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精选96句)

2023-08-26 09:32:16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1、马云、任正非、刘强东、郭台铭等,凡是有成就的商战大咖,无一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我们考大学,我们做企业,我们做事业,没有不下功夫的,没有不需要自我鞭策的,因此,希望大家从法家的思想精髓中吸取规范的东西,好自为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营好自己、家庭和事业,让我们的子孙生生不息、永世太平!

2、法家思想既然影响了秦,自然也影响着秦器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幽灵军队”的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和出土数量已经足够令人惊叹,加之其整齐宏伟的队列、肃穆冷峻的神情,无不体现着帝王的威势和秦法的严谨,正如韩非认为的那样: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秦兵马俑以其排山倒海之势彰显着秦始皇万乘之主、千乘之君的权威,而这“胜众之资”的背后是受到法家理论“势”的支持的。

3、秦朝的商业都会大多在交通便利之处,有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而驰道和漕运将各个都会集市连接起来,形成庞大的经济整体。秦朝的手工业分官营和民营两种,其中秦朝最重要的手工业是冶铁业,在战国后期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秦政府为此专门设立了管理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如秦简中的左采铁、右采铁等。秦曾经把一批六国的冶铁工业者迁到巴蜀、南阳等地,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活跃。

4、不过,基于法家“重农抑商”的基本主张,和政权安全性的考虑,秦朝强制推行盐铁国营。

5、对于李斯,他所在的时代,秦国刚刚结束割据征战,实现统一和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在经济与军事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李斯的法律思想对实现中国统并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郡县制和法令统一的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6、到了汉武帝即位后,数十年的文景之治,让社会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及民间财富的暴增,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同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行了涉及所有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7、秦朝二世而亡的短祚命运,吸引了其后历代人们的深切反思。汉人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法家思想指导下的暴政,其中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代表,他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2页)。法家思想导致秦亡也因此成为两千多年来的话题,直至今日,持此种观点的仍不乏其人。如刘仲一认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暴力主义原则,秦统一后短促而亡,法家思想难辞其咎(《法家思想与秦朝的速亡》,《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李慧娟也认为法家思想是秦国治国的主导思想,法家理论对秦国的发展壮大乃至消灭六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法家崇尚残暴,实行君主专制,严刑峻法,使迅速灭亡(《法家思想与秦朝兴亡关系浅论》,《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当然,学界也有对此提出异议的。如朱伟明提出法家思想不是秦代唯一的立法指导思想,从立法活动方面考察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不是秦代唯一的立法指导思想》,《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2期)。杨爱民也考察了儒学在秦朝统治思想中的地位和表现,认为儒学对秦朝的统治者也有一定的影响(《略论秦朝的统治思想和秦朝的儒学》,《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李国明、霍存福《法家思想与秦亡关系新探》提出,极端化的东西不是法家思想,是违背法家思想原意的(《当代法学》1993年第3期)。而西方汉学界则持论比较谨慎,以《剑桥中国秦汉史》为例,第一章的主笔者卜德就不认为“法家是秦国容许的唯一的意识形态”,秦始皇也不是一个全心全意的法家((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然而,对于秦亡于法家说的质疑,仍有相当大的空间,此问题仍有进一步论辩的必要。

8、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细微之处,上升到家国天下,也是一样的。秦地法家之“重法用刑”的思想我们如今依然能在现存史料中窥得一如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法律问答》等皆为重要法律规范,达600条之多。但或许抛却史籍或法律文本本身,单单从出土的秦地文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或许更能理解法家政治法律思想的精髓,而这有的时候比文献记录还要丰富和真实,同时,透过艺术作品本身,还能体悟到创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秦的时代精神。(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9、秦朝能够统一六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鞅变法时期法家思想的实行。法家思想主张一切“依法行事”,在此基础上,秦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策略。

10、而所谓的独尊儒术,实际上不过是“阳儒阴法”——一种调剂、纠偏和安抚手段,类似于给一个坚硬的物件裹上柔软的包装,本质上不会有丝毫改变。

11、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进行改革,秦国才慢慢走向了强大。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变法的。

12、秦王朝是不是奉行法家路线,是不是一切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都以法家思想为圭臬,这在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本文也持异议,后文将有申辩。这里,我们认可秦缘法治国的事实,秦的统治思想中的确有很大的法家成分。《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的泰山刻石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该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3页)司马迁也确实说过,始皇帝“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38页),这些我们都不能否认。但问题是,缘法治国是否就一定导向暴政呢?秦的缘法治国始自商鞅变法,而在商鞅变法后的百余年间,秦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至于强大到终于统一关东六国,也没有出现过暴政肆虐的局面。《荀子·强国》篇记载荀子谈初入秦的感受:“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d,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03页)在法家思想的治下,何存暴政之说?

