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和程颐(精选94句)

2023-06-04 11:57:52

程颢和程颐

1、哲宗即位时,毕竟还是个孩子,贪玩任性。一次,程颐给皇上讲完课后还未退出,皇上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伸手折了栏杆外的一根柳枝。

2、后来事实证明,从皇上到大臣甚至亲朋,都不大喜欢程颐。

3、从统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含义无疑要比“三教”更进一步。关键在于对“合一”的理解。如果将“合一”视作儒、道、佛三家的内在义理上,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当然可以,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称为“三教合流”或“三教归一”的。其实一般的学术着作中在说三教合一时,也就是这个意思。

4、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程颢和程颐)。

5、但北宋时许多人仰慕二程才学。“程门立雪”的故事即源于此。

6、郭晓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理事,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经学与宋明理学。

7、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8、程颐(1033年-1107年),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9、杨时是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去见程颐的。那天,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假睡。他们不敢惊醒程颐,便毕恭毕敬站在一旁,一直等了大半天。天上下起了大雪。程颐睁开眼睛后,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惊叹二人的诚意。此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

10、  人心莫不有知,惟敝于人欲,则亡天理也。

11、对于自己的贡献,一向谦虚谨慎的程颢曾这样说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12、还有一次,皇帝身边近臣张茂则邀请宫中侍讲官饮茶、赏画。唯独程颐作为侍讲之一拒绝去喝茶,理由是:“我平生没饮茶习惯,也不懂画。”

13、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流矢湖。这种鱼叫做箭杆鱼,为了顺口,干脆叫它“杆鱼”了。直至今天,黄陂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习射箭落湖,竹箭变成鱼,先有流矢湖,后有箭杆鱼。”

14、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15、二程在嵩阳书院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在教育目的上,提出“教育为王化之本”,把教育看作是封建政治的组成部分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主张培养重人生品行、求道传道和建设国家的实用人才,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转变气质,熏陶德性;关于道德教育,二程作了系统的发挥,把它提到“天理”的高度,进而总结出了一套道德教育规律,提出“存诚”、“居敬”、“集义”等道德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在教材上,二程主张要以学习儒家经典着作为主,并开创了《四书》与《五经》并列的局面,从“四书”探幽发微,创造了一个从孔子到曾子,再到子思至孟子的义理道学体系。在教育方法和原则上,二程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以致用、学贵自得、以约取博、循序渐进等。在嵩阳书院,二程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作了深入的探索,将其哲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创立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我国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6、苏轼听后哭笑不得,反驳说:“明堂是吉礼!书上说哭则不歌,并没有说歌则不哭呀!”

17、王安石特别护犊子,听程颐这么训自己儿子,颇不高兴,此后开始讨厌程颐。(程颢和程颐)。

18、有宋一代,虽然医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达,妇产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在系统的理论支持下有了相当成功的实践,但是,婴幼儿的成活率依旧不高,帝皇之家如此,士庶门第亦然。

19、周敦颐的教学,绝非照本宣科。比如,他曾经让程颢程颐兄弟“探寻孔颜乐处。”《论语》中,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生活清贫,颜回仍然不改其乐,于是周敦颐引导两个少年思考:孔子和颜回都在乐什么?用今天的话讲,这叫“探究式学习”。

20、周敦颐的教学,绝非照本宣科。比如,他曾经让程颢程颐兄弟“探寻孔颜乐处。”《论语》中,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生活清贫,颜回仍然不改其乐,于是周敦颐引导两个少年思考:孔子和颜回都在乐什么?用今天的话讲,这叫“探究式学习”。

21、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千年的嵩阳书院,始终吟诵着儒学大师的谆谆教诲与程门立雪的虔诚求学,其蕴含的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的优良教育传统至今仍在传承。

22、与眼下那些来者不拒,行贿索贿的官僚相比,程颐主动拒绝来自各个渠道的礼物与恩惠,只能说难能可贵。

23、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县,今属(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二程创立的理学后来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七个世纪。自宋代始,黄陂修建双凤亭、二程书院纪念一代思想家。二程在陂留下的“鲁台望道”至今传为美谈。

