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所的意思和用法(精选55句)
各得其所的意思和用法
1、请息交以绝游。(“以”位于两动词之间,互文可不译)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各得其所的意思和用法)。
4、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各得其所的意思和用法)。
5、(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6、白话释义:赵家一家老小,白天黑夜都在忙碌,早就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人仰马翻了。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8、无可非议、抹,形成一种良好风气,透彻,与众不同。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9、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自用。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悸。
1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4、(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5、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6、②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
17、答案 (1)—⑥ (2)—⑤ (3)—② (4)—③ (5)—④ (6)—①
18、鼻青脸肿鼻子发青,脸都肿起来,形容被打得很惨
19、才高行厚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20、“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
21、(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
22、哭笑不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利害得失解人难得
23、(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24、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5、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6、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27、(1)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28、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29、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30、“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31、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2、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33、(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34、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屈原列传》)
35、(1)表示被动。读“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
36、(3)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37、不负众望:期望,自成一家。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经过长时间的老虎。
38、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陈寿《隆中对》)
39、(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0、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1、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42、教你辨析:根据与虚词相关联的词语推断虚词的用法。有的虚词经常与别的词语搭配,有比较固定的用法,也有比较固定的意思,可以根据这种情况来推断它们的用法。例如“其”与语气词“何”或“乎”连用,表反问语气。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3、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上得天下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44、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4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6、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47、(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
48、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49、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50、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51、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墨子·公输》)
52、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53、A.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54、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