论上有非常出色的贡献,“他告诉我这种工作方式是可能的,学院和田野的二分法是可以打破的。”

9、他的作品也因为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多个著名奖项。他始终将写作和自己的生命深刻的联系在一起,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0、随着双腿日渐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史铁生怅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说: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铁生消减了读书的兴致。门外来来回回、走走停停的脚步声扰乱了史铁生的思绪。史铁生在心里荒荒凉凉祈祷着: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给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红柳绿,虽令人心神向往。但史铁生再也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

11、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12、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获该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还被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经过陈凯歌的精心导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13、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4、诗人的使命应是将语言从日常使用(或功利或道德)的僵死黯淡陈腐和无意义中解救出来,恢复语言的神性,继而恢复人性中本有的神性,因此真正的诗人是每一时代的普罗米修斯。

15、近代移民,翻翻历史便可以知道,基本上是一部苦难史,对于为什么移民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为的是生存。吃饱穿暖,如果有余钱,寄给家里。就这么简单,不需要思考,是一个务实的问题,移民是务实的——务生存。

16、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

17、就像他文章里写的那样,暴躁易怒。为了逃避现实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时,他总是摇着轮椅,到那时还人烟稀少的地坛公园里去。

18、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

19、曾经很喜欢的美剧《犯罪心理》,有一集讲一个因过错导致六岁小女儿车祸死亡的父亲在女儿死后一直被妻子排挤谩骂被其他两个女儿忽视无视轻视,他没有过过一天安宁的日子,带着自责终日阴郁困苦,一天他被一个超车的女人打开车窗咒骂了几句后,终于拉开了他内心防线的导火索,他举起猎枪对那个陌生女人嘣了一枪。

20、人有困惑不一定是坏事,若安素于幻像乃至麻木就麻烦了。存在即烦心、操心,这是自由的道德性,也是道德的自由本质。

21、上传第一个与社科知识相关的视频时,多罗西就在评论中看到一种说法:学习哲学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顾虑、追求精神享乐才学了这么一个不切实际的学科。像她这样的人是处在特权的地位的,她在教授一种普通大众没有条件学习的东西。

22、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23、而为了生存,人类应该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爱情价值感之类。所以,史铁生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只是因为我活着,才不得不写作。

24、进取心会成就一部分人,摧毁另一部分人。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个体选择进取或选择不进取,这不应影响到做人基本的尊严。无论进取、闲适或慵懒,只要呈现出生命本真的状态,就有审美意义。真正浑噩的是随波逐流,那是生命缺乏自觉意识的明证。

25、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6、没有文明史的眼光,很难知道今天时代的偏枯,看见的只是技术理性的统治,还以为是人类终极的进步。

27、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28、关于选择的自由性,因为自由,所以无解,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定义,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29、真正深刻的思想必置于思想史中方能看清,要避免概念的绝对化就必须回到历史中去看。文史哲的基础是历史观,不是作为叙事的历史故事集,而是说人类社会的所有概念都是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中演变的。哲学的历史主义是对形式主义最好的修正和补充。

30、疫情期间,整个社交网络兴起了一场用线上阅读来对抗焦虑的运动。曾毓坤关注到一种观点,有人倡导应该关掉电视和社交媒体,来专心阅读早就想读的书、写早就想写的论文,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有能动性的事。

31、失去惊异的生命已经死亡,神的恩典只在灵光一现的感动中。

32、阿城曾谈过他的如下经历:“一九八四年我和几个朋友退职到社会上搞私人公司,当时允许个体户了,我也要透口气。其中一个朋友,回家被五〇年代就离休的父亲骂,说老子当年脑瓜掖在裤腰带上为你们打下个新中国,你还要什么?你还要自由得有边没边?我这个朋友还嘴,说您当年不满意国民d,您可以跑江西跑陕北,我现在能往哪儿跑?我不就是做个小买卖吗?自由什么了?我听了真觉得掷地有声。我从七八岁就处于进退不得,其中的尴尬,想起来也真是有意思。长大一些之后,就一直捉摸为什么退不了,为什么无处退,念自己幼小无知,当然捉摸不清。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了一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

