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风(精选34句)
韩愈的诗风
1、 ⑶华裾:官服。织翠:翠(绿)色官服,韩愈时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当着此色官服。青如葱:青色官服,皇甫湜时任陆浑尉,当着此色官服。
2、虽然最终还是分野,不过分分合合,韩愈是为先驱。
3、五位诗人的诗歌创作,或早或晚,多起步于八十年代北师大中文系读书期间。 五四文学的上游之水,鲁迅、钱玄同、钟敬文、穆木天、沈从文、郑敏、牛汉等大师名家滋养而生成的厚重的北师大校园文学传统,在思想启蒙八十年代,被北师大中文系重新激活后,继而培养出了莫言、余华、苏童等璀璨群星。而“北师大诗群”这一概念,正是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回到历史场域,重新发现北师大厚重而绵长的文学传统后提出的。
4、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地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地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5、生前寂寂,死时寞寞,韩愈与樊宗师为之经营后事,张籍提议私谥为贞曜先生。后经宋敏求搜集编缀,成《孟东野诗集》十卷,行于后世。
6、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且情思婉约;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7、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洒篁留密节,着柳送长条。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
8、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9、因为韩愈诗中一些有悖于诗家常规的艺术表现,在坚持传统审美理想的人看来,无疑是对诗歌本质特性的根本背离。严羽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正是基于审美直觉的诗歌本质观而对韩孟有所轩轾。在这种古典美学观念的主导下,直到清初,韩愈诗歌还只是在某些方面得到肯定,比如王渔洋曾肯定其古诗声调的典范性。而像叶燮这样对韩愈的诗歌创作给予全面肯定,应该说意味着韩愈所有悖于常规的“变”已得到了正面的承认。叶燮同时还针对历史上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的成见,强调韩愈才是宋诗的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在将开宋诗先声的历史角色换成韩愈的同时,等于也宣告了宋诗艺术特色的自足价值和合法地位。由此我们不仅看到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诗学语境中所发生的诗学观念的变化,更看到一种与近代文化转型相联系的美学理想的转变。
10、从古典诗歌接受史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韩愈的经典化几乎是与宋诗同步完成的。也正是到清代中叶,“诗盛于唐坏于宋”的传统偏见,(86)才被彻底抛弃,而宋诗的艺术特征也终于得到承认和肯定。这一点透过袁枚比较唐宋诗之异,也能间接地感受得到。
11、(27)本文所引韩愈诗,皆据《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不一一注明。
12、同样毕业于1989年,江汉平原走出来的宋晓贤,其实比其他四位诗人入校早一年,是他们的师兄。而他的诗歌创作,起步则略晚一些。1992年,他油印了个人诗集《练习曲》。同年,他南下岭南,从此定居羊城。
13、认真考量韩愈诗歌的变异,我们会发现,韩愈的努力不只朝向求新,他同时还在颠覆着人们习惯的审美感觉秩序。这只消同白居易略作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白居易也求新,但他只是给旧传统里增添一点东西,比如闲适之情、身边琐事、语言的平易流利之美,等等。但韩愈不同,他决不满足于只带给人们一些新鲜的美学要素,他试图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审美感觉,以惊世骇俗的变异彻底改变人们对诗歌的趣味。从美学的角度说,其核心在于改变感觉层面的和谐和平衡感。
14、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
15、首先,在题材层面,韩愈变李白的雄奇而至险怪,变杜甫的家常而为俚俗,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典雅的追求。早在清代,赵翼就曾指出,韩愈《答孟郊》“弱拒喜张臂,猛拏闲缩爪。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两联“竟写挥拳相打矣,未免太俗”罗联添先生曾从用字、用韵、题材、想象四个方面论述韩诗的奇险。在取材层面,指出:“韩愈好将自然界雄奇景物写进诗篇,如高山、大水、雷霆、电光、冰雪、飓风、蛮瘴、海气、蛟龙、蛟螭、两头蛇、百舌鸟、鵂鹠、猨猴、鬼魅、神仙、疟鬼等,都是发人所未发,道人所不道,使人读之有新鲜奇特之感。”(35)这固然是事实,但若就韩愈异于前人之处而言,则取材的俚俗一点更为突出。比如韩愈写到生理现象,有《落齿》、《嘲鼾睡二首》;(36)写到食物,有《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答柳柳州食蝦蟆》,无不诙谐、粗俗而至于鄙俚丑陋。刘熙载曾断言“昌黎往往以丑为美”,(37)其实也不真的就以丑为美,只不过是敢于以人所厌恶的事或形象入诗罢了。《送侯参谋赴河中幕》写与侯迟暮相见,曰“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默坐念语笑,痴如遇寒蝇”。《赠刘师服》写到自己落齿的情形,曰:“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在以前的诗歌中何曾出现过如此鄙俗的内容?不仅如此,《病中赠张十八》劈头就说:“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暴下就是急性腹泻。顾嗣立评道:“以此为发端,自是累句。”(38)除了韩愈,还有谁敢如此开篇呢!
