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创始人(精选59句)
法家思想的创始人
1、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2、所以,贤明的君主使用臣子,使臣下尽忠而不越过自己的职权,使臣下尽职而不越过职责范围。君主有了过失自己加以修正,在下面的臣子就不敢骄傲自大。各级官吏都忠于职守,为治理国家尽心竭力,对公务都不敢过于偷懒。各级官吏都能修身敬业,谦和恭顺地事奉君主,如果都能这样,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程度。
3、孟荀对人性的看法看似对立,实则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人性是道德的基础,并且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区别只在孟子不谈人的自然性而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是恶,同时他们都认为人有两种可能性,就是向善的可能性和作恶的可能性。
4、法家的势,重点指君王手中的权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因势而起。”如无势,龙蛇如蚯蚓,麒麟如草鹿,熊罴如猪狗,虎豹如家猫。
5、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6、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7、(译文)天道因循自然就广大,人为地改变它就缩小。所谓因循,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民情。人们没有不愿尽心尽力为自己做事的,要强求他们改变为自己做事而变成为我做事,那就不可能找到合用的人材。因此,古代帝王对不肯接受俸禄的人,不任用他们做臣子。对于接受俸禄不优厚的人。不要求他们担当艰巨的工作。人们如果不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那么君主就不选拔任用他们。所以,君主要善于利用人们都尽力为自己做事的特点,不要强求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为我所用的人,这就叫做因循自然,顺应民情。
8、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9、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战国时期人。主要作品《墨子》等。
10、听到李悝这个名字你们可能很陌生,但是有一个人你们肯定听说过,那就是商鞅变法的商鞅,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受到李悝的影响,李悝是秦晋时期法家的创始人,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的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战国的许多以及后来变法的祖师爷。
11、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12、可是,作为同窗,李斯是深知韩非的才能在他之上的,他就使了一个计策陷害他,最后把他毒死在秦国的狱中。毒药还是李斯这位他的同学送过去的。这件事情反映了不光是李斯的个人品质,更体现了法家在做事情的时候的不择手段,这种阴、狠、毒、辣,也就是他的术。
13、李悝主持的魏国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外,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经济和农业中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政治上,他主张废除贵族的世袭制,唯才是举,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使得魏国一度人才济济。经济和农业上他主张统一分配耕地给农民,并“取有余以补不足”,在丰年平价收购粮食,灾年再平价卖出,统一调配农民生产的粮食,鼓励和重视发展农业。在春秋战国那个特定的年代,农业强则人丁旺,人丁旺则国力强,魏国鼎盛时期足足有几十万大军,他们在中原横冲直撞,四面出击,成就了魏国百年霸业。
14、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15、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16、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17、(译文)民众混杂居处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每个人的专长各不相同,这是民众的实际情况。人君高高在上,对下面各有专长的人材都能兼容并蓄。虽然民众的专长各不相同,但都能为君主所利用。所以,通达的君主把民众的各种专长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资助,尽力包容他们,精心培养他们,对他们不随便加以取舍。因此,君主不在一个方面寻求人材,所以君主的要求没有得不到满足的。君主对臣下不故意挑剔,所以各种人材就充足。君主不挑剔臣下,臣下就比较容易做事。臣下容易做事,国家的各种人材就没有不被包容的。君主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材,处在下面的人就自然增多。处在下面的人越多,君主的威望就越高。
18、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19、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另一人为庄。着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20、商业的术,就是KPI。现代企业动辄KPI,条条框框,全是标准。且不说能不能见实效,总之不能没有。比如招商工作的绩效考核,业绩是第客户储备也必须有,客户档案信息更要面面俱到,必须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品牌信息、经营状况、培训状况、经营理念、合作意愿、长期规划等等,只有这样充分了解商户,招商工作才会提高实效。——全免租,商户一定不来。
21、秦始皇嬴政深谙法家之道,利用法家思想驭官、驭民,使秦国变得异常强大,灭六国而一统中国。但纯粹的法家思想,违背了人性,所以不能持久,秦朝得国仅14年,旋即土崩瓦解。
22、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时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23、管仲,生于公元前730年,卒于公元前645年,一共活了85岁,是他们那个年代人寿命的两倍。他小生意人出身,年轻时跟一个叫鲍叔牙的伙计做生意,每次不投钱,还要多分利润,鲍叔牙理解他,说他家有老母要照顾,多分点无妨。于是,合伙生意以破产告终。
24、普通商业,刑赏办法更多,比如中国男装著名品牌驰宝马,做得好,厂家就有返点奖励、配货奖励;做得差,厂家就会取消独家代理。
25、服务上要有难必帮,不管是商户还是消费者,都是上帝,凡有困难必倾力去帮。
26、韩非强调法术势的重要性——法著之于竹帛,公之于世界,让臣、百姓、天下人都能看到的,是一个公开的东西。势是维护君主大权的威势。而术,用白话说就叫做阴谋诡计,就叫做政治手腕。于是他把这法家各派早期、中期的思想汇流了,著写了很多的文章。
27、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28、墨家、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9、姬侨(?—公元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春秋后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