24、二程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们的先祖乔伯在周代时就任大司马,后被封于程,故其后世以程为姓。而二程兄弟的高祖、曾祖、祖父等也都做到了尚书一级的高官,他们的父亲程珦也于朝中任职。程颢在出生时就表现出了他的不凡,《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二中有如下一段话:“明道元年始生,神气秀爽,异于诸儿。未能言,叔母侯氏抱之,不知其钗坠,后数日方求之,先生以手指,随其所指而往,果得钗,人皆惊异。”这里说的“明道”指的就是程颢,因为文颜博在给其写的墓表中这样称呼他,故“明道先生”就成了后世称呼大程的敬语。

25、  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程颢)

26、其实从历史资料看,王安石和程颢虽然学术观不同,但王对程也没有那么反感,《宋元学案》附录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荆公尝与明道论事不合,因谓先生曰:‘公之学,如上壁。’言难行也。明道曰:‘参政之学,如捉风。’后来逐不附己者,而独不怒明道,且曰:‘此人虽未知道,亦忠信人也。’”

27、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28、程颢、程颐来到湖边,一看,竹箭果真不见了。湖里本来是没有鱼儿的,眼前倒出现了一群形似箭杆的鱼儿,悠悠游动,原来,箭都变成了鱼。打这以后,程家兄弟射的箭就百发百中了。

29、二程晒书程氏兄弟带了几箱子书到凤凰台来,有一天,乘着大日头,搬书到外面的一个土台子上晒。突然,天空打了个响雷,乌云密布,顿时大雨倾盆,要想收书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程颢提笔在纸上挥了一个“一”字,程颐叩头将纸焚化,只见一缕青烟升起,直达上空,把正顶的一朵乌云冲散了,现出了青天。到处都在下雨,唯有晒书的土台子上点滴不落。 讲述者:李庆生搜集整理:程伯涛流传地区:黄陂城关搜集时间:一九七三年 双凤亭黄陂县城关河东岸鲁台山上,有座双凤亭。相传很久以前,省城派来一个县令,姓刘名财。他有两个姑娘,大的叫金凤,小的叫银凤。姐妹俩花容月貌,心地善良,天资聪慧,琴棋书画,样样来得。其父刘县令却是一个贪赃枉法、搜刮民财、鱼肉百姓的昏官。一天,县令因公出差赴省城,启程前唤来家人,吩咐说:“我上省城有公事,几天就回,要周全照料女儿。”说着上轿走了。这一年又是久旱不雨,颗粒无收,穷人们被官府的税赋、地主的租债逼得走投无路,靠野菜、树皮度日。有的卖儿卖女沿门乞讨,有的背井离乡,流浪漂泊,抛尸异地。整天关在绣楼读经诵古的金凤、银凤,趁家人不妨,偷偷下了绣楼,来到大街上,从成群结队衣服褴褛面黄肌瘦的穷人口中,听说了爹爹鱼肉百姓所带来的悲惨情景,不由恨起爹爹的所作所为。姐妹俩将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摘下来,全部送给了穷人,并将自己扮成农家姑娘,淌过县河来到鲁台山颠,对着苍天诉说爹爹的罪恶,发誓不再回家。正在这时。县令和夫人闻讯赶来。哭丧着脸说:“回去吧!我的好女儿。”姐妹俩双目怒视爹爹怎么也不肯回家,县令喝令家人强行拉回去。正在这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两个姑娘忽然变成一对美丽的凤凰,向东海飞去。这天下了一夜大雨,落得满塘满堰,枯萎的庄稼活了,变绿了,结出了沉甸甸的金灿灿的谷子,农民们喜出望外。为了纪念这两姐妹,老百姓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助力,请来名师、巧匠,修建成一座工艺精湛的亭子,耸立在城关县河东岸鲁台山颠,人们取名叫双凤亭。讲述者:黄 文搜集整理:王超群流传地区:黄陂城关                       搜集时间:一九八八年

30、  程颢书院主要有四个院落,现今能够看到的只有两个院落,二院和四院,这两个院落呈相对布局,四院在书院的北面,二院则在书院的南面,至于另外两个院落一院和三院早已经被毁于战火。为了重现书院原来的风貌,在2013年开始晋城开始了修缮工程。

31、程颐、程颢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32、但据《伊洛渊源录》载,程颐与司马光常常是谈上一天,“无一句相合”。