16、 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17、本诗集是著名诗人桑克的诗歌自选集,收录了诗人近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精品。桑克的诗常常触碰到历史和现实的痒处,这使他的俏皮和清逸保持了可贵而又谦逊的高度。他的诗是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收获。
18、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地田园诗。
19、近代学者李审言曾引述吴翌凤编本朝诗选的一段序言,以为“其论甚允”:
20、本诗集是著名诗人伊沙的诗歌自选集,收录了诗人近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精品。伊沙开一代诗风,引诗坛新变。本诗集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诗歌艺术成就,以及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突出贡献。
21、(46)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0册第403页。
22、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最后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23、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24、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25、古诗鉴赏分局部题与整体题;局部题涉及炼字、炼句、语句理解等;整体题涉及全诗的手法、内容、主题、感情、情感变化等。
26、在这个意义上,韩愈评价的变化就成了与时代更替相关的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现象。直到明代中期,王世贞仍认为:“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宋人呼为大家,直是势利他语。”(92)而一向对前代批评家尠有许可,独称“世贞评诗,有极切当者,非同时诸家可比”(93)的叶燮,却推崇韩愈为古来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之一。这戏剧性的变化,足以说明叶燮对韩愈的认识和评价乃是一个新的诗学语境下的批评话语,它和陈衍的“三元”(开元、元和、元祐)、沈曾植的“三关”(元嘉、元和、元祐)一样,(94)都是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观的体现。在陈、沈二氏分别划出的诗史三大高峰中,元和、元祐正是“同光体”诗人真正得力之所在,在这两个时代矗立着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诗人韩愈和黄庭坚。从清中叶到民国时代,韩愈和黄庭坚一直都是诗人们用心师法的楷模。
27、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8、本诗集是著名诗人宋晓贤的诗歌自选集,收录了诗人近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精品。宋晓贤的诗有陶渊明、孟浩然的诗风余韵。他的创作在平易中蕴含悲悯与批判。本诗集让我们重新发现这位当代杰出诗人。
29、在中国,萱堂是母亲居住的地方,萱草历来都是母亲花,萱草花发,母亲才能心神快乐。对孟郊这样的游子而言,科考成功才是告慰母亲,让萱草花开的唯一方式。这种深刻的无奈与纠结,在孟郊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30、韩愈的诗歌正像其文章一样,不袭陈言,戛戛生造。叶燮对韩愈诗歌的高度肯定,首先就着眼于这一点:“韩诗无一字犹人,如太华削成,不可攀跻。若俗儒论之,摘其杜撰,十且五辄摇唇鼓舌矣。”(57)又说:“今人偶用一字,必曰本之昔人,昔人又推而上之,必有作始之人。彼作始之人,复何所本乎?不过揆之理事情,切而可,通而无碍,斯用之矣。昔人可创之于前,我独不可创于后乎?古之人有行之者,文则司马迁,诗则韩愈是也。”(58)袁枚《随园诗话》也说:“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元微之称少陵云:‘怜渠直道当时事,不着心源傍古人。’昌黎云:‘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今就二人所用之典,证二人生平所读之书,颇不为多,班班可考;亦从不自注此句出何书,用何典。昌黎尤好生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59)施补华《岘佣说诗》则注意到:“韩、孟联句,字字生造,为古来所未有。”(60)今人又注意到韩愈文章好用俗语的趣向这些意见听起来似乎都与“无一字无来历”的传统评价相矛盾,其实准确地说,韩愈生造的不是字,而是词,即古人所谓“语”。李翱《答朱载言书》述韩愈陈言务之旨,举例云:“假令述笑哂之状曰‘莞尔’,则《论语》言之矣;曰‘哑哑’,则《易》言之矣;曰‘粲然’,则谷梁子言之矣;曰‘攸尔’,则班固言之矣;曰‘冁然’,则左思言之矣。吾复言之,与前文何以异也?此造言之大归也。”(62)既然前人用过的词不能再用,那就只好生造新词。程学恂《韩诗臆说》评《射训狐》说:“‘矜凶挟狡’、‘聚鬼惩妖’,语皆独造,不相沿袭,而无害为无一字无来历者,其义则本之古也。”(63)正是这个意思。《秋怀诗》其五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露泫秋树高,虫吊寒夜永。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归愚识夷途。汲古得修绠。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顾嗣立评:“字字生造,新警之极。”(64)然而诗中并未用什么怪异字样,其生造全在于双音词的搭配都是无例可循的新奇用法。
31、时代已经揭过了最为华丽的篇章,人心也不是那种活腻歪了就搞点诗歌来玩出名堂的人心了!出路何在?孟郊的看法是:不能再弹盛唐的老调,盛唐之后的诗歌,要见盛唐之未见,道盛唐之未道!
32、(78)袁宏道《与丘长孺》,钱伯城《袁宏道集校笺》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上册第284页。
33、读懂古诗的方法:题目、作者、诗情、内蕴、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