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好方法(精选90句)

2023-07-27 10:24:20

名人读书的好方法

1、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志趣,为了完成这志趣,我下了一番苦功,把甲骨文字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完全征服了。这些都是进步人士视为落后的东西,一向被人认为是一些吃饱了饭没事做的古董家拿来消磨时日的东西,因此当我在研究这些资料的时候,也曾受过进步人士的非难,指责我为玩物丧志的人。然而我忍受着这些斥责,把我的志趣贯彻了。在今天凡是有志于古代文化研究的人,似乎都沿着我的旧路走。

2、这是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对这种方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清人的解释。如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一文中认为:“以意逆志”就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即应就作品论作品,以作品实际去分析推求作者思想。另一种是汉以来多数人的解释。认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意”(思想、知识、经验等)。如赵岐《孟子注疏》解释为“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四书集注》则解为“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自清《诗言志辩》解为“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名人读书的好方法)。

3、丰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4、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写下自己有关书中观点相关的经历,成功的失败的都可以。

5、如何掌握呢?准备三张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当遇到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点的时候就分别在三张便利贴上按照“I、AA2”写下不同的内容,当一本书读完,将所有记录A2的便利贴取出来贴在办公桌或者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去实践。比起原文提供的方法论,RIA便签读书法最后提炼出来的内容是经过我们思考,结合我们自身实践得出的,完完全全属于我们个人的方法论,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6、伍尔芙夫人(1882—1941),英国作家。其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作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朋友”与当“法官”。当“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摘自《知识文库》)?

7、那究竟怎样把书读好,让书籍成为我们做人和做事的一大助力呢?关于读书,胡适虽然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式方法,但他坦言“读书全凭先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8、结合阅读的目的,针对性地阅读不同书籍中同一内容,就比如我最近在做读书类的主题阅读,本期的内容是读书方法的总结,我就根据这个目的只看每本书中有关阅读方法的推荐,其他的内容暂时性放弃。(名人读书的好方法)。

9、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10、我自己在写作上每每有这样的一种准备的步骤。譬如我要写剧本,我便先把莎士比亚或莫里哀的剧本读它一两本;要写小说,我便先把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小说读它一两篇。读时也不必全部读完,有时仅仅读几页或几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而不可遏止地刺激我写作的兴趣。

11、第一次看到这种读书方式时觉得一代大师真的就是不一样,道理很简单,但却很少有人能想到这种方法。

12、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你阅读了吗?

13、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14、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8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15、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16、快速阅读,书名、目录、前言,对一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17、 汉语拼音             看图写话

18、二是硬看。这个方法跟曾国藩的“读书不二”很相似。即使有些书,晦涩难懂,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多读,多钻研。

19、另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认为,要正确理解作品,还必须知人论世。他强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要真正读懂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20、高山仰止法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21、RIA标签读书法是拆书帮总舵主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到的一种读书方法,非常的简单实用,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轻松掌握。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指出对于非虚构图书,可以通过“主题阅读+批判性思考+实践”的步骤掌握理解一本书的内容。RIA便签读书法则是对其的简化升级,更加通俗易懂。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RIA便签读书法

22、阅读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功利性阅读,另一种是消遣阅读。如果是功利性阅读,你就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完事了;如果你想消遣阅读,那么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己开心就好。

23、2)等待成熟,结束影像阅读和复习以后,信息会暂时积存在意识之外。这时就要暂停一下,原因是要等待脑子里面的信息成熟。至少要等10至20分钟,等一个晚上是最理想的。

24、没有建立知识体系,没有输出,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5、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26、读书前,你没有明确目标。我的建议你读书前,多问问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

27、1)设定明确的阅读目的,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大家可以尝试橘子集中法进入状态。

28、《曾国藩家书》,这本书几乎每个暑假学校都会推荐阅读,但真正用心去读通的人很少。书中的家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为学的内容极多,可称得上是详细而完备的读书指南。

29、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30、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31、咸丰八年六月,曾国藩再度出山,执掌军务。在即将再度长期离家之际,写给儿子曾纪泽,细细叮嘱读书之道。其开篇就指示“读书四法”:

