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戒和不足为训(精选67句)
不足为戒和不足为训
1、例21中“出奇制胜”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例22中“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充当谓语,误当做名词性成语,应该为“瓮中之鳖”。例24都把不及物动词“发扬光大”“龙飞凤舞”用作及物动词,使之带上宾语,造成错误。(不足为戒和不足为训)。
2、)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3、例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许多单位的干部都倾巢出动,参加清洁马路的活动。
4、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
5、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唐•白居易)
6、例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集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7、三为阴虚肺热,用百合固金汤滋阴润肺,宁络止血。(不足为戒和不足为训)。
8、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9、有些成语有不止一个义项,许多考生对这些成语往往只知其不知其二;有的成语常用义往往是其引申义或具体义,一旦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往往被认为用错了。如:
10、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成语不能形容小说。属于用错对象。
11、(出处)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12、例30中应用“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只一字之别,而意思却大相径庭。前者是不能使人信服,后者是不辜负众人的希望。例31“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事半功倍”的意思弄反了。例32中应用“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是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则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
13、12月17日,在2022年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高端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表示,在现阶段感染高峰期马上来临之际,对老年人要有非常好的保护。
14、像这样句句用典,古今少见。学问虽大,但有炫富之嫌,不足师法。
15、成语是汉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诗文和历史故事,形式上以四字语为主,意义上多是字面意义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言简意赅,具有结构上的稳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的基本特点。成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对成语起着限制、阐释、照应的作用,所以,成语在句子中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上下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做有关成语考查题,理解成语的含义固然重要,但是还要能把握语境,综合考虑成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施用对象、感情色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文化习俗等等,根据语境去判断成语的使用正误则更为重要。
16、同“颊上三毛”。(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17、再比如:“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漠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耳濡目染了先生的高超技艺”“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逼得穷途末路”“当仁不让的责任”“同心同德地建设四化”“深思熟虑的建议”等。
18、金代诗人段克己,用一首诗把锤炼语言的重要及方法讲得再明白不过。他在《勉冯弟》的七律中说:
19、(九经三史)泛指古代典籍。(假眉三道)方言。
20、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意为任意编造的、没有根据或不甚可靠的话语。只能对自己使用,是谦词,不能对别人使用。此处使用错误。
21、(二心三意)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
22、例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2015安徽卷第16题D项)
23、(九蒸三熯)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比喻久经熬炼。
24、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意思,而是“修改”之意。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七月流火”。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
25、例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26、说到这位达赖活佛真是天才,有六十六首谈情说爱的情诗,在西藏文学界是最了不起的作品。很多僧俗,几乎无人不朗朗上口,可谓阳春白雪。记得昔年有曾缄先生(曾任蒙藏委员)的译本,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其中一首“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又有“入定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这就是一代法王的作品,是他自己的坦白讽刺。
27、类似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把中国人民的抗议置若罔闻”等。
28、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褒)
29、张氏说,“龙骨、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不至有遽止之患,致留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者,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之处易愈,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吐衄之妙品也”。
30、患者10余年前曾罹“肺结核”,经抗痨治疗已愈。近3年来常因劳累、感冒而咯出少量鲜血,或咳嗽痰中带血丝。经多次检查,排除肺结核复发,怀疑为“支气管扩张”。
31、格律诗,特别是七律,讲究对称美。不学对仗,就过不了关。
32、(不以为奇)并不觉得奇怪。表示这是见惯了的。
33、“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
34、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患心情。(贬)
35、例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集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36、为说明问题,先讲两个故事。一个是袁克文劝阻他老子袁世凯称帝的两首七律。两诗主旨贯穿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哲理,说“山泉绕屋知深浅”,“嚣嚣恩怨未分明”,“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劝袁世凯切莫称帝。但袁世凯是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人,不听劝阻,软禁作者,结果美梦破灭,丢了老命。
37、(2099)曾继全:绝句三四句如何写才精彩。
38、君子三戒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39、“短小精悍”是双义成语,既可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也可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此处使用的是该成语第二含义,使用正确。但是当年许多考生不能全面理解词语含义,造成误判。
40、《中医师承实录》顿咳1个月冲出教科书的“樊笼”
41、有些成语在运用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但结合上下文的整体意思来看,或从逻辑推理角度来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
42、(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43、(茅庐三顾)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
44、(学生乙)我附带提一个问题:“咯血”是西医的症状名称,而中医则称为“咳血”,一般不用“咯血”一词。咯血与咳血到底有没有区别?
45、宇宙开化未全,与天之信息自能通,固有作阴阳之
46、《中医师承实录》乳癖、乳房胀痛、小叶增生案例
47、群中优惠:可以发诗,有老师定期点评,大家也都可以畅所欲言,对诗不对人。可以投稿精品诗词栏目。
48、(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49、例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50、(12)不实事求是,凡事听上面的,这是不足为训的。
51、《中医师承实录》心悸8年从前医中避免重蹈覆辙
52、(21)可见,行刺从来就不是什么值得光荣的事,也不是什么值得歌颂的事,我认为,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53、这是南宋朱熹题为《中庸》的七绝。道理全对,却诗味差,欠美感。
54、用典与对仗,是中国诗歌独特艺术之所在。前者由中国语言的独特性所决定,后者由中国历史的无比丰厚所决定。有的辞典,载典故16000多条,一条一个历史故事。反对用典,就等于笔下抛开了中国历史。但要少用僻典,让人读懂。典用得好,一语顶千言,如“不可沽名学霸王”,使内涵大增,又短又好。用典还有一大好处,是可以把不便直说的事委婉道出,像上面曾国藩“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一桩惊天大案,全藏在一典之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反对用典,脱离遗产,脱离国情,不足为训。用典好的例子多得很。只举三例:
55、从临床看,咯血与咳血的病因病机似难强为之划分,但其症状确有区别。咯血者不一定具有明显的咳嗽动作,而咳血则必因咳嗽而出血。
56、(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57、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x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
58、不足为训的例句: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5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
60、整理自《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习禅录影》《如何修证佛法》《禅海蠡测-语译》《戒律学原理摭言》《中国文化泛言》《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我说参同契》
61、(犒赏三军)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
6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
63、所谓双修,亦无其神秘之可言,以佛法视之,此乃为多欲众生,谋一修持出离之方便道也。苟为大智利根者,屠刀放下,立地成佛,又何须多此累赘哉!如据理而言,所谓双修者,岂乃徒指男女之形式!盖即表示宇宙之法则,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后世流为纵欲之口实,使求出离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之方便法门,反成为沉堕于三界之果实!
64、有些成语常用在否定句中,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里。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出错。
65、陈修园的《景岳新方砭》一书,在今天仍未失去现实意义。
66、首先以宗教教旨而言,此乃吾佛慈悲,为欲界多欲众生,谋此一路,正如《法华经》所说:“先以欲钩牵,渐令入佛道。”为教育上不得已的诱导向善的方便,智者一望而知,不足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