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子洞摆神像歇后语(精选32句)
耗子洞摆神像歇后语
1、 珐琅是指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书珐琅工艺,他在清康熙年间开始传入中国。
2、调得做饭:夏天热,在另外房间做饭,以降低居室温度。
3、 由于棉花由乡间运来,弹棉花摊多在前门、珠市口及东直门一带。
4、(瞎猫碰着死耗子)——难得;得之不易;赶得巧;正好
5、老北京卖唱本的多是老人,一般在街头摆摊。唱本分小唱本和戏出唱本。小唱本仅有三四页,内容是由当时发生的实事改编而成的小调唱腔,有《探清水河》、《莲英托梦》等。戏出唱本封面常印有名伶照片,有《斩黄袍》、《天女散花》、《七擒孟获》等。
6、 瓦匠一般由小工做起,学习和灰、和泥、清砖挖槽、筛沙子、打麻刀、递砖送泥等粗活儿。等到技术熟练,再学习砌砖、抹缝,如此便能登堂入室,担任“挂袍”(在室内墙壁上抹灰)、“穿裙子”(在室内墙壁下部抹水泥)等技术活。在此过程中,瓦匠师傅都会给工钱,并随手艺提高而渐涨。
7、4猫逮老鼠鼠打洞——各有本领;各靠各的本事
8、点痦子、点瘊子的江湖游医多在庙会和市场上摆摊,绘制一张满脸痦子的人头像,并编造痦子长在五官什么地方主何吉凶等言辞诱人来光顾。
9、北京干果铺经营糖果、干果、果脯。旧历年底,照例清仓,将各种存货混在一起售卖的形式称作“杂拌儿”,或谓之“杂抓”,庙会也有此摊。粗杂拌儿有炒栗子、小花生、倭瓜子、糖豌豆、柿饼条、桃脯干、苹果干、海棠干等物。细杂拌儿以蜜饯为主,有桃脯、杏脯、苹果脯、糖藕、瓜条、金丝枣、核桃蘸、花生蘸、什锦南糖等。杂拌儿价贱,最受儿童喜爱,为过年的主要零食。商贩吆喝:“买的买,捎的捎,三个大钱闹一包……有青梅,有瓜条,还有深州大蜜桃,来到庙上你不买,到了家里你也摸不着。”
10、 瓦匠师傅家门口一般挂有“某寓承做修建工程、修缮房屋”等牌子,并每天到茶馆招揽活计。
11、《水浒传》第二十六回:“王婆和那妇人谢道:‘难得何九叔撺掇,回家一发相谢。”《忻州俗语志》穿夺。第8页。
12、出售“苏造肉”的小贩清晨在东华门外设摊,专为进入升平署的官员做早点。民国之后,什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景泉居出售“苏造肉”最有名气。
13、万岁爷掉在井里 不敢劳(捞)你的大驾
14、磨房:为保护石磨而修建的房子,不同于“磨坊”。
15、 过去东安市场的“爆肚王”、门框胡同的“爆肚杨”、天桥的“爆肚石”,以及东四牌楼靠近“恒和庆”大酒缸的“爆肚芮”,都是享有盛名的。
16、当铺经营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借贷业务,因门前大书“当”字而被称为当铺。老北京当铺虽分布九城,但以外城为多。封建社会的当铺都有官发的“当贴”(即执照),每年需向政府提交当税若干。
17、千年的野猪——老虎的食(比喻早晚是人家的货)
18、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比喻表面上亲热和善,实际上居心险恶)
19、卖京胡的多是外乡人,他们走街串巷,肩上背着竹木制作的京胡,边走边拉二黄原板过门,吸引路人注意。这种京胡虽然不如专业戏班的质地精良,但也能满足人们娱乐所用。卖京琴商贩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京剧风靡京城的情况。
20、 柿子晒干,压成圆饼形,并经上霜等,称为“柿饼”。柿饼按个头儿,有大的盖柿的柿饼,小的高桩柿的柿饼。入冬后,街头巷尾便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柿饼来——糖饽饽”。至于吃法,既能直接就吃,也可同杏干、藕片等做成“果子干”食用。
21、豆沙:读为:登沙,dengsha。即豆包。
22、响器泛指锣鼓家伙,也特指行商(即游商)用来发声以代替吆喝、招徕顾客的器具,也叫“市乐”。行业不同,响器及其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人们一听便知什么行当的商贩来了,既方便也极具广告效应,更是旧时大街小巷特有的悠扬乐章。
23、号脉,是中医诊病的方式之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简上就有各种脉法的记载。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24、单弦原是八角鼓演奏中的乐器,清光绪年间,司瑞轩(艺名“随缘乐”)用单弦自编自唱,并贴出“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流传开来。
25、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郭之子抱头鼠窜而去。”
26、击响器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商俗,老北京比较典型的有:游方郎中摇串铃,又叫虎撑子;算命盲人使“报君知”;剃头匠使的响器叫“唤头”;磨剪子、抢菜刀的使“铁镰”,又名“惊闺叶”,吵得很,名却很雅;0卖元宵的敲梆子,修脚的敲“乍板”;收旧物的打小鼓;卖布小贩使“手摇鼓”;卖小百货的摇的是“货郎鼓”,等等。各行游商用的响器共有四十余种。
27、 旧时没有压路机,修路时,路基也常由大力工夯实。
28、 老北京赶大车的,应算是小有资产的富有者。一套带牲口的大车,无论用骡子或者马拉车,置办齐整需花费三百元。因此赶大车的非一般小商贩和苦力可比,号称“车轱辘一转,大米白面”。
29、躺掀轱辘:半躺半坐,姿势不雅观,或对人有妨碍。
30、卖回民食品的摊位一般都有明显的清真标识,如清真,或者用星月来代表。并且买卖的食品都非常的卫生。摊主也有明显的回民的样子,一头利落的短发,青色的短袖褂子,白色的灯笼裤,肩上还搭着一条白毛巾。
31、 锔盆碗的挑子里一般有风箱和小炉子、板凳、锤子之类,以及必不可缺的一把钻子。担子一头挂着小铜锣和铅(铁)“疙瘩锤”,走起路来一晃就叮当作响,省得总吆喝。匠人操作时,用两膝夹住瓷器,一手上下推动弓钻,使皮带带动钻头快速旋转,在瓷器上打两个向内侧倾斜的小孔,然后再铆上锔钉(又称蜈蚣钯)敲紧,最后用桐油、石灰泥抹平裂缝。因锔盆碗的主要工具是金钢石钻头,故俗话有“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