32、而面对这个毛病,我想我们需要的是文学阅读的第二种体验,也就是由阅读帮助我们重新想起生活来。对自己的生活有反思,这是人的基本能力。对别人的生活有同感,这是人的可贵品德。对公众的生活有关怀,这更是人的现代素养。

33、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34、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35、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本;俄罗斯约55本;美国约50本;而中国约是5本。显然总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36、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写下自己有关书中观点相关的经历,成功的失败的都可以。

37、亲爱的孩子,是不是在家呆不住了?听听这封动人的信,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特别关注

38、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39、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胡适对朱熹的三到读书法推崇备至,为了发挥在读书上“勤苦耐劳”的精神,胡适创造性地增加了一项“手到”。有人读书光阅读,不动手,遇到不懂字词,常常跳过,以至下次遇到依然不会。此时应“勤”一点,要“手到”,常翻工具书。胡适认为,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40、胡适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要有“谦”。胡适对“谦”的解释是“态度谦虚,不存成见,要不分地域门户虚心加以考察后再决定取舍。”胡适最担心自己的学生读书有成见,总是带着对书籍作者或本身先入为主的理解去翻阅,这样读书极容易偏离书籍本身所传达的意思。

41、3)对头脑发问,冷静后问问自己到底掌握了这本书多少内容。

42、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43、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4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45、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对应实践。

46、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47、让学生经历完整而独立的阅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和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是整部书阅读的最大价值。这个过程除了自己阅读,任何人无法替代。这个奇妙的内化过程,其复杂过任何一门学科。但我们往往出于好心,办了坏事,用粗暴简单的所谓活动或者应试性的背诵提纲来替代书籍,破坏了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与空间,把他们原本平静的心态弄乱,总想着被检查、表演、知识测试……而书根本就没有打开过。

48、周振甫,浙江平湖人,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学者。他读书,特别是对古典文学著作常常采用的方法便是诵读。和我们小时候简单的背书不同,诵读更加强调对一篇文章语言风格的细细品味,在抑扬顿挫间感受作者笔下文字的别样魅力。通过诵读的读书方法,等到自已写作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会习惯性地采取类似的语言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当然,想要写出更好的文章,还是得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文风。

49、反之,倘若你尽可能地敞开自己的心扉,那么,一打开书,你便会从那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当你沉浸于书中并不断熟悉它之后,很快就会发现,作者给予你的东西,或者试图给予你的东西,其实是相当明确的。

50、“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

51、不过,庆幸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遇到的90%的问题,这个世界上都有人曾经成功解决过它,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学习与实践。从何学习?——从书里。也就是说,我们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答案。

52、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53、知其意;“意”,我把它理解为意境的意思,也就是说要理解作者在什么处境下,讲了的这些内容。

54、如果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家里大人是最好的榜样,请每天在孩子面前读书,受大人的影响,孩子会更乐意接触书本。家里最好提供读书的条件,比如孩子有读书的地方,并且不被打扰,有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书,更有助于孩子养成兴趣。

55、    但是,仅仅书读得多,若都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与效果。因此,一般老师都会建议孩子在读书时记读书笔记。但是小学生的读书笔记到底是怎么个做法?是划重点还是抄书?今天,梅老师来说一下小学生该如何做读书笔记。

56、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57、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由于勤奋好学,明万历三十五年,考进岁贡,并被委任为江南婺源县县丞。由于政绩显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为云南易门县知县、寻摄昆阳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58、“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李四光说。

59、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60、每每提起读书,我们总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但有人又会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也就是说,人读书,苦矣!但人又不得不做。为什么呢?

