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意思(精选46句)

2023-07-30 10:28:12

雅俗共赏的意思

1、(解释):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2、戏曲的程式性是她的特色,将生活中的动作艺术化的精炼提取呈现在舞台上。程式动作创造的过程是漫长而费劲的,可是观众观赏的时候却很容易理解,不说什么剧目,一看动作就能知道主人公在做什么动作,通俗易懂,且信达雅。

3、古代的音乐就有雅、郑之分。论文章风貌时,也以雅为首。刘勰的《文心雕龙》列举八体,首曰:“典雅”。文人画兴起后,雅正、雅淡渐渐成了士大夫的政治态度、处世哲学和人生修养。有些雅士文人因其生活爱好、认为民间画工,皆为俗流,认为“清雅”才符合儒家的冲淡平和,把绘画当成一种闲情逸致,追求一种淡泊、简古、超脱世俗的东西,始见“清高”、“绝俗”,这当然是由于当时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儒家思想等所产生的局限。

4、唐代李隆基编演宫廷乐舞,设皇家音乐学院“梨园”,由此成为戏曲界祖师爷。这个时候戏曲还没有真正形成,但宫廷乐舞确实是上层人士的专享。(雅俗共赏的意思)。

5、这幅画也寓意颇深,告诉人们生活也要像画里的一牛一样,牛气冲天,日子红红火火。(雅俗共赏的意思)。

6、(出处):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7、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大概意思是:很多时候,你说某某的朋友圈挺low的啊,不是晒腿毛,就是晒窗帘,太LowB了!对不起,你还真不能学。同样是秀逼格,人家是自嘲你是自夸,你别真的连这个都分不出。

8、  有意思的是许多中国人从来不真正地奉行儒教,总是阴一套阳一套地和圣贤们开玩笑,"秘戏图"的流行便为一例,历代言情小说的传世而不遗又是一例,至于诗词歌赋,更有所谓宫体、艳体或婉约。这说明作为封建社会主导思想的儒教也并不能禁杀人之本性,孔子也不得不承认:"食色性也。"天主也不能掩盖卜伽丘那"绿鹅"的光艳。审美源于本性,所谓"雅"与"俗"的判定与划分,乃因为思想意识的不同。

9、郑玄《周礼注》:“雅,正也。”那么何又谓雅俗。当年在法国沙龙,徐悲鸿获了奖,老师达昂对他说:我教学生不是为了获奖,我要学生做大事。要有自己的东西,如果只是单纯的一味迎合,那就是俗气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人多题几个字,觉得很了不起,自以为很有文化。不是随便题几个字就有古意。

10、小说在都市男女情感流变和婚恋走向以及家庭迁变的探讨上,做了至少力图做了一个格局宏阔、精深细微的范本出来。作家构思巧妙,用语绵密,常于平凡处显功力,常于语句浅显处显情感深致。作家执着展现主人公择偶过程中的心灵悸动和心灵密码,执着在都市男女的情感版图上呈现作家对生活洞察的深刻和对语言运用的巧妙自如。有时作家用语撕裂内心的伤痛令读者叫绝,有时作家令主人公退守于内心的安宁又让读者欢悦!小说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现实际遇纤毫毕现,生活暗语和生命潜流激荡着小说浪花迭出,主人公的命运浮沉裹挟在现实的巨大洪流中,既让人倍感沉痛,又使作品摇曳生姿。而作家幽默和艺术化的处理,又消解了主人公在情感裂变上的失落感,和在情感两难选择上的怅痛感。小说在处理实在的生活场景和碎片化甚至虚化的情绪时,可谓接续自然,辗转腾挪,尺幅兴波。泰山学院副教授张鹏说:“在《二手男人》一书中,王树军已经展现了不凡的写作实力,在传统写实主义之外,王树军又深谙虚实之道,在虚与实之间拓展了都市爱情小说的叙事空间。他的作品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绵密冷静的处理,造成了一种逼真的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效果,演绎出都市空间的情感逻辑和欲望辩证法。”评价可谓深中肯綮,妥帖恰切。

11、咱们来回忆一下,敦煌艺术、唐朝的艺术、永乐宫壁画,它们都是色彩非常浓烈的,在生活中人们也能接受,比如故宫,那些雕梁画栋,红砖碧瓦,从来就没有人认为那是不好的、俗气的东西。是不是戴上了皇家的色彩就使人觉得高雅了呢,不是的。罗曼*罗兰说过:艺术的第三忌,是粗制滥造。对艺术的品鉴,就如同大浪淘沙,会慢慢沉淀,形成一个真正的标准。千篇一律、重复别人的作品、重复自己的作品,甚至醉心于权势名利,那当然就是俗气了。

