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开创者(精选57句)

2023-07-16 11:42:35

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1、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2、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3、∣庄子系列∣∣人过四十才识庄?∣天地间的大美,你感悟到了吗?  ∣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吗? ∣道家文化为何不能成为全民化宗教?∣道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解毒剂吗? ∣庄子的爱与恨  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庄子学说中活的灵魂∣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庄周梦蝶”∣庄子的智慧∣无为学说∣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庄子之“道”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前进方向的?∣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原罪”意识?∣庄子与萨特之不同∣庄子的自由之路∣人如何成了井底之蛙?∣如何解读庄子之“道”?∣世界是如何存在的?∣庄子梦境中的化蝶之美∣

4、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5、吕不韦任相国期间,开始对秦军进行改革,避免秦军打硬仗,坚决反对秦军屠杀平民。在此之前,秦军在战场上极为凶狠,因为秦国人参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所以大多数秦国士兵,在战场上都十分凶狠。不光对敌军凶狠,对敌国平民也十分凶狠。而吕不韦则坚决反对这种风气,对秦军进行了改革。

6、   日本爱知教育大学小崎智则认为韩非提到的“人为之势”是为了让“中”的君主可以好好治理国家而提出来的,“自然之势”是由历史必然性而产生的强制力,而“人为之势”是由权力构造而产生的强制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若晖教授认为韩非子“三世论”以时代嬗变来排列德智力三者,德—亲是降低宗室与旧世袭贵族在国家中的地位,从而确立君主的独尊;智—贤则是吸纳智者辩士进入文官体系,以职守分明考课上计这样一套严格的制度来约束之,使之成为国家机器驯服的工具,力—尊乃是以军功爵制激励普通民众奔赴战场。因此商—韩的“三世论”实质上是基于对《公羊传》尊亲贤的改造,以历时的时代嬗变论证共时的秦制国家之建构。香港城市大学EirikLangHarris认为历史在韩非思想中扮演了别样的角色,虽然韩非对历史的运用有着担忧,但他仍用历史事实阐述自己的思想,因为韩非相信自己对历史的把握。

7、秦武王是个大力士,据说力能扛鼎。不过,在秦武王即位三年之后,在某次举鼎活动当中,秦武王不慎被鼎砸到,最后因此去世了。因为秦武王在位只有三年的时间,时间较短。这三年秦国对外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扩张行动。

8、为了在诸侯面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齐国最终决定将已经到手的鲁国领土退还回去。

9、都说“先下手为强”,可为什么率先开创了春秋霸业的齐国却将霸主的宝座拱手让与他人?齐国霸业不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0、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对秦与儒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孔子认为秦国是夷狄之邦,文化落后,排斥儒者,因此孔子西行不到秦,然而实际上秦国是有儒者的,秦国也曾受到儒学的影响,在“坑儒”事件中,所坑之人也包括一批儒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龚留柱教授认为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汇流,法家则在“尊君卑臣”的原则上提出“一教”概念和“以力胜智”的主张,先秦儒家虽有久远的“主智”传统,但秦汉以后其政治性格发生了“法家化”的基本改变,从统一思想的角度看,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说与法家的“燔诗书”并无本质区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认为诸子所探讨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是一种“正义、正直、诚实”的行为,也不具有绝对的合理性,而是人性至诚、坦率之表现,是人情之不免,应受到适当的保护,但不可将其绝对化。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白立超对诸子表述中的“血流漂杵”进行了考证并考察了其思想史意义,他认为虽然先秦儒家对“血流漂杵”的诠释有所不同,但其作为历史的真实是存在的,而儒家对这个事件的诠释也反映出儒家自身经历了由子学到经学的演变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刘瑜认为章太炎的《齐物论释》反映出章氏学说理论中“佛——道——法”线索,该线索是是以商鞅式的“富强”为核心诉求,并上辅之以制臣之术,下系之于个体心智,但章氏在此篇中对“自由”的解释却与庄子思想相去甚远。

11、早年的韩非是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就学于荀子,并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国统治者厉行改革,然而始终未被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先后写了《孤愤》《五蠹》《说难》等著作,这些著作由后人集中收集编撰,即现在通行的版本《韩非子》。后来,韩非与李斯一起到了秦国,韩非的法家思想和治国理念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和认同,但是韩非本人却遭到李斯的陷害而入狱,并最终自杀于狱中。