33、德与善一天天积累,福和禄就会一天天自己到来。

34、  程颐将治家与治国联系起来,提出天下之治,治家为先;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

35、做学问的人贵在讲信用,讲信用贵在诚实。诚实就能讲信用,讲信用就是诚实。人如果没有忠心和诚心,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讲信用就不能立于世,不诚实就不能在社会上行走。没有诚心就不会有善心,没有诚心就不会成为君子。

36、这个故事讲的是杨时等人拜师求学心意之诚,似乎也讲了程颐的威严,以及当时人们对孔孟之学的向往。

37、逻辑严密,没任何毛病。若搁贪官,看到绸缎早忘了逻辑。

38、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39、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

40、程颢讲学和蔼动听,弟子有“如坐春风”的比喻。他资性过人,又具修养,有门人与他交往几十年,从未见他恼怒过。程颢还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学制、考察等规条,使书院名声大振。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颢去世后,元佑七年(1092年),程颐被“差管勾嵩山崇福宫”,继续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当时院中学生常有数百人,奠定了洛学规模”。杨时曾就学于程颢门下,程颢死前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晚年隐居家乡龟山,著有《龟山集》,世称“龟山先生”。

41、从孔孟开始,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千余年。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又对中国社会影响了上千年。在他们的一再宣讲下,“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42、  二程把诚敬之心作为修身立德之本,提出诚者天之道,以诚修身则身正。

43、然而并没有!他们的师生关系,在后世看来,相当的微妙。

44、程颐和韩维关系好,他们相约,等韩维81岁时,程颐要从洛阳去颖昌看望韩维。

45、按理说,像周敦颐和二程这样的名师高徒,应该会留下不少佳话吧?

46、后来,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与他郊游,而他自号为龟山先生。

47、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8、研究学问若没有诚心,则必然杂乱;做事没有诚心,则事情必然失败;自己谋事的时候若没有诚心,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而丢掉了自己的忠诚之心;与人相处没有诚心,就会丧失自己的道德而增加人的怨恨。

49、最有名的事发生在司马光死后,举行葬礼时。那天,当朝大臣刚好在上午参加了天子的明堂大典,大典结束后,大家都随着苏氏兄弟去给司马温公的送葬。没想到走到半道,被程颐派人拦住了。原因是《论语》中有句“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50、嵩阳书院是中国新儒学的发祥地之以理学著称于世。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的一系列讲学活动和成果,是对儒学的一次历史性的发展和完善,世人称之为“洛学”。二人的著作后收入《二程全书》,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并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因此,二程在嵩阳书院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1、  二程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当政者有为天下百姓谋利益的“公心”,做到至公无私,大同无我。

52、第“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53、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程颢)

54、这个故事说,某天兄弟二人同赴宴会,席间有歌女陪酒,小程一见,调头离席,而大程却能高高兴兴地喝到散席。到了第二天,小程的气还没有消,大程跟他说:昨天宴席上有歌女,但我心中却没有,而今天书斋中没有歌女,但你心里却还有。小程闻言,感慨自己赶不上哥哥。

55、  君子之于天下,正己斯可矣。正己,则物孰与不正?笃恭而天下平,正己而已。(程颐)

56、程珦的弟弟早死,留下寡母和一个儿子,生活艰难,侯氏就把他们母子接到自己家中,对待小叔子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常均己子”。不但如此,她对家里仆人和仆人的儿女也相当慈爱,从不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此大时,能为此事否?’”

57、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程颢二十五岁,中进士,先后任鄠县主簿、上元主簿、代上元令、晋城令、著作佐郎。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曾短暂参与其事,任三司条例属官,迁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但很快由于他对王安石变法持保留与批评态度,改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历任太常丞、知扶沟、汝州酒税等职。哲宗继位后,召为宗正寺丞,未及行而辞世。

58、  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取也。(程颐)

59、可事实上,纵览古今,很多师徒或师生关系并没有得以“善终”——有的日渐疏离,有的划清界限,有的甚至成为对头。

60、就这样,程颢、程颐将九思立德的家训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以成德成圣为目的,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61、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62、侯氏在程颢的书本上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的字样,而在程颐的书本上则写了“处士”两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为何要这么写?为何作为母亲,对两个儿子的未来进行如此不同的预测激励?其实不难理解,所谓“知子莫如母”,侯氏认为程颐的秉性不适合做官。通过志向激励,帮助孩子完成各自的志向设定,为孩子读书设置可预见的目标。

63、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64、由这个故事似乎可以看出,做哥哥的程颢把书读活了,不拘泥小节;弟弟程颐倒似乎把书读死了,处处显出“道学先生”的样子。

65、王安石变法期间,程颐到王家与荆公论事,谈到新法不易推行时,王安石的独生子王雱衣衫不整地从外面闯进来,恶狠狠地插了一句:“把反对新法的韩琦、富弼等人的头砍下来,挂到街上,看谁还敢阻拦新法!”