12、有口皆碑 (yǒukǒujiēbēi)比喻人人称赞。碑:记载功绩的石碑。

13、(雅俗):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称“俗”。

14、(雅俗共赏):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15、聪明的厨师直奔厨房,挽起袖子,做出这道享誉中外,雅俗共赏的美食。

16、总而言之,均为“俗气”。按新的含义,犯了六气的。《学画浅说》里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市俗气下降,学者慎之。”

17、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十卷:“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18、最好的书法是有层次的,是分里层与外层的。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利巴看热闹。”说的就是层次,热闹就是表层,门道就是内层。不同层次的人看到的也不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如老百姓看王羲之的书法看到的是表层,结构匀称、线条流畅,像绿叶丛中一点红,是一亮点,吸引着眼球,凭的就是直觉感受。而学者和书家看着也好看,不过又多了一层是往里看,他不仅仅看到了外层,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内层,看到了它的内涵。

19、最好的奇石价值是正能量的,它身上自带的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与人们的价值观是互相影响的,石头的意识形态是人赋予的。这些意识会让藏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创造了一个个新的亮点。

20、  林云铭的《古文析义》中有一段关于荆柯刺秦的精采论述:"荆轲刺秦王,论者皆谓太子丹爱客之殷,能得人之死力,其事不成,则荆轲剑术之疏所致,似轲负丹矣。愚以丹实不能用轲,轲之疏亦无关于剑术也。……惟是轲当许诺之后,若丹肯求轲客,同轲入秦,则图穷之顷,突奔上殿,并力或劫或刺,自当别论。奈丹既遣虚名之秦武阳为副矣,孤掌难鸣,万不宜听丹所引曹沫故事,认真生劫,此则其谋之疏也。玩篇中所云,把袖而后,持匕首,是只欲擒捉,未忍径刺。既环柱而逐之时,秦王以手共搏,又不肯以试人濡缕之锋触伤其腕,使之立死。是只欲得其袖而把之,亦未忍径刺。迨断股不能前逐,方掷匕首。是倚柱娄语。断非故作欺人话头。"

21、  这如西方的情形,也大体相同。在西方传统绘画里,也有所谓高级的与低级的区别,你尽可以站在十九世纪之前的任何段落去相互比较和评判。但在现代主义的作品里,你很难去互比孰高孰低,当代主义作品也一样,只能是共赏。而且,也决不可以将现代主义与传统并置,评判优劣,那将是件荒唐可笑的事,更不能将当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并置得出匪夷所思式的结论,那就不是荒唐可笑了,而是精神有病。

22、  那么,这其中藏着一种什么精神?既然"雅俗共赏"出自中国人的词典,若敲开以"中国"为定语的这块骨头,那骨髓里肯定少不了类似"中庸之道"一样的基因。每个人的行为均以社会为背景,也许,雅在俗人那里就是一个招牌;而俗在雅人那里权且当个幌子用,谁也不想把自已孤迥为"人猿泰山"。当一群人围桌举杯时,基本上是扯淡;当围桌喝茶时,可能就是所谓"雅俗共赏"的氛围;而弄琴品茗时,大约就剩人家妙玉一人了,林妹妹都显得多余!若细读《红楼梦》,也能品出这个味道来,那个讨人嫌的妙玉是惟一一个没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社会的缩影)血统的人,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她被排在第恰是一个不前不后的位置。这个最雅之人一张口,大家就觉得别扭:"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这样的话对谁说,谁都觉得不抒服,雅至如此之人,谁敢跟她玩儿?不光不跟她玩儿,还得骂她是"假正经"或者"假学究"!曹雪芹也不想让她多露脸,不给她多说话的机会。总共十次出场,说了三百多个字儿,再若多言,怕是《红楼梦》都没人看了!所以,将俗拿来当幌子,或以雅为招牌来遮俗,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雅俗共赏"中流露出的中庸味道。

23、  不管怎么说,不识字也就不可能读书,也就无从接触所谓"阳春白雪"。按这样理解,俗人也很难趋近雅人。《红楼梦》第五十回中,李纨带着宝玉并一群小姐在芦雪庵作诗,偏巧贾母也凑了来,且兴致勃勃地说:"你们仍旧坐下说笑我听。"当她知道大家是在作诗时,便说:"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顽的。"说完便借故走开了。如果能将老太太留住,兴许得几个赏钱儿也说不定,可是,将雅与俗搁一块,一下就没戏了!倒是善解人意的宝钗将事情说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原来,李纨要大伙作的诗是五言排律,不仅限了韵,还要求即景联句,此为雅趣;而猜灯谜基本上是老百姓玩的把戏,只有没文化、没知识的贾母才觉得好玩。