13、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他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4、秦始皇的治国思想,是深受吕不韦及其主编的《吕氏春秋》影响的。《吕氏春秋》这部书在结构上具有浓厚的阴阳五行色彩,并且还把阴阳五行思想吸收到书中,在《应同》篇中对其做了详细论述:

15、地址:广州市天河路101号兴业银行大厦3楼、13楼

16、 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法家学说应该说是从李悝开始的。法家与社会变革关系密切,主张通过变法或立法途径促进和顺应历史变化,用变法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是霸道政治的鼓吹者和代言人。法家之间不太讲师承关系,但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共同特点,主要内容包括:(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17、地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港口一路160号三楼

18、    当时的儒生们态度如此强硬,坚持固执己见这个心思怎么来的咱先不论,你这个勇气是谁给你的呢?这就说明了背后是有强大的复辟势力支撑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这股浪潮非常的猛烈,如果真的放任不管,等到这股复辟的势力有一天上了台面之后,那不就可以左右国家政治,甚至可以推翻统治了吗?这可是赤裸裸的造反行径啊。  秦朝身为一个大国,可以让各族人民并存,可以让你各族文化并存,但是秦始皇肯定不能让你惑乱民心,扰乱朝纲的文化存在啊。能存异族是秦始皇的大度,可不能存异心这就是秦始皇身为皇帝的责任。一介儒生也想祸乱朝纲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时的李斯是作为法家代表人、丞相,可以说是这场论战的主要代表人物了。但是人家倡议焚毁的除农家医药墨家等实用民用的文学和秦宫保留的一些史书外的,“王道之书”、“春秋古籍”。烧掉这些书为的就是贫民百姓不要随便议论朝政。不要随随便便就抗议,就想要抒发你自己的意见,为皇帝出主意,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19、本质就是只要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触犯了法律就会获得相应的惩罚。

20、秦国的经济改革主要是:第实行开荒种粮,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战斗,土地私有化;第迁都咸阳。

21、所以,现代人,本身也要自我约束,努力学习。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很多时候,我们是要逼自己一把的。古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为学习,程门立雪,头悬梁,锥刺骨,三更灯火五更鸡等,都是讲一个人要想不落伍,要想做点事,就得不断的学习。

22、法家思想要求一切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后世有人评论,法家思想将秦朝这个国家了变成了集权政治,并且走上了战争机器的道路,类似二战时期的德国。

23、韩非还提出了慎刑的原则。“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韩非子·用人》,第207页)离开法的依据而妄怒杀戮,是起不到用法的效应的,刑罚的使用必须要以法为度。“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韩非子·饰邪》,第124页)可见,韩非对用法的态度是辨证的,既要防止因一时仁慈而放纵坏人,也要预防因滥用刑罚、专恃残暴而冤枉无辜之人。

24、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簪花路国税局旁顶好大厦二楼A211号

25、事实证明,秦的制度设计,主要依赖于阴阳家的学说而不是法家学说,硬说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即是法家思想,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26、考古人员从出土秦俑上发现了刻有人名、编号等的信息符号,这些符号可以确保雕塑者的工作质量,如有不当就以罪论处。律法如此森严,兵马俑雕塑自然力求严谨规整,胡须、发丝甚至面部表情都十分逼真,连身上铠甲的编缀、鞋底的针眼都与真实的一样。如果不是严刑重罚,我想这样浩大且精致的工艺是很难呈现出来的,这也多少印证了韩非所言: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27、秦国当时的政治目标就是吞并六国,实现大一统。

