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精选87句)

2023-08-10 09:50:11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因此,主体是世界的支持者,是一切现象、一切对象的条件。在整个经验过程中,都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只能借助主体方能存在。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是主体,不过,只有在从事认识活动的时候,他才真的是主体;如果成为知识的对象,就不是主体了。

2、这一点,我们已经认识得很清楚,虽然意志的特殊现象在时间上有起始有终结,但作为物自体的意志本身却并未受到影响,与一切对象相关而不被认知的主体也没有受到影响。对意志来说,生命永远是确定的。这一点不应算是不朽论,因为永久并不比短暂更需要意志或认知主体,也并不更需要世界的灵魂之窗。两者都是只在时间中才有效的属性,而意志和纯粹的认知主体却在时间之外。

3、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里,“意志”是支配整个世界的原始的、无根据的、盲目的力。整个世界都是意志自我分裂、自我创造的产物,世界的一切存在都只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和客体化。意志的存在没有根据可循,它也不受因果律和根据律的约束,它本身就是整个世界的原因和根据。总而言之,作为本体的意志具有绝对性、永恒性、单一性、创造性,它不存于时空之中,也没有生灭变化。叔本华还认为意志既是大自然、也是人的内在本质。因为意志又“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的、永不停息的欲求和冲动。”而这种欲求和冲动的目的就在于生命或者说生存,一是维系自己单个个体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是自己生命的延缓。所以,叔本华的意志也叫做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世界发展的原动力,它的自我表出和客体化创造了整个表象世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4、但是就意志已变为表象来说,一切客体皆是意志,而主体又是客体的对应物;可是真实的客体既然只在现在中才有,过去和未来只含有概念和幻象,所以现在意志现象的基本形式和意志现象分不开。唯有“现在”是久居不动的。在经验的体会中比一切存在物都缥缈虚空的现在,一旦不能放在直观经验的视角中来审视,非要借助什么形而上学的眼光,现在就不再流动而是变成僵硬停滞的时间坟墓。

5、叔本华指出,意志是不灭的,不灭的意志驱动了世界无时无刻的运动。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运动着、矛盾着的世界。

6、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审美直观能力的获得,在叔本华看来,也是感性个体的精神境界的提高,是自我超越的实现。因为,审美直观的能力并不是人原来就有的,只有在作为主体的人发生了一种变化之后,在澄化了意志之后,成为无我(非意志)的纯粹主体时,才能获得这种能力。所以,叔本华所推崇的那种审美的人格,是非意志的、陶然忘我的人格,超越了一切对待的纯粹主体,它只沉浸于一种由自己的审美直观所给定的那一片心境之中。从这一立场出发,叔本华进一步明确并发挥了康德的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性的见解,把超功利、无利害进一步明确为超动机、无意志。审美的人格就是纯粹的主体,是非个体、非意志的纯粹自我性,是无时间、无痛苦的直观者,它与审美心境合二为一了,整个主体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审美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这种审美的主体人格与审美心境合二为颇近似于当代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

8、叔本华坚决规避唯我论,否认只存在一个心智,其他一切都只是表象,认为整个世界都反映了意志。人们只要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是意志,就会明白同样的意志不仅存在于类似于人类与动物内心世界的现象中,而且他们通过不断反思也能够发现植物的内在生长力量,即形成晶体、使磁铁转动的力量……他们会认识到所有这些意志只是在不同现象中有不同表现,但是其内在本质是一样的。

9、如果一种东西,既不是表象,也不是意志,只是独立存在的对象,如康德所谓的“物自体”,这种东西就只能是虚构的,接受这种虚构,哲学就会走入歧途。

10、  这个真理决不新颖。它已包含在笛卡儿所从出发的怀疑论观点中。不过贝克莱是断然把它说出来的第一人;尽管他那哲学的其余部分站不住脚,在这一点上,他却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康德首先一个缺点就是对这一命题的忽略,这在本书附录中将有详尽的交代。与此相反,吠檀多哲学被认为是毗耶舍的作品,这里所谈的基本原理在那里就已作为根本命题出现了,因此印度智者们很早就认识这一真理了。威廉·琼斯在他最近《论亚洲哲学》(《亚洲研究》,第四卷第164页)一文中为此作了证,他说:“吠檀多学派的基本教义不在于否认物质的存在,不在否认它的坚实性、不可入性、广延的形状(否认这些,将意味着疯狂),而是在于纠正世俗对于物质的观念,在于主张物质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以外的本质,主张存在和可知觉性是可以互相换用的术语。”这些话已充分地表出了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两者的共存。