12、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不仅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在他的著作中,也吸收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说思想。在《韩非子●主道》篇中,就论述了“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体现了道家认为“道”是事物的根本且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思想;又指出:“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于下”,反应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韩非子师从荀子,而荀子虽属儒家,但是在人性观方面却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而是认为人性本恶,因此荀子和孟子在儒家中分属“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两派。韩非子则继承了“孙氏之儒”的“性恶论”,认为人人都有“利欲之心”,追求名利是人的本性。在诸子百家当中,名家是一个与法家对立的思想流派,以辩论“名实”即概念和指称的事物之间关系为中心,以善于辩论而闻名,常常借着辩论“刑(形)名”的关系来反驳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尹文等。而韩非子虽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却也在著作中多次借用“名实”的说法,如《韩非子●定法》中提到:“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功名》中提到:“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韩非子●奸劫弑臣》中提到:“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这里应当注意的是,韩非子在这里并非是对道家、儒家还有名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而是借用上述各家的观点来论证实施法家思想的必要性。为了实现君主“无为而治”的“道”,而同时又面临着群臣和百姓的“性本恶”,那么就需要明确“名”“实”相符,通过“奉公法,废私术”、“奉法者强”来实现“国富兵强”的“明君之道”,归根到底就是要运用“法”来治理国家和军队(在当时治国和治军的界限并不像后是那样明确)。因此,不同于道家重视对“道”本身的追求,韩非子更重视“无为而治”的“治”的效果;与荀子主张恢复用“礼”来约束人性所不同,韩非子主张通过确立并严格执行“法”来惩恶扬善;原本属于名家思想的“刑(形)名”之说,经过韩非子的论述被赋予了法家色彩,而至于在后来竟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法学概念。此外,诸子中的其他各家对韩非子思想的形成也有着影响,并且在他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不再赘述。

13、韩非子的“术”的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治军中也有所运用。当然,我们这里要认识到,韩非子所谓的“术”指的是国君控制群臣的手段,运用到传统的治军当中则是将帅控制士卒的策略,归根到底是一种权术,不同于军事战略中所运用的战术。因此,虽然我国古代关于军事战略战术的论著也很多,但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14、而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初始,道家突破了以“天”为最高的限制。当然,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到也是宇宙运行的法则和规律,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15、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总是令后来者心驰神往。

16、按照李斯制定的目标顺序,嬴政开始逐渐攻灭六国。公元前230年,秦国首先灭掉了韩国。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6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同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17、可是在齐桓公的时代,面对着当时最强的战略竞争对手楚国,齐国的做法仅仅是以军事威慑为后盾,逼迫它签订召陵之盟,承认齐国对中原诸侯的领导权。

18、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19、先秦道家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杨朱思想代表第一阶段,主要思想是“轻物重生”,行为上企图避世。老子思想代表第二阶段,他提出了“道”是宇宙的初始和万物的法则,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其伟大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了全面展现,值得每个人深入阅读。而庄子的思想代表第三个阶段,在《庄子》一书中,他提出“齐万物,一死生”的思想。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一己与外界、生与死。从这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

20、这些“士”阶层有文化知识,有政治谋略,有军事才能,他们的活动不受国界的限制,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统治者的礼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士人的活跃,奠定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基础。

21、而一旦鲁国倒向别的强国比如晋国,那么它就会成为制约齐国前出中原的一道锁匙。

22、    新加坡国立大学林纬毅教授认为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容儒的,韩非既从学理上反儒,也不是从纯道德意义上反儒。秦政是法主深刻,儒从不显,而到《唐律》,所体现的正是韩非以势为中心、以法术为工具的主法容儒的格局。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詹康教授认为韩非在批评世袭制和禅让学说之余,吸收了战国时代对古史的异解,即前任君主可以提名死后的继任者,再将提名权予以强化为指定权。虽然韩非未曾明确提出这一主张,但这是唯一符合他的思考之政权转移方式。

23、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24、事实上,始皇在文化上也有极大作为,但被后人低估了。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使华夏民族有更强的认同感。秦始皇宣扬大一统的观念,使后世中国尽管多次分裂动荡,最终都能回归一统。秦始皇在四处巡游时曾有立碑,一方面是为了宣扬国威,一方面也是为了打造认同感以及教化民众。例如,秦始皇就曾在会稽刻石,其中包含改变当地淫佚民风的内容。