28、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副秘书长

29、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1700号环球中心N2栋9层911号

30、地址:广东省河源市新市区越王大道铭成商务大厦22楼2202206

31、其次,秦始皇和之后的秦二世其实并没有完全掌握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在解释中央集权时讲究“法”“术”、“势”三者结合:

32、后来的晋文公,同样依靠类似的做法获得成功。

33、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卫鞅携法家绝学入秦,当然是认定法家思想是拯救秦国的不二法宝。但他并不确认秦国君主是否认可法家理念,是否对秦国落后根源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如果不是,卫鞅这轮明月是不会去照耀沟渠的。所以,就有了卫鞅三试秦孝公的故事。

34、其实,法家还有对统治者滥用权力的警告。例如韩非思想中有反对“仁”的倾向,但也有反对“暴”的倾向。从严格执法和健全法制角度,韩非认为:“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韩非子·八说》,第428页)”他认为慈惠是和用法是对立的,讲仁爱慈惠,就会影响法的执行。“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则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韩非子·难三》,第374页)慈惠在在扰乱执法的同时,也使法失去效力而败亡;而同时,残暴也是同用法相违背的,因为残暴就意味着官吏滥用职权,大施淫威,胡乱杀罚,这样就会导致民众有怨念,甚至会采取反抗和背叛的行为。因此,他进一步提出“民不犯法则上亦不行刑”(《韩非子·解老》,第143页),更不能“重不辜”,“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则国危”(《韩非子·难一》,第357页)。

35、除秦俑外,其他出土的秦地文物也大体呈现出规整质朴的风格。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地陕西省兴平市出土的犀尊对于犀牛体态的表现,包括肌肉、筋骨等细节的刻画处理,均体现了秦国工艺的写实风格,而这种风格是战国时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36、仓储系统本是封建社会建立在各地的粮仓,以备饥荒等不时之需。秦代的仓储系统,与其他各个时期的略有不同。储备的粮食多为宫廷消费和军事征伐准备,明显缺乏赈济社会的功能。

37、秦朝在财政制度上沿袭了始于西周的“上计制度”,这是一套严密的、自下而上的财务审核系统。

38、树立远大的政治目标,使用根本的政治手段,确立根本的政治保障,确保公权为公众服务,防止公共权力私人化。

39、专业领域:刑事辩护、重大民商事诉讼、资产追收和法律顾问等

40、“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靠的是管仲;而而管仲成功的撒手锏,就是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改革。他被后世视为法家先驱,充分证明了法治的强大威力。

41、尤其是秦朝在统一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费巨大的工程。同时秦朝的官吏也残暴不仁,因此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

42、以“法”为基础,法律是包括统治者在内的国民都要遵守的律令。

43、  再说“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焚书是上面说的为了统一思想,但是坑儒其实是坑术士。很多人都知道当时的秦始皇是有些追求长生不老的,长生不老本就是谬论,秦始皇想要这个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想必也是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

44、现在说到颍川很多人都不熟悉,仅仅是听过这个地方,具体信息一概不知。这不奇怪,因为颍川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范围一直都有变化,现在被包括在了河南禹州里,颍川早已不是某个独立的地点了。

45、其实,要想对你所管辖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好多管理都是“儒法”并用的,即用儒家的思想来教育人,又用法家思想来管理人。历史上有成就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不是如此。

46、国家虽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对如何改变诚信缺失,一切向钱看的问题上还是任重道远。

47、因此,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严刑峻法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是统治手段的两个层面,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尊儒是为了缓冲刑罚的残酷形象,给国家治理披上一层温和的外衣。

48、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

49、韩非子的学说,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它能够帮助古代君王快速树立权威,促进社会稳定,在大一统和集权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从何而来?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又是什么呢?