11、详细介绍:叔本华在完成这部作品的时候年仅28岁,以至于影响了几代哲学家。书中将忧伤和悲观的理念用唯意志论的语调的描述出来,细节非常之多,很值得细细品味。

12、天才的审视对象不是个别的事物,而是在个别的事物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普通人看到的是个别事物,这一个别事物从属于现实世界,而这个别事物能诱发人的兴趣,与人的意欲息息相关;而天才认识的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普遍性,无关人类的一切意欲。天方认识理念的时候就必须用纯粹观审的直观认识方式,这样天才这个认识主体才能在本质上脱离了所有意欲并忘掉自身之后上升为纯粹认识主体,客体也才能够在纯粹直观的认识活动中脱离层层表象而暴露出最内在的理念。天才有纯粹直观的能认识理念。

13、威廉·琼斯爵士4在他最后一篇《论亚洲哲学》(亚洲研究,卷第284页)的论文中指出:很久以前,印者就认识到这个真理,并把它作为吠檀多哲学的基本论旨。他在这篇论文中说:“吠檀多学派的基本论旨,不是否认物质存在,也不是否认物体是固体、不可入和具有外延的(否认这些东西,不明智),而是纠正一般人对物质的观念以及主张物质不具有独立于心灵知觉之外的本质;存在和可以知觉是同义语”这些话充分说明了实际经验和超越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本卷中,我们只从表象方面来看世界。如果有人打心眼儿里不愿把世界只当作自己的表象,自然地就会了解到,不管这个观点如何如何真实,也只是偏执一词,只是任由意识的抽象作用而导致的谬误;然而,这种观念,却难以摆脱。

14、叔本华对艺术有极其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在所有的艺术中,叔本华最欣赏的就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对意志本身的一种临摹,音符的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就如同生命在意志支配下的运动,音乐不需要抽象的认识就可以把握,可以让人忘却那个表象世界的痛苦。但是,他认为,通过艺术的解脱只是暂时的。

15、同时,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欲望,不受理性控制。比如一个人说“我想要喝水”,这就是一种欲求,意志在动物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性欲。

16、相反,凡是背负着生命重压的人,凡是对生命抱着希望并肯定生命却憎恶生命的痛苦,尤其是无法再忍受艰苦命运的人,无法从死亡期求解脱,也无法以自杀来改进自己。冥府的阴森凄冷诱惑着所有人,并成为安息之地的虚假外表。大地夜以继日地转动,人一个一个地死去,但太阳依旧照耀着,永远日正当中。

17、从我们以前所表现的观点来看,个人的自我主义,这种由认知主体所启发的特殊的意志现象不能为他永远存在的愿望带来满足和慰藉,正如他不会因为知道自己死后永恒世界仍存在而感到满足和慰藉一样,知道自己死后这个世界仍旧存在,这一点正是客观视角的同一观点,也是时间视角的同一观点。

18、叔本华《作为意志的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

19、你知道什么是痛苦吗?我不清楚,我也不知道我痛苦过没有。不光是痛苦,诸如幸福、绝望、希望这类词对一个写作的人又有什么具体的意思呢?当你看到这个世界足够多的面,足够高的维度,或许它们只是一个东西而已。我不再去想这些名词和形容词,它们让我落入了人生的圈套。人生应该只是一个动词,一个个的动词,一连串可以长过《尤利西斯》的动词,所以我应该就这样走着,一直走着吧,渐渐记得那些过去,渐渐看到那些未来,渐渐握住了现在。帕斯卡说太老和太过于年轻,都影响判断,而我即便在最好的年龄也拒绝做出判断这一行为。