24、期间,演员赵本山也助阵朗朗的演奏会,雅俗共赏。

25、投稿、荐稿邮箱:283069024@qq.com

26、马三立站在台上,絮絮叨叨十多分钟一个包袱都不抖,观众也不烦,都耐心等着,这都是老观众,多少年的情分。年轻相声演员学不来,你要是上去也絮絮叨叨学马老,不用十分钟早就被嘘了。马三立能做的你不能做!这就是门槛。

27、喻先生作品丰满而多样的形,鲜艳的色,寓对比于统雅俗共赏。

28、隽雅平原疏木,远岫寒沙,笔墨无多,其味无穷

29、时代发展,社会大气象影响了人的小宇宙。和谐,这两个字妇孺皆知了。就雅俗而言,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不再像从前那么轻易地逼人成疯了,看上去还会很和谐。

30、《二手男人》这部著作具备了畅销书的所有因素。作家本人是70后,但他关注的视角是80后,80后新锐、时尚、前卫、另类、新潮、开放在这里获得了完美的诠释和演绎;同时他用70后冷峻的目光和理性的笔调审视和刻画着它笔下的人物,让他的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活的面容和活生生的灵魂,而不至于面目模糊一团,性格趋同全般。这样的书写,就使得作家的作品既跟上了时代,有着跳跃、活泼、动感的内容和节奏,又有着沉稳睿智的思想和深刻动人的力量。所以,作品既有很强的可读性,让人可以一气呵成地看完,又有密集的哲理性语言随时闪现,让人喜不自胜,刻骨铭心。

31、无伤大雅:意思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出自《“果王”的美号》。

32、    也许以建盏的雅可以超越皇帝的审美;

33、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馀”。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馀”。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这些除元杂剧和后来的传奇也算是“词馀”以外,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简直没有地位;也就是说这些小说和杂剧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多半没有地位,有些有点地位,也不是正经地位。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34、(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35、雅俗共赏是朱自清的一种文章美学思想,较明显地体现于他的文辞观上。

36、书中系统地描绘了中国芍药的形态和特征,400多幅反映芍药不同类群、各具特色的精美图片,生动直观,雅俗共赏。

37、主张新诗要雅和主张新诗要雅俗共赏、都有其理论的合理性。

38、    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News/News.aspx?NewsId=26050

39、总结来说,王树军的《二手男人》,充满了生活的矛盾和戏剧性,从而让整个作品在矛盾错杂、高低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妙趣横生,韵味悠然。正如畅销书《李逵日记》作者仓土所言:“(《二手男人》这部小说)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波澜起伏,常于无声处传达出中年男人在爱情、婚姻、家庭三者之间的艰难抉择与犹豫徘徊,为中年情感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也如《鸭绿江》杂志编辑、作家叶雪松所说:“长篇小说《二手男人》是二手男女的情感指南、生活字典!”实力派作家王树军先生为70后作家群体增添了厚重的分量和动人的春色,并且此部小说为他成为70后最具价值畅销书作家提供了无限可能!

40、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41、一般来说,男女相处,最愿意被人看到风雅的一面,挖个鼻孔剔个牙都得躲起来进行,于人是礼貌,于己乃避俗。见面打招呼,我们习惯问候对方:你好。你吃过了吗?等等的日常废话。真正的关心应该问到心坎上去的,比如,你最近性生活好吗?

42、有一男苦恋某女多年,终于得到该女恩准,同意赴约了!这可是心中的女神哦!两人在公园的长条椅上对着月色谈人生,可想而知,那个夜晚的美好。。。上面说了,再高雅的艺术也有俗人冲出来大煞风景,该女突然放了一声响屁。天哪!该男怎么也不敢相信心中的女神,她也会放屁!她居然也放屁?!该男哭着喊着掩面而逃。从此那个小镇多了一个口中念念有词的疯子。

43、(举例造句):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

44、    雅要雅得那么俗,俗要俗得那么雅,建盏正是雅俗共赏的产物。

45、  科学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繁杂与细化,文化艺术的无限多样性,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必然要影响到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情诗大全现代甜蜜(精选11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