66、  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程颢)

67、对于这种认定,后世有着广泛的争论,当年汪应辰在给朱熹的信中就不承认这种传承:“濂溪先生高明纯正,然谓二程受学,恐未能尽。范文正公一见横渠奇之,授以《中庸》,谓横渠学文正则不可也。”

68、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69、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70、东汉时有个典故,某学者曾讥笑神童孔融,“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这个典故也被侯氏用于教育孩子了。小时候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俩一个比一个聪明,也常因别人叫他们神童而骄傲,母亲侯氏就经常告诫他们,神童是最终难成大事的,要想将来有大出息,就得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

71、《二程全书》六十五卷,明弘治十一年陈宣刻本,程颢像

72、哲学,以及所有貌似哲学的理论学说,都是思辨的产物,是苦思冥想的结晶。他们花了偌大工夫搞出来,要想很方便地作出解释,也是不大容易。程朱理学而今被视作国学的重要组成,越来越高大上。

73、侯氏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早教专家,她在激发、督促孩子读书方面,采取了“亲情激励法”和“志向激励法”。

74、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

75、  君子不欲才过德,不欲名过实,不欲文过质。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文过质者莫之于长。(程颐)

76、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77、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78、这个位于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伊川书院内,名叫立雪堂的平常建筑,就曾见证了一次儒学的复兴。

79、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嘉祐年间中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病逝,赐谥纯公。

80、  因为当时程颢和程颐一起居住在洛阳,因此他们的学说也被人们称为“洛学”,这也是北宋理学的基础。之后程颢又潜心教育,把自己的思想著成书册,并且用自己的毕生所得开设学庠,自己创造了一套打着“程颢”风格的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典书籍为课本,再加上自己对于儒学经典高深的理解,以让受教育者循天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81、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82、在我看来,侯氏的这种“等贵贱、爱众生”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身教”给孩子的,则是一种长期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和“仁恕宽厚,不异诸庶”的道德发展及完善。难怪程颢后来总结母亲的“身教”之功,说:“颢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恶言骂人,非天性也,教之使然也。”母亲确实在关心他人和淡泊物质方面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83、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84、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如与义相符合,虽然使自己受委屈也可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合,就要守住贫贱以保持心志。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因为义不可舍弃呀!

85、杨时,字中立,剑南将乐人。儿时他便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就专心研究经史典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熙宁、元丰年间,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当地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黄河、洛水周边地方的文人都争相拜他们为师。当时,杨时正值调任,但为了拜师而未去赴任,后在颍昌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86、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

87、“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程颐曾说:“天下之治,治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因此,在继承祖宗立下的九思立德家训的同时,程颢还将祖上传下来的家训予以细化,写下了他对于后代的要求:“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礼责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

88、  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行,不可易也。……言慎行修,则身正而家治矣。(程颐)

89、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着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90、跟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一样,程颢、程颐两兄弟也属于自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的神童。熊孩子是难有思考和著述出息的。熊孩子一般是打打杀杀,踢踢球泡泡妞之类。

91、程颐说:“程某和你父亲是道义之交,才不嫌路途遥远跑来看望,怎么能收他送的礼物呢?”说罢坚决退了回去。

92、  将欲治人,必先治己,故以忠恕自治。(程颐)

93、这天,兄弟二人又来到习射的地方,对准湖心的一棵野草,嗖嗖嗖,连发数箭,支支射中,湖水溅起千层波浪。箭都射完了,便叫家人去打捞,准备明日再用。家人来到湖边,只见一个巨浪,把竹箭托起老高,接着又甩入水底,翻了一个滚,不见了。家人觉得奇怪,忙告诉程家兄弟。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程颢程颐(精选4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