20、在作这个补充之前,也就是在这第一篇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考察世界的这一面,即我们所从出发的一面,“可知性”的一面:因此,也必须毫无抵触心情地将当前现成的客体,甚至自己的身体(我们就要进一步谈到这点)都仅仅作为表象看,并且也仅仅称之为表象。我们希望往后每一个人都会确切明白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只仅仅是撇开了意志;而意志就是单独构成世界另外那一面的东西;因为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至于说有一种实在,并不是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是一个自在的客体(康德的“自在之物”可惜也不知不觉的蜕化为这样的客体),那是梦呓中的怪物;而承认这种怪物就会是哲学里引人误入迷途的鬼火。

2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zGnC0lQFqIUxDtbNC4m7Q提取码:wk7d 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2、任何个别人的生活,如果是整体的一般地去看,当然总是一个悲剧;但是细察个别情况则又有喜剧性质。所以认识作为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

23、在这第一篇里,我们只从上述的这一方面,即仅仅是作为表象的一面来考察这世界。至于这一考察,虽无损于其为真理,究竞是片面的.从而也是由于某种任意的抽象作用引出来的,它宣告了每一个人内心的矛盾,他带着这一矛盾去假定这世界只是他的表象,另一方面他又再也不能摆脱这一假定。不过这一考察的片面性就会从下一篇得到补充,由另一真理得到补充。这一真理,可不如我们这里所从出发的那一个,是那么直接明确的,而是只有通过更深入的探讨,更艰难的抽象和“别异综同”的功夫才能达到的。它必然是很严肃的,对于每一个人纵不是可怕的,也必然是要加以郑重考虑的。这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24、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叔本华的归宿是错误的。的确,人类的全部生活是在向往某种东西和获得某种东西之间继续下去的。愿望当然与痛苦、凄凉、空虚、烦闷紧密相关。但由此而推导出寂灭论,就成了不足取的反人生论。彻底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肯定是不应赞同的,哪怕它披着审美的外衣。

2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 

26、这当属叔本华的杰作。他认为经验世界的基本特质在于盲目意志。如果个人能够深入进行自我审视,不仅能发现自身的真正内在本质,而且能发现一切事物的精髓。

27、所谓“意志的自我肯定”,意思是说,在意志的客观表现中,在意志客观化于现实世界和生命的过程中,意志所具有的本质使它明显地成为表象,这种认识根本没有阻碍生命的意志力;但是具有这种认识的意志却自觉而深思熟虑地欲求生命。如果获得这种知识时意志力终结了,生命意志的否定倾向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具体现象不再是意志活动的动机,但因认识理念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即意志的反映却成为意志之火的熄灭者。经过这样自由化活动以后,意志自行抑制了客观化。

28、这些不常见的概念,如果用一般方式来表示就很难了解;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即将提出的对现象的解释尤其是关于行动方面的解释来理解这些概念,这些对现象的解释一方面表现意志各个阶段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表现各个阶段的否定。因为两者都是从知识来的,不过不是从以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来的而是从活的知识来的,这种活的知识只是以行动和行为表示的,也是不受独断见解影响的。

29、叔本华貌似悲观主义的理论,其实在向世人揭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幸福不仅是做加法,也需要做减法。

30、当然这是一个不值一文的总结,因为这本著作的论述要精深的多,对认知论、生与死、时间与现在美学(前面有文介绍)、正义、道德、同情、自杀等题材也有深刻的论述。从书中的旁征博引来看,叔本华的阅读量也实在惊人。

31、《读懂叔本华的第一本书:》的中心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基础,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实体,人的认识和理性就是意志客观化发展到一定级别后的产物。生存意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读懂叔本华的第一本书:》不仅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32、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并非简单的一个“禁”字,它教给人的是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美色、权力的诱惑,快乐很容易获得,而幸福却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之后获得的一种升华,这与佛教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3、而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却只是意志的反映。