50、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51、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变法派,为了对抗崇尚“礼治”的旧贵族,不得不培养和提拔“耕战之士”。这其实也是商鞅以法治思想为中心的一次变革手段。除了“奖励耕战”改革之外,其实“迁都咸阳、设立郡县制、开阡陌”等变法活动,为秦朝中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52、虽然法家主张“重农抑商”,但事实上,秦朝的手工业和商业还是有较为充分的发展。秦统一以后强制“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全国商人被迫离开故乡,舍弃自己的产业。秦政府不仅顺利将其田产地契收为国有,还以最粗暴直接的方式,增强了都城咸阳的经济实力。

53、  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也不全是负面意义。至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54、揆之于史实,说秦始皇欣赏法家,有浓厚的法家思想,是有没有问题的,的确会得到历史材料的支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秦始皇初识韩非的情景:“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该书,第2155页)秦始皇对韩非的欣赏,甚至不惜发动一场战争。秦统一关东六国后也着实推行了法家路线,前文已有述及;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秦始皇对政治思想的选择,则绝不是刻板的,单纯的,而是随着历史局势的变化发展而改变的。上边谈的是秦的制度设计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而秦始皇本人的思想倾向,也在一统天下之后,向阴阳家倾斜,或者说他将阴阳家的思想附着在法家思想之上,并改变了法的属性。

55、统治者在实现国家统一之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贸然推行文化统命令各国都使用小篆作为唯一的文字,这对于六国之间文化交流和传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像楚国和鲁国这两个文化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中,很多知识分子对此都十分反对。

56、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人提出来的,如何会说法家呢!下面咱们就说一下法家人。

5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工资占GDP比重连续不停22年下降,因为贫富差距导致众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社会矛盾逐步尖锐激化。

58、一方面,那时的儒家六经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充分掺杂道、法、阴阳等学派的思想;

59、虽然汉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晁错也是颍川人,但不是研究历史的人也不清楚其出身。颍川真正让普通百姓觉得耳熟,是《三国演义》这部根据《三国志》改编的小说,因为三国时期许多人才都是所谓的“颍川系”,随着小说变得人人熟读,颍川系的名号也越来越响,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60、法家是先秦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思想流派,他们积极探索治理国家的方式,主张变法维新和王霸并用,要求加强君权。其中商鞅就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应秦孝公之召入秦,说服秦孝公改革变法。变法期间,商鞅践行法家思想,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主张严刑峻法,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同时积极发展封建经济,力求富国强兵,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巨大成效,使秦国在短短的时间内移风易俗,变得国富民强。商鞅死后,秦国历代国君践行着法家思想,坚持商鞅的种种措施,使秦国不断发展壮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61、本质就是只要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触犯了法律就会获得相应的惩罚。

62、因此,入关后的刘邦根据这一现实,发布了一条简单明了而又满足人们最大需求的命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约法三章”,这也许是历史上最粗暴直接的法律条文,但却收到了奇效,饱受苛政压迫的关中百姓对刘邦感恩戴德,成了他问鼎天下的坚实后盾。

63、但是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法家思想对于专制集权的推崇,让统治者肆意妄为缺乏约束,严重损害了普通国民的利益,遭到全社会的疯狂反噬,强极一时的大秦帝国轰然崩塌就说明了法家思想随着全国的统一而被全民抛弃,之后的王朝,虽然专制依旧,但已然不敢如此明目张胆。

64、秦朝灭亡与当时的法律有必然关系,但并不能说明法家思想就不对,而是秦始皇本人没有即使调整法律。他可以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但没有想到法律也要改变,本质在于六国毁灭的过于迅速,个人思想转变的却没有这么快,而且缺乏一个像商君一样的经世大才才帮助其改变法律。

65、现在虽然政权和社会稳定,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过程中,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腐败成风,成批成批的官员腐败被抓,严重影响百姓对政府和官员的信任,政府官员威信下降。

66、卫鞅入秦前,只是魏国中庶子,一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没有诸葛孔明卧龙那样神乎其神的传说。对于这样的人物,秦孝公虽然求贤若渴,但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礼贤下士,亲自接待。卫鞅得以面见秦孝公,离不开景监的引荐。

67、 农与战是实力的源泉,是国家安定和君主尊贵的基础,“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奖励耕战才能达到富国强兵,“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能越(趋)力于地者富,能起(趋)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

68、战国前后,各个诸侯国争取生存的方式,已由传统的自然方式逐步提高到政治形态,强调经济、社会、文化上整体的整合,而整合各项资源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便是运用法律手段,以法律手段建构整体制度框架。故,秦由弱而强主要依凭的是严格、有效的律法,其立法指导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政法思想。秦人信法,法家思想早已融入其艺术(工艺)创作中,因此,秦之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乃是法家思想的衍生品。

