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是什么意思(精选72句)
物候是什么意思
1、《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纪的首篇、《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依照节气而安排的物候历,其中,就以桃花作为春天的物候。《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4)(P17)显然,桃树开花、雨水增多、仓庚鸣叫都是仲春的物候。《礼记·月令》中也有类似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仓庚鸣。”《礼记正义》注曰:“皆记时候也……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5)(P297)显然,桃花开是这一时节最稳定的物候标志。
2、 (7)刘续增注.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物候是什么意思)。
3、 由上可知,桃花广布我国南北,是为人们普遍熟悉的春天物候物象。在物候意义上,与其他较常见的、物候期相近的花卉如梅花、杏花、李花相比,桃花的历史更为悠久,使用也更为频繁。这是因为先秦时期,对于梅,人们关注的是梅子的实用价值(16)(P14),杏花的物候记载较早出现在汉代《氾胜之书》,(1)(P118)李花为节令物候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其他文献使用较少。笔者通过有关古籍系统的检索发现,魏晋之前,人们对梅、杏、李等植物的关注都是基于其不同的实用价值,如食用等。“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梅花风”、“杏花风”、“李花风”等名目,也多见于宋代的文献或文学作品。(1)(P118-119)相比而言,桃花是被引用频率最高、出现地域范围最广的花卉,由此可见桃花的物候作用与价值。
4、物候历2022采用天地盖式结构,特种纸包装,给日历更加稳定的保护。
5、『物候历』区别于惯常所见的日历,以农历为轴,七十二候为主、二十四节气为节点、一候五天为一页,用插画的表现形式,再现经典,传承这一古老的中华文明。
6、 清明物候。桃花一般在阳历三月中下旬至四月初开花,花期一般为十天左右。到清明,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桃花花期已基本结束。因此,在清明节令诗词中,文人往往以桃花落表示时令景色,这在宋、元文学中多有表现。宋代郭应祥《卜算子》上阕:“春事到清明,过了三之二。秾李夭桃委路尘,大半成泥滓。”第一句就点明清明是暮春,第二句就具体以桃李的纷纷凋谢为清明的植物物候,表示了“清明至”与“桃李落”之间节气与物候的相应关系。喻良能《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写出清明时候,路边桃花落尽、桃叶显绿的物候信息。元代柳贯《寒食日出访客始见杏花归而有赋》:“京华尘土春如梦,寒食清明花事动……马上风来乱吹塕,秾桃靓李杳然空。”也以桃花飘落记录当时都城的清明物候。从以上几例还可以看出,在宋、元时期,清明物候大致相同,都是在桃花飘落时。
7、说到物候,便要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化。古时人们以农历计时,“候”是计时单位,平均每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六个节气为一季、四季为一年,于是便有了“岁(年)时(四季)节(二十四节气)候(七十二物候)”一说。
8、农村俗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啥意思?老话还在理吗?
9、——柳宗元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苏轼马啃一树,杖责补栽十棵。
10、慈禧太后的洗脚水材料,就是根据物候变化来选择。比如三伏天用杭菊花,煮沸后晾晒再洗,可清心明目。
11、 盛开的桃花烂漫而妩媚,占断春光,唐代李中《桃花》即言“艳舒百叶时皆重”,因此,自古就是春天的物候。桃花的物候意义不仅反映在有关的农书等文献中,历代描写或者吟咏桃花的文学作品也向我们传递着物候信息:有的直接将约定俗成的表述拈来描写春色,如“桃花水”、“桃花雨”等,有的以桃花描写春天的节令如清明等,有的则以桃花与其他植物如柳、杏、李等或者动物如黄莺、白鹭、杜鹃等组合,描写不同的春天时景。(物候是什么意思)。
12、按照节气变换,为家中的长辈、孩子,安排一日三餐和户外活动。尽可能让家人远离病痛。喜欢不要错过~
13、喝杯茶的时间,就能get一个养生窍门。减少全家人患病的几率。读完马上就能用得上。
14、桃与柳絮组合指暮春。柳絮是柳树成熟的种子,上有白色绒毛如絮,故称。柳絮飘落常被作为春归的物候,刘禹锡《柳花词三首》其一:“开从柳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因而,桃花与柳絮组合则是暮春时节的表征了,如宋代赵长卿《菩萨蛮》中有“赤栏干外桃花雨。飞花已觉春归去。柳色碧依依,浓阴春昼迟”的描述,所写桃花雨后,花儿纷纷凋谢,柳荫渐浓,白天渐渐变长,这就是春夏交替时的物候。朱淑真《鹧鸪天》“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与之异曲同工。另如元代卢挚(双调·沉醉东风)“春情”:“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清代秋瑾《春暮》:“燕子不来春已暮,桃花柳絮逐翻飞。”都是以柳絮翻飞、桃花飘零的物候描述暮春景象。