34、叔本华认为,天才是有天生的禀赋的,这使得天才能够越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并且叔本华还认为艺术家也有天才的“世界眼”,能够脱离一切关系认识到事物的理念。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叔本华是把天才和艺术家这两个身份等同了起来,可以说,艺术家(也就是天才)天赋异禀,能够直接认识到作为世界本质的自在之物,也就是理念;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品,艺术家通过艺术品传递自己对理念的认识和感受,也就是天才通过艺术品将他所把握到的理念传达与人。

35、叔本华的著述活动是在19世纪上半期,但他的影响却发生在归属于现代思潮的、兴起于19世纪末的新浪漫派。

36、这个表象世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或者“自在之物”,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叔本华则认为,“物自体”是可以把握的,它就是所说的“意志”。

37、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后两章就专门阐述了解脱的方法。

38、认识虽可以为意志服务,但在从低等动物经高等动物,发展到人以后,有时可以成为例外。认识可以从为意志服务中摆脱出来,这时就从认识个别事物过渡到认识理念了。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3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于1818年出版,结果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兴趣。于是,叔本华就去柏林演讲,希望能争取公众的支持,还刻意把演讲时间安排得和黑格尔的演讲时间相冲突,结果却输得很惨。他认为黑格尔只不过是个“碌碌无为、愚蠢、可恶、令人反感而且无知的江湖骗子”。结果,他的演讲厅里空无一人,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尝试过。不过,他坚信自己的作品具有内在价值——认为它能够切实地解决所有哲学问题。这部著作的第二版内容得到了扩充。一直到叔本华晚年的时候,这本书和其他作品才得以为他赢得名望,让他如愿以偿。

40、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在常人看来相悖更让他人鄙薄。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根据叔本华

41、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惊人的悲观主义著称。他的著作当然不适合在海边阅读。他的悲观主义究竟是哲学发现的结果,还是他的哲学思想受到悲观主义的影响,不得而知,或许二者都源自他郁郁寡欢的性情。他的母亲约翰娜称,儿子年幼时期就“经常思考人世间的不幸”。不过,他的冥思苦想造就了19世纪的一部哲学经典:《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稍后会介绍这本书。

42、假如世上有所谓先天真理的话,这就是先天真理:它表现的是一切可能的和可以想象的经验的最普遍形式,这种普遍形式比时间、空间或因果关系更普遍,时间、空间或因果关系都以它为先决条件。我们知道,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只是充足理由原则的各种不同样态,每种样态只能适用于某类特殊表象;而客体和主体的对立,则是所有这些表象的共同形式,也是产生或设想任何抽象、直觉、经验、观念的唯一纯粹形式。

43、生命固定于意志之中,而“现在”则固定于生命之中。当然,如果我们想想过去数千年,想想这数千年中千百万的人,我们会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变成了什么?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只要回想自己过去的生活,并想象、回忆过去的情景,然后再问问,过去的整个生活情景是什么?它变成了什么?过去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怎样的,对千百万人的生活也是怎样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假设,因“过去”被死亡所决定,所以我们才能够获得新的存在呢?我们自己的过去,过去中最近的一段时间甚至昨天,在现在看起来只是空虚的幻梦,千百万人的过去也都是如此。

44、书籍介绍:“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45、同时,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欲望,不受理性控制。比如一个人说“我想要喝水”,这就是一种欲求,意志在动物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性欲。

46、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篇2《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

47、通常认为,意志是高等生物才有的东西,但是叔本华认为,不管是生命现象,还是物理现象,都受到意志支配。比如动物的进食、消化、分泌、排泄;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物理上的磁铁的两极相吸,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下落等等,都是靠背后的意志在驱动。在不同的物上,意志表现出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意志的级别由低到高。

48、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以黑格尔为代表,都是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去探寻世界的规律,而叔本华则在思考,所有的理性也许都只是一个表象,在表象世界的后面,有一个非理性的意志世界在支配。这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异曲同工之妙。