61、读书前,先想想自己在这个阶段需要什么书籍来给自己充电,按照书籍分类这条通道走进去挑。这时我们可以参考别人推荐书单,豆瓣的评分,选出几本感兴趣的,然后翻看书籍的目录,最后选定1-2本书籍来阅读。记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62、比较品读法一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63、从精神层次来讲,读书能使人充实,能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

64、但朗读训练既简单又有效,完全可以解决很多许多人花很多钱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解决不了的问题。

65、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66、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67、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68、所以,胡适认为我们读书的态度一定要谦虚,无论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别人的评价是褒是贬,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在我们认真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觉得合适便读;如果觉得不合适,并毫不可惜地舍掉。

69、一般来说,笔记都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每看完一本书或者上完一节课,必须整理笔记,可以用提纲式思维导图,也可以用辅助工具(印象笔记、石墨文档等)分类整理。整理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整理笔记的目的是方便运用。在这里,你还可以训练自己,如何在10秒钟内,找到自己需要的笔记。

70、6岁-7岁:幻想类童话一方面能满足孩子想象力驰骋的需求,孩子还能在有趣和轻松中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助孩子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

71、如何掌握呢?准备三张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当遇到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点的时候就分别在三张便利贴上按照“I、AA2”写下不同的内容,当一本书读完,将所有记录A2的便利贴取出来贴在办公桌或者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去实践。比起原文提供的方法论,RIA便签读书法最后提炼出来的内容是经过我们思考,结合我们自身实践得出的,完完全全属于我们个人的方法论,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72、不是谁都有心情在咖啡馆里摊开一本“三卡一村”(卡夫卡、卡尔维诺、卡佛和村上春树),更不是谁都有工夫为了一颗“有趣的灵魂”而变着法儿地去做“无用的事”。因而对于文学阅读的提倡与推广,我想我们首先没必要那么“何不食肉糜”。

73、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74、胡适认为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首先要“勤”,他说:“勤是勤苦耐劳”。勤苦耐劳是一种优良的品德,从古至今,但凡成功人士,都具备这种品德。读书固然要培养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动力,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如遇到点难题就轻易退缩,便很难在读书上有所进步。

75、与思维方法结合,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和演绎阅读法等;

76、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77、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8、听书读书法不适合工具类书籍,更加适合文学类的作品,有些文字只是看一遍体会不到他的美,眼睛更不足以品味那藏在字里行间的爱恨情仇,这个时候,不妨闭上眼睛,用耳朵去聆听,让大脑完全沉浸在书中营造的意境当中。有读者曾问我看改编电影和看原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的回复是前者给大家演绎了导演心中的原著,是对原著的一种表达,而后者,则可以是多种的。不过要注意,耳朵读书法非常耗时!慎选!

7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80、韩愈还提出读书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进学解》),“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赠别元十八协律》)八首之五)。他要求博览务得,学以致用。韩愈提出读书既要“迷”,又要“不迷”。他在《答李翊书》里,曾先后用了两个“迷”字。第一“迷”是形容他自己开始读书着迷的情景;“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有这种迷劲才能深钻下去,但又要防止迷失方向。所以提出了第二个“迷”:“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这是韩愈多年读书的心得,恰当地指明了读书必须由迷而步入不迷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摆脱本本主义的桎梏。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10孟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是我国早期形成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之一。与孔子读书法一样,它对中国读书史发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

81、由于我们没有弄清楚整本书阅读对中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总把学生的写作能力弱归结为抄录不够,想用大量的抄录替代阅读,并希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信息输入,是教会学生通过文字和想象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形成世界观的最好途径,遗憾的是,我们竟然关闭了它,用抄录或背题等替代完整的阅读,这是一种“偷梁换柱”,偷阅读的时间,做写作的训练!我们把阅读的价值看得太低,把写作训练看得太简单。

82、3)对头脑发问,冷静后问问自己到底掌握了这本书多少内容。

83、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 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 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84、这样一位大家素来关注青年学生读书,胡适认为读书对青年学生非常重要,读书是为了学会做人和做事。为了指导青年学生更好地读书,胡适做过数次关于读书的演讲,写过多篇关于读书的文章。

85、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86、读书秘招:带着问题读书本内容、读作者,遇见疑难时,一定要先跳过,不钻牛角尖,把精力花在解决重要问题之上。

87、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88、也就是说,为了让丰盈精神,而读书的人少之又少。即使那些爱读书的人,也只是世俗层面的读书,这也是当下鸡汤书、干货书特别畅销的主要原因。

89、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名著摘抄好词好句(精选9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