15、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桃花开放不仅用来表示春天的物候,而且还可以用于占卜,如《逸周书·时训解》:“惊蛰之日,桃始华……桃始不华,是谓阳否。”(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可见桃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6、凝聚了一位老中医30余年,养生诊病的实操经验。
17、不只养身,书中还特别讲到了如何“养心、调神、养气”。
18、不过五千年来,真正上乘的保养秘方,都只掌握在宫廷皇室、医学世家等少数人手中。
19、如此,在时光流逝的同时,你也不会失去它。逝去的日子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值得纪念的。既要努力活在当下、憧憬未来,也不忘来时的每一步路。
20、后来古人认识到一年不同时节的星象变化很有规律,确切地反映了各个时节日照的多寡、季节的变迁。进一步又认识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测定了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日,也就是年的长度,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回归年,用来作为计量年的单位。
21、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22、养生智慧、保养食谱、疾病防护知识,每一条都是金玉良言。
23、作者因约好的友人受雨阻隔不能践约,深感失落,借诗抒怀,以“家家雨”极言梅雨的广泛和持久。再读曾几的“三衢道中”诗:
24、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25、但是,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始终。
26、换季易过敏、体质虚弱的读者,也可以参考书上的建议调理身体。结合张洪钧副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效果超出预期。
27、古代先民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一词就是节气和候应的概括。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逸周书卷第六•时训解•第五十二》中就有节气与候应互相参照使用的完整记录。
28、两种划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虑气候的特点。
29、春季主题,有“天街下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
30、春季: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 夏季: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立秋为终点; 秋季: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立冬为终点; 冬季: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立春为终点。
31、从物候学的角度来看,诗歌描述的时节正当海棠凋谢、柳絮飞尽,应是春末夏初。不过,“日初长”又给人以从天文学的角度思考的余地。结合地球自转与公转,若不计晨昏蒙影,真正的日初长应从昼夜等分的春分日开始,之后白天一天长过一天。不过就人们的感觉来说,对昼夜的长短并不那么敏感。
32、 十二月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33、2022年版的『物候历』以节气“立春”作为开始,每一候为一张,壬寅年七十二候全部均涵盖在内,以纯粹的物候作为主要计时方法,记载着相应时节动植物的变化。
34、 也就是说二候的表达,其实是在虹藏不见的基础之上,更深了一层。但值得深思的是,这八个字描述的并非是肉眼可见的物候变化。反而是在不可见之中。要知如果只是肉眼来看,万物分明是冰结凝固,但古人却从中感知巨大的分离变化,这不是知识,是纯粹的智慧。
35、『椒图』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第九子,它形如螺蚌,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
36、——李白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杜甫持钱买花木,城东坡上栽。
37、 (11)吕祖谦.东莱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无论是我国的四季,还是西方的四季,都是按二分二至划分的,它们都有确切的天文含义。
39、(16)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
40、虽然天文历早已取代了物候历,但物候观察和研究仍然是人们长期坚持的科学活动,形成了一门学科:物候学,并有效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推动了农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发展。
41、二十四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进行天文、气象和物候观测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科学成就。
42、“养身界祖师爷”乾隆帝,80岁还能上木兰围场打猎。