49、“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如果有一真理可以先验地说将出来,那就是这一真理了;因为这真理就是一切可能的、可想得到的经验所同具的那一形式的陈述。它比一切,比时间、空间、因果性等更为普遍,因为所有这些都要以这一真理为前提。我们既已把这些形式都认作根据律的一些特殊构成形态,如果其中每一形式只是对一特殊类型的表象有效,那么,与此相反,客体和主体的分立则是所有那些类型的共同形式。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当然,这里所说的对于现在,也对于任何过去,任何将来,于最远的和近的都有效;因为这里所说的对于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有效。而又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所有这些过去、现在、未来、远和近才能区别出来。一切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50、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进入审美状态,其中之一就是进入艺术领域,比如文学、绘画、音乐等。

51、如果一个人彻底了解我们早就提出的真理,但未从本身经验或更深一层的领悟中认识痛苦乃生命的必需,如果他在生命中寻求满足自己所希望的一切东西,能平静而审慎地希望自己的生命像向来所了解的一样,永远存在而且不断更新,如果他对生命的爱非常强烈,强烈到足以让自己愿意接受为了追求快乐而带来的一切艰苦和不幸。

52、叔本华与德国古典哲学那几位大师是同时代人。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的注意力与古典大师们截然不同。他关心的不是思辨唯心主义那一套东西,而是生命、生存、人生。像克尔凯戈尔所想的那样,就生命来说重要的不在于遭遇过多少奇特的经历,遭遇过多少悲苦的磨难,而在于要发掘生命的内在深度。有了这一深度,最平凡的事也能变得富有意义。叔本华正是从生命的内在意义出发去思考哲学问题的。但他与克尔凯戈尔不一样的是,后者走向了诗意的神学,他却走向了诗意的悲观主义。

53、认识自始以来,并且在其本质上就彻底是可以为意志服务的。认识照例总是服服帖帖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也是为这种服务而产生的;认识是为意志长出来的,有如头都是为躯干而长出来的一样。

54、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这就意味着意志将永远得不到满足,对人来说,当他受到意志的盲目支配时,就只能在“欲求-满足-欲求”这样的循环中不断轮回。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痛苦;欲求得到满足,就会陷入无聊。就像他的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人生就像是一个钟摆,在痛苦与无聊间从一头到另一头。”

55、“模仿别人的属性和特点比穿别人的衣服还要可耻的多,因为这就是自己宣告自己毫无价值。”(的确,我有什么独到的想法和观点?我这颗大头中,有多少东西究竟是自己的?我创造了什么?) 

56、显然他们的目的是用最动人的方式来让人忘却个人死亡的悲伤而显现出自然的不朽生命,因此虽没有抽象的知识却告诉我们整个自然都是生命意志的现象和完成。这个现象的形式是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这些个体化作用而带来一种结果:个体必将生生灭灭。个体只是生命意志的特殊表现,但个体生灭对生命意志的影响并不比个体死亡对整个自然的损害更大。因为“自然”关心的不是个体而是族类,自然尽量保存族类,自然给族类提供丰富的种子和生殖冲动的巨大力量。相反,对“自然”来说,个体既无价值也不可能有价值,因为自然王国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也包括这些无限杂多的可能个体。所以自然让个体毁坏,不但有千千万万的方式使个体因偶然事故而遭受毁灭,而且注定如此,自然在完成保存种族的目标时,就使个体陷入趋向毁灭的命运。

57、既然自然科学只是对于因果律进行研究,而未探讨因果律背后的驱动,那么自然科学研究的就只是表象,而没有触及本质,本质是什么?本质是自然力,自然力被作者称为意志。通常认为,意志是高等生物才有的东西,但是叔本华认为,不管是生命现象,还是物理现象,都受到意志支配。比如动物的进食、消化、分泌、排泄;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物理上的磁铁的两极相吸,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下落等等,都是靠背后的意志在驱动。在不同的物上,意志表现出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意志的级别由低到高。

58、不言而喻,尽管叔本华有过几次浪漫机遇,但是终生未婚。他属于典型的单身汉哲学家,独自在柏林生活、学习,后来又去了法兰克福,宠物狮子狗是他唯一的陪伴。1860年,他坐在餐桌前吃早餐时与世长辞。