69、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70、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企业,都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自己的企业理念,一个好的家庭,甚至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其整个生活轨迹无不积极健康、努力向上的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规范和个人的奋斗追求。

71、 君主的高妙之处应该体现在善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使人们追逐利益的活动汇成一股合力,以利于君主和为君主所用。君主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都应该是以利为动力的一种商业关系,“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72、那么法家思想是什么呢?为什么受到了重视呢?首先我们也是先了解一下法家思想的主要思想。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因此需要以一些严厉的手段惩戒人性恶的方面,使人们不会轻易的犯法。另外一个在当时比较强调公平公正性,做错了会受到惩罚,但是立功了还是会走奖励的。所以人们也会为了得到奖励而多做好事,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向善做好事。为何还说当时的治国思想比较公正呢,因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做官的人。只要范了错误,都会受到惩罚。法家思想还强调与时俱进,反对保守。正式法家思想的这些特性,比较适合统一初期的秦朝,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治国效果。秦始皇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统一社会的言论,保持思想上集中统一。秦朝初期还出现了商鞅变法等稳固国家治理的举措,可以说秦朝初期社会还是比较安定繁荣的。

73、人们所以会将秦的暴政和法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多是误会了法家的重刑思想。诚然,法家人物中的商鞅和韩非有“轻罪重罚”、“以刑去刑”的思想。如商鞅认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商君书·赏刑》,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页)”“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商君书·靳令》,第81-82页)”韩非也说:“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韩非子·六反》,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20页)在法家看来,重刑的目的是为了“禁奸止过”,为了使那些想要作奸犯科的“盗贼”产生畏惧而不敢犯刑,从而达到威慑的效果,进而实现“国无刑民”。退一步说,即使有人触犯重刑,首先也不是那些“良民”,因为“良民”是不会主动招惹刑罚的。因此,法家的“重刑”目的是为了防止“重罪轻罚”,出现奸邪之人不惧刑罚的局面,而不是无原则的滥刑。“重刑”也不能成为实施暴政的借口。

74、韩非子有个重要的法家理念是“不务德而务法”,那么这个理念是否顺应了当时秦王朝的发展?如果将时间轴放大来看,秦朝二世而亡,这个法治理念又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呢?

75、还有非常成功的隐蔽战线的情报工作,最明显的就是负责指挥攻打延安的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辉就是隐藏十几年的中共地下d员,还有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国民d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等也是中共地下d员。

76、秦朝兴于法家也败于法家,出现这种现象既有历史偶然性,当然也无法逃离历史的必然性。秦朝在秦孝公时期大胆任用商鞅变法,在变法之后以朝从一个边陲弱国,迁都咸阳为证明秦朝开始中兴之路。这也为后来秦始皇“扫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国家埋下了伏笔。

77、经过这些改革,农业好了,生产上去了,人民富裕了,国家收入增加了,军队也兵强马壮了,当时秦国的军队号称虎狼之师。秦当时真可谓民富国盛兵强!所以,它能一统六国,统一天下!

78、在传说中它出现还远早于战国末年。传说中的颍川是大禹故乡,是夏王朝的国度,早在那时那时它就已经是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过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一直都有争议,所以在确切证据出现前,这也只是传说。

79、这些思想主张,在当时不仅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为后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那么,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凭什么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80、以前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对孽子、对不肖子孙,他们都有惩戒的家法,“谁犯错了,家法侍候!”我们在电视里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河南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大命归来》,前天播放的内容里就有关家二少爷杀人了,在家里,被主事的老太太鞭责的场面,甚至他当了汉奸不做好事后,还把这个败类逐出了家门。

81、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首先统一货币单位与货币铸造权。秦政府废除其余六国的旧货币,在全国推行法定货币“秦半两”,并制定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的双本位制货币制度。这种制度间接否定了以实物“布”作为流通物的地位,使得国家在进行财政审核时更加明确高效。

82、丈夫常常在朋友面前显耀:“我家里的大事都由我说了算,只有小事才由我妻子说了算,我在家里绝对是说一不二的。”朋友问:“你家里什么是大事小事谁说了算?”丈夫说:“这些问题都是小事,当然是妻子说了算。”