4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44、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5、覆盖人群也很广,从孕妇、儿童到年轻白领、家中长辈,不同体质对应不同的调理方法。
46、“三候鹰始学习”意思是今年新生的老鹰开始学习搏击,独立觅食。
47、笔者就古代中原地区(北纬35º)计算了每个节气日出的地方真太阳时,并由此推断当时的昼长。例如,谷雨时节白昼约13小时,相应地黑夜11小时,也许此时人们“日初长”的感觉还不明显;立夏时节白昼约13小时50分,相应地黑夜10小时10分,人们就有了“日初长”的感觉了。这个论断,难免流于臆测,但多少有了一点定量分析的意味。
48、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往往会下雨,雨量不大,然时间绵长,雨停的时候也是桃花即将凋谢的时候。桃花盛开时烂漫娇美,凋谢时如红雨般飘洒,十分美丽,引人注目,因此,这个时节的春雨被称为“桃花雨”。与“春雨”这一名词相比,“桃花雨”具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而倍受文人的青睐。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桃花雨”较早出现在追求浪漫的唐代文人作品中,如戴叔伦《兰溪棹歌》三首其一:“兰溪三日桃花雨,夜半鲤鱼来上滩。”写的是浙江兰溪春日雨后的活泼生机;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以“桃花雨过春光腻”描写临川春日美景。之后,历代文人写到春雨,往往以“桃花雨”代称,就像明陈贽《桃源行》中所云“三春处处桃花雨”。“桃花雨”是文学意象,又是春天的物候。
49、“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50、寒露时节,人往往会感觉身体轻盈。爬楼梯也变得格外轻松。
51、从节气的特点、物候的来历,到自然景象,四时法则。
52、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季节。
53、古人虽没有享受过现代生活的便利,但在流转反复的物候里,他们物道合一的恬淡惬意不曾让生活有过多的乏味。
54、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种种变化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人体产生影响。
55、比如小暑三候:“初候温风至”温风就是热风。
56、以打磨的竹制木盒为『物候历』的载体,木盒沿用中国传统大门的主要元素,背后仿照传统门环形式,中间绘以“椒图”形象在嘴部开槽卡口,使得金属环支撑时恰好在兽首咬口处,寓意锁住平安美满之意。
57、 桃花与杜鹃组合表示暮春。杜鹃也是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鸟,是暮春和初夏的候鸟,杜甫《杜鹃》写道:“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杜牧《惜春》亦言:“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古代文学中,桃花与杜鹃组合则表明暮春时节,如元卢挚(双调·沉醉东风)“春情”:“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杜鹃声又是春归。”则是暮春物候描述,柳絮翻飞、桃花飘雨、杜鹃啼归,植物物候和动物物候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宣告了春天的结束和初夏的到来。
58、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59、起初古人根据自然现象,如树枝吐蘖、草地返青标志着春天来临,蛇虫蛰伏、雪花飞扬昭示了冬天已到……如此等等,来确定时令和季节,并大致上定出了一年的长度。这是一种物候历。但是不同年份里,同一物候的出现往往前后不一致,物候历不是一种精确的历法。
60、(11)吕祖谦.东莱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这里的势,就有“自然界节气、物候变化”的意思。
62、黄梅天气晴天夹杂着阴雨,这是我们的普遍感受。但是也有两个不同极端的描写。试读赵师秀的“有约”(又题“约客”)诗:
63、而在气候上,春夏秋冬四季,不一定是长短相等的;同一季节,在不同纬度也会有不同的始终。
64、物侯历将四季的更迭变化、鲜花草木的生长规律、鸟兽虫鱼的迁徙习惯等大自然中的神奇法则运用手绘的方式展现在一页页的日历上,希望每当你翻开这本日历时,能够充满无限的惊喜,并随着每一候感知自然变化,体味生活之美。
65、这样的四季,具有明显的天文意义,但与实际的气候情况不符。
66、读了这套书才知道,原来朔风起、寒蝉鸣……万物的变化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67、有人问,北京老百姓哪里能看到好的中医?就有不少人提到他的名字。
68、时令更是具体地定到了“六月中”,第二句从笔者立论的角度来看说明这时有了不同于其他时令的物候;接着便说明这时典型的物候是满湖的莲叶和荷花。
69、直到最近,十点团队惊喜地发现了这套,30年老中医亲笔著写的正统养生宝典。
70、 八月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
71、 七月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立秋是公历的8月8日或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