59、导演: 罗伯托·贝尼尼编剧: 温琴佐·切拉米 / 罗伯托·贝尼尼主演: 罗伯托·贝尼尼 /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上映日期: 2020-01-03(中国大陆) / 1997-12-20(意大利)

60、第认识为意志服务,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

61、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分四个部分论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和表象。

62、虽然亚瑟·叔本华(1788—1860)不属于经院哲学家,但是他无疑是19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受东方文化影响的思想与悲观主义哲学著称。

63、意志的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如果相反,如果人的欲求得到了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64、 叔本华曾不止一次地承认过自己的哲学体系是来自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章开篇第一句话,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相对于“表象者”作为一个表象才存在的,而这个“表象者”就是人自己。世界上的一切只有被“表象者”认识之后才能成为存在。尽管作为一个认识主体的我只能够认识这世间万物中的一部分,世界的其他部分也会有其他人能够认识到。而我认识到的这一部分就是我的世界,这一部分也是相对于我而存在的;而我没有认识到的那部分的世界相对于我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这个世界的存在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认识者。”就是说,世界即是表象。

65、因此又产生了下述情形,我们自认为的不朽不灭的意识作为明白清晰的知识,的确让我们想到死亡时却不会毒害理性的生命,因为只要它面对生命并注意到生命,这个意识便是一种对生命的爱,这种爱维持万物生存并使万物生生不息、长存不朽,然而却不会使人避免死亡恐惧的侵袭,而当某种特殊情形刺激人联想到遭遇死亡的威胁时逃避死亡的种种方法,他就是在考虑死亡。正如只要他认识那种生命时就不得不承认生命中的不朽一样,当他面对死亡时也不得不承认死亡的事实,即不得不承认时间中的特殊现象在时间中的终结。

66、叔本华讲:“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他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实际上是说,他的哲学所涉及的是生命的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实在界。叔本华所谓的世界不是指传统认识论所要把握的那个经验实在的世界,而是人生世界,这一本体论上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论断经常是:人生如梦,万事皆空,这个世界只受着意志的偶然性的支配,而意志又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因此,这个世界没有价值可言。

67、叔本华首先提出了“世界就是我的表象”的观点。表象是一种客观现象,但是它的背后有一种因果律在支配。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这种因果律的,比如,力学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化学是研究物质结合规律,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生长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是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观察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世界,而隐藏在背后的本质,自然科学无能为力。

68、我们总是都迈着焦急的步伐,来去匆匆的走在路上,只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别人眼中的所谓成功,无暇慢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无暇对别人报以一个善意的微笑,每天都活在焦虑中不可自拔。

69、叔本华的非意志论是值得注意的。他与后来尼采扩张意志力刚好相反。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实际上是非意志主义。许多人喜欢把庄子与尼采放在一起,实际上他们两人在思路上是截然相反的。庄子的无我、坐忘更与叔本华相同。

70、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追逐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从生到死,每个个体的人都在忙碌的为此奔波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篇3叔本华似乎是一位很受欢迎的哲学家,这与他活着可不同,更不比他的早年。他看不起黑格尔,可是最后,自己的名字还要写在黑格尔式的哲学史上才能被真正看到。

71、“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虽然只有人类才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然而,却适用于一切有生命和有认识能力的人。如果人类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他就获得了哲学的智慧。因此,人类就会明白,当自己认知太阳和大地时,认知的并非太阳和大地本身,而大地的手;他周围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是和意识有关的东西,和人类有关的东西。

72、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它比科学高尚得多,科学只考察个别的事物,只考察现象,它好比是无来由、无目的的大风暴,而艺术则是穿透这风暴的宁静的阳光。科学好比瀑布中永不停息的水点,而艺术则是照耀着它的安谧的长虹。而悲剧艺术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是文艺的最高峰。

73、具有常乐的特殊个性的人士,他所拥有的高度的理智,别人所追求的那些快乐,对他来说不但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负担和困扰。