25、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  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为秦统一天下,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做了理论上的准备,成为此后中国封建主义政治体制的指导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它实是一部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的“帝王之学”。

27、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28、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9、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30、撇开韩非子“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群臣皆有阳虎之心”等认为人性极端自私的偏激观点,以及“遗诏诡使”、“心藏不露”等帝王权谋之术不谈,单就“术”的层面“循名责实”、“明说以诱避过”、“明察照群臣”等积极思想,对与我国传统的治军理念和治军实践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我国历代军事家善于运用“术”来驾驭下属的著述和事例很多,这里仅以戚继光治军为例。戚继光是明代著名军事家、抗倭将领,他在著作《纪效新书》中写道:“割取亡兵的死头,杀被掳的男子,污被掳的妇人,甚至妄杀平民假充贼级,天理不容,王法不宥者,有犯,决以军法从事抵命。此谆谆真正化诲,你若不听,军法无情,慎之慎之。”对于当时割取无辜百姓人头冒领战功的恶行,戚继光不仅“循名责实”,并且明察秋毫,还通过晓之以情,喻之以理,“明说以诱避过”,正当地使用“术”,在制止士卒犯罪,整治军队纪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1、  这个人名叫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他以前是李斯的同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32、不幸的是,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法家悲催的是:他们以冷静的心态、犀利的眼光、深刻的思想揭示出了人性中的种种深幽、曲折、阴暗,他们深知,只有有效地应对这些深幽、曲折、阴暗,才可能将一个组织引导到健康、向上的通达之路。

33、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政治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34、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35、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自理官。”

36、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37、现存的第二本著作为《韩非子》,据称为韩非所著。《韩非子》保存相当完好,汉代所列举的五十五个章节均得以传世。

38、秦始皇幼年在赵国度过,没少受赵人排挤。又因为父亲异人、母亲赵姬与吕不韦三人的关系,秦始皇的身世一直被怀疑。

39、手里有钱,齐国就更有余力发展文化事业,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

40、晋文公称霸中原,是因为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

41、韩非的到来是李斯出谋划策,但是李斯很忌妒韩非,因为韩非的到来威胁到他的地位。

42、儒家思想传播了两千多年,可是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却从来没有提升过,而人心不古的议论却代有传人,原因无他,没有令人畏惧、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对所有人一律平等的法律制度的切实实现,没有依法治国,儒家只能沦为空谈,而中国社会则满街行走的都是伪君子。

43、春秋时期的管仲、士匄(gài)、子产都是法家的开创者。

44、在韩非子之前,虽然已有了有关法、术、势的学说,但思想家们往往各执一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45、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看到了他的大臣李斯献上的一本巨著,见其文而赞叹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是什么人竟然有如此魅力,他的著作竟然能引得是始皇帝能生出“能一起游完就死而无憾”地感慨呢?

46、第一个作用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集免干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免,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47、所以,为何汉武帝声望在民间要高于汉宣帝呢?答案显而易见:正是之前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才为日后汉宣帝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汉之领土打下的坚实基础、儒家对武帝这位曾经给予他们发展机遇的皇帝极为推崇。

48、但是,我可以推荐大家看看:《鬼谷子》《孙子兵法》《汉武大帝》《秦始皇》《毛泽东思想》《曹操》《诸葛亮》《商鞅变法》《成吉思汗》法家学派的书籍,领会法家思想。包括鲁迅的书籍领会鲁迅思想。

49、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看《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这段记载:

50、那么,为什么齐国手里明明攥着一把好牌,却在春秋争霸的赌桌上落后于牌面不如自己的晋、楚呢?

51、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思想的特色,它其实更深层次的思想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十年,人都会精进和升华一个层次,其实也说明了,人是会不断进步的。

52、为了弥补土地产出的不足,齐国剑走偏锋地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成为了东方最富裕的国家。

53、除了对秦军进行改革之外,吕不韦掌权期间,还坚决支持嬴政,帮助少年嬴政坐稳了王位,这也算是他的巨大贡献之一。

54、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 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中的胜利。

55、以我近20年的管理经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仰并非他们的每日所需,因此仅仅每天对芸芸众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惩处制约,任何人都不会对制度规则产生敬畏与戒惧,而理想信念最终都会沦为空谈。

56、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泰戈尔十首最短的诗(精选2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