30、政治观∶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31、我们想想,一个虫蛹经过了蜕变之后,化茧为蝶了,就好像早期法家和后来的中晚期法家,形态完全不同了。但是他们是不是一个东西呢?是不是同一个生命呢?是,他们都是法家。也就是说在早期法家当中,由于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极端情况没有出现,他在采取应对的措施和面对历史资源的时候,他有一套他的折衷的做法,同时还讲礼、讲义、讲仁,同时又尊王攘夷,在这个社会组织和动员发展生产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被后期的法家给继承了。
32、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33、可是另一方面当子路,子贡问孔子,说这个管仲这个人不仁吧?不,如其仁。这是孔子从一个大的历史效果的角度来重新评价早期的管仲,法家的管仲。没有管仲的话,我们今天早就被西南、东南、东北的少数民族,部族给我们欺压,我们披发左衽了,我们的中原礼乐文化就保护不住了。同时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不是靠着军事力量,而是靠着周天子的尊王攘夷的策略,恢复了当时东周的秩序,这就叫仁。他既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同时仍然在维持礼制,他没有是把这个刑、法强调到一个突出的位置。
34、运营上要体验为王,用各种精神的愉悦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35、法家、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韩人,也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36、对此,司马迁有一个不同的评价:他读了《商君书》之后就认为,他这个开塞耕战,这是商君的特点,是其人天资刻薄也。也就是说事实上,在这个执法过程中,只要你触犯了法,我是一点不讲情面的。司马迁的这个评价就能看出,商君登台以后,秦国发生了历史的变化。秦国的变化,导致了中原六国也发生了变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纷争的战国时代。
37、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被尊称为“亚圣”。
38、西汉建立政权之后,看到了秦的流弊,所以到了董仲舒那个时代,汉武帝的时代,就开始折衷实行“儒表法里”。一方面推行秦制,一方面还用经学化的儒学来做它的补充,完成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两千多年来的历史。
39、慎到是中国历史上法家学派的真正创始人,至于商鞅、韩非、李斯等人,严格讲都是法治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人,他们的学说文章,不能算是系统的学术思想。慎到对法治思想有系统论述,据大学者胡适解读,其法治思想已经触及到现代君主立宪的层面,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也是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思想资源。
40、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41、管仲、子产、商鞅等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韩非子》等。
42、文子可能就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的文种,他和范蠡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43、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44、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入“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
45、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智慧最高的一派,老子思想的主要价值在于方法论的探讨,也就是对于认识世界、解决难题的方法、途径。
46、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47、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48、他还有很多的具体的这个计谋献策,怎么去控制老百姓,怎么去控制臣下,怎么达到一个君主虚位、清静无为。他把黄老之学发挥到了一个极致。通过了像这个韩非这么一套极端的极右翼的这个法家的这个制度的实行之后,秦国的君主政权、君主专制的这套统治术,为建立了之后2000年的大一统开了先河。秦国虽然二世而亡,但是它形成了帝王的一个势,这个势造成了以后,它的历史的冲击力,后人很难改变。所以后代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景象,再也不复存在了,同时儒家抵抗专制的这种力量也受到了削弱。
49、李悝是法家的创始人,他是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桓谭以为李悝为文侯师,班固、高诱以为是文侯之相。
50、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5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52、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
53、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54、(译文)确立天子的地位,不能使诸侯产生怀疑;确立诸侯的地位,不能使大夫产生怀疑;确立正妻的地位,不能使嬖妾产生怀疑;确立嫡子的地位,不能使庶子产生怀疑。互相怀疑就不会安宁,有了对立的双方就容易产生争斗,互相争斗的结果就是互相残害,危害就产生在这种双方的争斗中,而不会产生在只有单独的一方。所以,大臣中有两个官位相同的,国家必定发生混乱。两个大臣官位相同而国家却没有发生混乱的,是因为仗着君主还在位的缘故。正因为依赖君主在位才使国家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如果君主失位,国家就必然出现混乱。家中如果确立两个地位相同的嫡子,家庭就必然出现混乱。如果家中确立了两个地位相同的嫡子而没有出现混乱,是因为仗着父亲还健在的缘故。正因为依赖父亲的健在才使家庭没有发生混乱,如果父亲去世,家庭就必然出现混乱。因此,臣子如果怀疑君主的,国家没有不发生危险的;庶子如果怀疑嫡子的,家庭没有不发生危机的。
55、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56、君主的聪明才智,不见得比群臣高明多少,凭君主不怎么高明的才智,要治理好国家,用善来完全覆盖下面就不够了。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仅凭君主一人的力量让群下百姓富足,也是相当劳苦的。劳苦过度就会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就会衰老,身体衰老就无法履行职责,这样就会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臣下就会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颠倒,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国家出现倒行逆施,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君主如果放手把具体实事都交给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亲自动手,那么臣下就会尽职尽责,这就理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国家得到大治或大乱的分界就在这里,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57、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58、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