74、本书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世界的本质是一个大意志(这个很有唯心主义的味道),世间万物都同属一个意志,虽然人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但都是人类种族这个较高意志的一部分(我很小的时候曾经悟出一个道理,他人就是我,不过现在大了,反倒想不明白了),这个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认知而实际永远不可知的世界只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受时间空间因果律的限制;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追求、满足、再奔赴下一个欲望的满足,如此永无止境;因为这种永不满足的特点,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烦恼和某个欲望满足后的空虚无聊;解脱之道是认识到世界及意志的本质,认清自我,放弃小我,加入大我。

75、我希望前面三卷已使读者明确了解表象世界完全是意志的反映、再现,在表象世界中,意志的自觉一步步趋向明显和完整,最高阶段是人类,不过,人类的本性只有通过一套相互关联的行动才能获得彻底的表现。理性可以使这些行动达到自觉的境地,让人类不断以抽象的方式综观全体。

76、因为这样的论调,所以叔本华总是被扣上“悲观主义”的帽子。但是,叔本华并非只提出了问题,而不去寻求解脱之道。

77、我们来到世间是担负着罪孽的重担的,只因为要赎罪,我们的人生才那样的不幸,结果才是死亡。

78、叔本华的思路很有意思。康德的唯心主义穷尽心力,也不能通达物自体;因为他们都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从笛卡尔,到洛克、贝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一直都坚持的传统,现在我们也把它看作真理。叔本华也承认,所以第一卷他只是重述前辈们的观点。

79、 叔本华所谓的天才跟大多数前人一样,指的是艺术天才,但是不同的是前人的艺术天才是由于天才在艺术领域创作出的不朽作品,而叔本华则将艺术看做是天才的任务。他认为,自然科学一方面作为事因学探秘意志客体化后的表象的各种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则作为形态学借助于概念来考察那些现象上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数学考察的对象则是时间和空间。总的说来,世界的现象界是一切科学或冠以科学之名的所有学术活动所考察的对象。那么,什么活动才能够考察理念,能够考察意志最直接最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呢?叔本华认为是艺术,只有艺术是对应于理念而存在的。艺术能够考察世界的本质,艺术品能够复制纯粹观审掌握到的永恒的理念,艺术所有的形式种类都是复制永恒理念的材料。而世界上只有天才能有这种掌握理念的纯粹认识能力,考察理念也就成为了天才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也就是说,天才的任务就是通过纯粹直观的观审来认识并掌握理念,那么天才这—任务完成时的作品就是艺术。天才借助艺术这个载体表达对理念的认识,艺术的任务就是传达天才对理念的认识。所以可以看出,叔本华的艺术观里,艺术既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它的任务既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也不需要揭露社会矛盾或展望美好未来;而只是传达天才对理念的认识,艺术的唯一来源是理念,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作为艺术家的天才的主观认识。

80、叔本华对艺术有极其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在所有的艺术中,叔本华最欣赏的就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对意志本身的一种临摹,音符的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就如同生命在意志支配下的运动,音乐不需要抽象的认识就可以把握,可以让人忘却那个表象世界的痛苦。

81、作者介绍: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起初学习医学,后转向哲学。28岁时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未受到关注,直至1859年第三版时才产生巨大影响。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哲学家,创立了唯意志论哲学。

82、……存在……就是当下匆匆成为往昔的持续过程……人们的生活无疑充满了成败,人的肉体生命也在不断地面临考验,一直到死。最后,同样,人的内心活动也是不断克服倦怠的过程。人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与不断逼近的死亡做斗争。

83、叔本华悲观吗?笔者认为,他只是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本质,让人摆脱肤浅的乐观主义。

84、这原本是叔本华的博士毕业论文,其中批判了例行思考可以诠释或检验宇宙的假说。

85、在这一部分,叔本华对道德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同情心是道德中可贵的品质,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个人私欲,但是人们所能做的非常有限。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通过修行与禁欲,否定生命意志,这样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

86、生死只属于意志的现象,因此也只属于生命;意志现象必定表现在生生灭灭的个体上,并成为时间形式中出现的无常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东西本身根本不知道时间的存在,但必须以我们所说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使它的特性客观化。生死都属于生命,是两个彼此相互平衡的现象,或者说,生死是生命现象的两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叔本华和黑格尔(精选3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