83、《吕氏春秋》认为,从黄帝到大禹,再到成汤再到文王,这些帝王的逐次兴起正是印证了五德终始说。是书通过对五德终始说为秦国兼并六国寻找神圣的理论依据,为秦统一天下的合法性进行提供论证。

84、在秦国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商鞅变法无疑是一种具有进步性的创举。秦孝公大胆任用商鞅变法,也说明作为当时的秦朝统治者,他为了能够让国家早日摆脱困境,并且有朝一日能迈入强国之列的改革决心。

85、秦国用法家的思想进行统治,让秦国走向了强盛和统一!其实,后世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玄烨在治理国家走向强盛的道路上无不是“儒外法里”,儒法结合来做的。

86、以“势”为必要条件,用来彰显自己的不同,实现“令行禁止”。

87、秦军强大起来之后,各国纷纷称其为虎狼之师,商量起对策,企图把秦国封锁在函谷关,甚至灭亡秦国。之后由苏秦和战国四大公子牵头采取合纵之策,结果大家也知道,被张仪以连横之计破解。之所以能被破,是因为合纵各国各怀鬼胎,为出兵数量和灭秦之后土地的分配明争暗斗。之后各国虽然有变法,但都不如秦国彻底,治标不治本。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提升了战斗效率,并没有从根上提升战斗力。所以在这个时期,秦军战斗力不断增强,各国军队战斗力仅稍有提升或者原地踏步,因此在秦国实施灭国大战的时候抵抗力严重不足。这时候如果各国互相支援,团结互助,那秦国未必能灭任何一国。可这时候,秦国正在实施另一项国策——远交近攻。这个政策是秦国丞相范雎提出的,从秦国独强以来一直在实行。通俗的来说,就是我要打邻国,就先结交没有利益冲突的其他国家,让他们不要帮忙。比如第一个灭亡的韩国,攻打之时,秦国结交了齐国燕国等其他国家,这些国家本来离得远,无利益冲突,因而作壁上观。而与韩国相邻的魏国,也是采取观望态度,企图渔翁得利,不料韩国不堪一击。此时六国之中最强大的赵国也与匈奴和燕国纠缠着,无暇他顾。后来,奠定灭赵大局的长平之战,各国也没有进行有效支援。之后魏国、楚国、燕国等是各自为战。最可气的是齐国,因为与秦国距离较远,秦国和它结交的时间最长,加上齐国本身比较富庶,竟然还想着不费一兵一卒与秦国平分天下,到楚燕等邻国灭亡也没支援。

88、法家,顾名思义,就是主张用法令制度、严酷的刑法来治理天下的一家思想流派。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核心是法制。

89、秦统一六国后,也正是按照五德终始说来推演秦朝天命的。有大臣认为:“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封禅书》,第1366页)可以看出“五德终始说”不仅为秦代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合法性依据,而且神化了秦始皇先祖秦文公。因此,以邹衍思想为主体的阴阳家学说也就很自然地被秦始皇接纳了。

90、李斯到咸阳闯荡的过程并不顺利,他在规划好咸阳的仕途计划后,突遇秦庄襄王嬴异人一命呜呼,秦国朝局动荡不安,将李斯的计划全盘打乱。在而后成为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被人打压,郁郁不得志。李斯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沉淀自己的同时,找机会崭露头角。让吕不韦认识了这个有才气、傲气、勇气的年轻人。并为李斯而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1、(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92、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93、但是我们在看到任何历史事件和问题的时候,都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并运用辩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的去了解当时的思想和做法。秦朝运用“主张法治,反对礼治”的法家思想,从一开始积贫积弱到最后统一六国,这说明法家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性。

94、法家学派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主张法治,反对礼治”入手,强调加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利,同时,提倡积极发展经济、鼓励“耕战”。这种思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可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

95、等到秦国灭亡后,汉朝继承其遗产。汉初因为国家经历多年战火,满目疮痍,汉高祖、吕后、文帝、景帝采用道家治国,减少干扰。但到了汉武帝时候,民生已经恢复,有必要加强中央统治。这时候,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说是以儒家为尊,但实际上汉武帝是儒法并举,以法家约束行为,以儒家弘扬道德。从这一刻开始,儒法其实已经合流。之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基本都是秉持这种原则,来保证统治稳定长久。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法家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精选28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