33、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34、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35、社团在高中阶段给了刘伦一个安稳的、有身份认同的讨论空间。在刚决定学哲学时,周围几乎没有同伴,家人也担忧这种冷门学科会让他在未来不好找工作。社团让他接触到了最初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并且尝试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让他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实际的角度,参与社团的经历也对他的留学申请有帮助。

36、《好运设计》 《务虚笔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往事:史铁生作品集》《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宿命的写作》《史铁生散文选》《散文杂文》《我的丁一之旅》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活着的事》《以前的事》《写作的事》《史铁生自选集》 《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原罪·宿命》 《病隙碎笔》《史铁生小说选》《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37、挣脱日常语言的束缚,恢复语言原初的诗意和丰富,敞亮一个隐秘的存在的空间,有时需要等待和聆听,需要一个机缘。

38、多罗西在私信中最经常收到的问题是:学哲学、社会学到底能找到一份什么工作?她承认社会上提供给这样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所以在收到这样的问题时,她往往会多问对方两句:生活中有多少经济需求需要满足?喜欢这门学科到了什么程度?

39、对于准备选社科专业留学的高中生而言,他们需要在中学阶段就对选定的学科有一定认知和积累。这也驱使了一些学生讨论组织、活动的形成,例如从2018年由上海平和学校高中生创办的“中学生哲学大会”,到2021年上半年已经举办4届,参会的中学生需要提交论文并现场讨论。

40、对于残疾,史铁生总想凭什么我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小说的素材会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王蒙曾说,正因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没有的一股静气。对于生活与写作,有朋友曾劝史铁生,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史铁生真正意识到,人活着,说到底是欲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怕活不等于不想活。

41、史铁生用这种方式祈祷,希望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许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到后来,证实了他的病并非肿瘤之后,他就只写一个字了:“死”。

42、《插队的故事》属于知青文学的精典佳作,史铁生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

43、读《务虚笔记》,心中有着一层层说不清的感受,难以表达。也许要在以后的生命中继续体味“虚无”的涵义和“务虚”的意义。

44、但她在视频的结尾引用了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中知识分子的两个职责:追求真理和传播真理。“我在B站上做的事情,不说传播真理,至少是在传播知识。因为很多时候,形成阶级壁垒的就是知识……如果有专业知识或者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他不在社会有问题的时候站出来说一些什么,仅仅躲在象牙塔里,那你可不可以说学者是在摒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45、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46、冷静深邃的秋色里一抹火般热烈的红焰,这也是我向往的生命。

47、而Corona读书会在短暂的探索后找到了更合适的路径。最初,读书会的形式、内容更像是学术训练中的研讨会,第一次的内容主题是“重读流行病人类学”。他们选了两篇这一领域不同时期的重要论文,由1到3名领读者领读,随后进入自由讨论。

48、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49、青年学生的问题,可以换成任何让人犹豫不定的问题。

50、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51、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

52、二大爷的第一类问题是关乎日常的实在问题,是务实的。第二类问题是需要凭空思考的,虚的问题,是务虚的。

53、然后,然后,他只是默默地退卡,转身,低着头走了。

54、那个节点,新冠疫情正不断陷入紧急情况和不确定性。读书会建立的两天前,国内因为疫情被延长的春节假期刚刚结束;13天前,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封城”;2天后,李文亮医生去世。

55、刘伦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我确实经常能看到他们也在讨论哲学、社科问题,只不过不是在我讨论的地方讨论。所以这种联结很必要。”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自己“肯定是要想办法以后怎样去帮助别人”,“文科知识分子很多有这样一种朴素的理想主义观点”。

56、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最终,却总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母亲终于也绝望了。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动身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

57、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

58、    大家好,我是来自汉语196班的劳雨琪。

59、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务虚笔记好句赏析(精选3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