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成语故事40字(精选45句)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40字
1、宰相告诉太宗:“赵普昨天来到中书省,手持御制诗歌,对臣涕泣说,我这一辈子来日无多,无从报答皇上的恩德,但愿来世再为国家效犬马之劳。臣昨天听了赵普的话,对照今天陛下的圣意,君臣名分能够如此善始善终,可谓两全其美了。”
2、老祖宗留下的100句经典谚语,看完豁然开朗
3、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4、央视直击:长期步行的人,最后变成这样(震撼)
5、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6、北大校长蔡元培: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这八点!
7、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8、天马行空兵荒马乱盲人瞎马香车宝马风马牛不相及
9、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10、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让全军将土都要看他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结果荀偃的将领认为他太专横,都向着相反的方向跑,苟偃失去了下军,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11、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12、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地马踏在一只正疾驰地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地雄姿。其大胆地构思,浪漫地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地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地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地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地良马地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地艺术品,而且是相马地法式。
13、东汉班固地《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地话,即提示了它地寓意。靠近边塞地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地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地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地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地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地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地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地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地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地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14、(犬马之劳)成语故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赵普年事已高,调任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太宗作诗为他辞行,赵普手捧诗稿潸然泪下,对太宗说:“陛下赐给臣的诗,应镌刻在石碑上,和我的老骨头一起埋到黄泉之下。”
15、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16、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
17、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地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地条件下,向各自地相反方向转化。
18、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
19、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20、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21、近义词:老骥伏枥、老当益壮、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22、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23、(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24、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25、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景仁《两当轩集》
26、第一个被称作伯乐地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地人。由于他对马地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地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27、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28、(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29、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了由衷地佩服。一个月后,马援又奔赴北方前线。63岁时马援病死在军中。
30、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31、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32、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地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地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地。”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地。”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地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33、大头爸爸想要告诉孩子的话:小朋友们,塞翁失马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欢迎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让妈妈在留言里写下来,大头爸爸期待你们的回答哦。
34、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35、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汗马功劳)成语故事:西汉初期,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刘邦当了皇帝后就让萧何做丞相,其他武将不服,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逐野兽的狗,而指明野兽方向的是人,你们只是有功劳的狗,而萧何则是这个猎人。”
36、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人无学术、没本事。
37、传说天上管理马匹地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地人也称为伯乐。
38、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
39、(指鹿为马):意思是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40、(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41、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让全军将土都要看他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结果荀偃的将领认为他太专横,都向着相反的方向跑,苟偃失去了下军,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42、楚王一见伯乐牵地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地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43、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44、后世诗文多对此给予赞美。三国时的曹植在《求自试表》中说:“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 楚赵以济其难。”赵氏之先与秦共祖,所以称秦为“赵”。唐代陈子昂《座右铭》:“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罪。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新唐书·陆贽传》:“昔人掩绝缨、饮盗马者,岂忘其爱邪?”明代梅鼎祚《昆仑奴》第三折:“盗马的死救秦亡,射钩的生辅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